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t Factors影響因子文獻計量學方法一般著重探討文獻增長規律、引文分析、期刊影響因子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希望通過文獻的這幾個方面來判斷文獻的定量價值。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
首先,文獻產出量應該仍然作為評估的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其次,鑑於採用期刊影響因子作為量化指標的一些欠缺,可採用其他指標作為參考指標。應將綜述文獻和其他類別文獻為主的期刊區別對待,不能僅憑影響因子一個指標做出結論;考慮期刊引用周期的影響,建議採用累計影響因子作為參考指標;針對影響因子計算僅僅採用兩年數據的問題,有學者提出以長期引用數計算出來的累積影響因子來替代目前的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
由於長期影響因子的學術水平高低不可靠,加以考慮時間因素的影響,可以考慮採用累計影響因子作為參考指標。由於受到不同專業學科性質的影響,有人提出範圍調節影響因子(Scope Adjusted Impact Factors ,SAIF)[8]。採用範圍調節影響因子作為參照指標可以避免如交叉學科被引用頻次較高的影響。
他的計算方法是SAIF=IF/引用期刊數×1000。引用期刊多,範圍調節因子小,即被多學科廣泛引用的期刊的排序退後,而以某一專業為中心,被少數期刊引用的期刊的排序則上升,最後,綜合其他評估方法。
影響因子: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查詢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可使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和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中心聯合推出的《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萬錦堃主編,科學出版社)。SCI的影響因子一般於每年的6月份公布,由湯森路透統計發布,此為最準確的官方版本,其他網站均以此為版本,只作為參考意義,並非100%準確。
PubMed中文網旗下的SCI期刊資料庫也可以查詢期刊近十年的影響因子及變化曲線,期刊覆蓋領域。
一般來說影響因子高,期刊的影響力就越大。雖然影響因子對於論文來說很重要,但也不是評判一個論文好壞難易的標準。對於一些綜合類,或者大項的研究領域來說,因為研究的領域廣所以引用率也比較高,因此影響因子也比較高。
學術論文、期刊發表
南北核心,SSCI, 碩博論文,專著譯著,
論著掛名,中英普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
軟體著作,職稱評定,科研證書,基金申報,
歡迎全國教育同行試單和實地參觀考察
請添加微信:1192687838 崔老師
聯繫電話:132738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