2016年7月26日/生物谷BIOON/--一流期刊的出版精英想要終結影響因子這一指標的不合理使用。
這一潮流就是抵抗影響因子---出版業最有爭議的指標之一---及其它對科學的巨大影響。
在多家公司的計算和出版商的推動之下,本年度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份期刊在過去兩年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用次數的衡量值。
影響因子的目的是表徵期刊的質量,但是研究人員經常使用這一指標評估單篇文章的質量,甚至在一些情形下,評估它們的作者的研究水平。
如今,在今年7月5日,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的一篇文章呼籲期刊出版商對期刊影響因子不予重視,而應支持反映一份期刊發表的論文所吸引的引用次數範圍。這篇文章是由幾 家一流的科學出版商(包括Nature期刊的所有者SpringerNature)的高級僱員撰寫的。
在今年7月11日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ASM)旗下8份期刊上的社論中,該學會宣布計劃從它旗下的期刊和網站以及營銷與廣告中移除影響因子這一 指標。
作為這一指標的一名知名的批評者,ASM執行長Stefano Bertuzzi說,「對我而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再談及影響因子。我們想要讓它變得如此俗氣以至於只要提到它就會讓人覺得尷尬。 」
Bertuzzi之前是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的執行董事,這一學會已禁止在它的年會中提及影響因子。
抵禦衝擊
位於英國倫敦的商業分析公司湯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期刊影響因子的主要出版商---發言人Heidi Siegel說,這一衡量值是一份期刊整體影響的粗略指標,不應當被用來作為任何單篇文章的質量或它的作者的研究水平的指標。Siegel說,「我們認為測量期刊的總體影響是比較重要的。這就是期刊影響因子所應發揮的作用。」
不過,作為這篇發表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的文章的第一作者,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結構生物學家Stephen Curry注意到,很多科學家、投資者和期刊並不那樣使用它。他擔憂很多研究人員 通過文章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因子來評價它們,而且期刊影響因子也能夠影響大學招聘委員會和資金資助機構作出的決策。
過去的研究提示著這樣的使用是不合適的。為了突出影響因子所存在的一些限制,Curry團隊繪製出11份期刊(包括Science、Nature、eLife、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和PLoS ONE)在 2013年和2014年發表的文章引用次數分布圖。正是這兩年的期刊引用次數被用來計算2015年的影響因子。Curry的合作作者包括SpringerNature、eLife、PLoS、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發行幾份期刊)、EMBO出版商和因今年7月1日Science期刊主編職位屆滿而卸任的Marcia McNutt。
大多數文章相比於它們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因子獲得更少的引用次數:74.8%的Nature期刊文章的引用次數低於它的影響因子38.1,而75.5%的Science期刊文章兩年內的引用次數少於35次(它的影響因子是 34.7)。65.3%的PLoS Genetics期刊文章的引用次數低於它的影響因子6.7,也是這11份期刊中所佔比例最低的。
高引用次數的文章解釋了這種不一致性。在分析中,Nature期刊中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被引用了905次,而Science期刊中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被引用了694次。PLoS ONE期刊中引用次數最高的文章獲得114次引用,而它的引用因子只有3.1。
改變衡量指標
一些期刊,如英國皇家學會和EMBO出版商發行的那些期刊,已經公布引用分布圖。Curry和他的共同作者明確地推薦其他的期刊出版商不要看重期刊的影響因子,相反,應著重關注它們的引用分布圖 ,就像他的團隊所繪製出的那樣,這事因為它們提供一份期刊聲譽的更多信息概要。發表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的這篇文章包括為期刊出版商提供逐步的說明來計算期刊本身的引用分布圖。
Nature期刊發言人說,該期刊將很快更新它的網站「以便覆蓋更為廣泛的指標」,而且Science期刊的一名代表已聲稱該期刊將考慮這一提議,只要這篇發表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的文章發 表在一份同行評審的期刊上。
荷蘭萊頓大學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研究員Ludo Waltman說,在作出僱傭和升職等高風險決定時,引用分布圖要比影響因子更有說服力。但是他提防完全棄用影響因子;比如,它們對正在試圖決定讀取一堆論文當中哪些論文的研究人員而言是有用處的。
Waltman說,「在這種情形下,否認影響因子的價值本質上意味著我們否認整個期刊發行系統的價值以及執行質量控制的期刊編輯和同行評審專家所做工作的價值。對我而言,這並不合乎情理 。」
反對影響因子的活動人士說,這將需要時間減少它的影響,更不用說棄用它。Bertuzzi說,「這是一個文化問題,而且需要釋放多方面的壓力來改變行為。」(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參考資料:
【1】Beat it, impact factor! Publishing elite turns against controversial metric
Nature, doi:10.1038/nature.2016.20224
【2】Cash for papers: putting a premium on publication
Nature, doi:10.1038/441792b
【3】A simple propos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journal citation distributions
doi:10.1101/062109
【4】Measuring up—impact factors do not reflect article citation rates
相關新聞:
以期刊影響因子考核科研人員誤人子弟
分析表明期刊影響因子價值被片面誇大
2016年SCI影響因子新鮮出爐!(2015年版)
點評:2016中國SCI期刊影響因子(20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