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SCI與「影響因子」的神話

2020-08-29 安邦諮詢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是影響世界科學界幾十年的指揮棒,在中國更是評判科研成果的核心指標,成為「信仰級」的指標。國內對SCI的通行評價是: 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為重要。可見SCI在中國科學界的崇高地位。

千千萬萬個中國科研人員、大學教師和專業人士殫精竭慮、皓首窮經,夢想在核心期刊多發文章,結果成為SCI影響因子的「奴隸」。在今年新冠疫情之中,國內學者爭相在海外發表論文,再度引發社會各界對專業人士追逐SCI的討論和懷疑。上海交通大學的江曉原與穆蘊秋所做的研究和歷史梳理,揭示了SCI與影響因子遊戲中的問題。

SCI於1957 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 ISI)在美國費城創辦。SCI創辦人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1925-2017年)是一位善於玩弄信息的高手。ISI這家聽起來就很像政府科學機構的「研究所」,其實是一家地道的商業公司——ISI曾用名「尤金•加菲爾德學會」,1960年才改為目前的名字,而1992年起又被湯森路透收購至旗下。其創始人加菲爾德曾坦率地承認,以科學信息研究所(ISI)來命名公司,希望的就是這種魚目混珠的效果。

但是,SCI與影響因子本身存在不少的問題。

國內對影響因子的具體計算方法,長期存在誤讀。影響因子的算法如下:「N年度期刊的影響因子=該刊物[(N-1)+(N-2)]年所有源刊文本在第N年度的引用總數/該刊物[(N-1)+(N-2)]年發表的引用項總數」。而國內對此存在普遍誤讀,將「引用項總數」直接替換成了「發表論文數」。國外期刊採取了多種方式來「做高」影響因子,具體思路可以分為兩種:降低分母、擴大分子,ISI並沒有針對這種「數據操縱」做出過系統性、機制性修正。

操縱分母,降低引用項數量,是推高影響因子的第一種思路,主要操作則分兩類。一是稀釋內容、二是直接協商。稀釋內容方面,可以加入大量非學術文本,變「學術」期刊為兩棲期刊。以Nature為例,其每期刊文中有18個欄目,但只有3個欄目屬於學術文本。據SCI資料庫統計,其學術內容僅佔全刊1/3,《柳葉刀》也是如此,其學術內容僅佔1/4-1/5。2007年《皇家醫學會雜誌》曾發表一項研究,發現在1994-2005年間,《內科學年鑑》、《美國醫學會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著名醫學期刊,學術文本數量都在逐年大幅下降,而影響因子則步步高升。

直接協商的方式更加不透明。《柳葉刀》2000年原本計入引用項的數量為821,而經過與ISI「溝通」之後,「糾正」為了684項;而另一著名醫學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雜誌》(PLOS Medicine)曾在2006年披露,雜誌2005年首次被SCI收錄時,曾嘗試對ISI展開說服工作,試圖少算分母。PLOS Medicine的分母項如果只算「原創論文」,影響因子為11;如果包含所有文本,影響因子則為3。從其2005年被定位到8的影響因子來看,說服產生了一定效果。雖然每年的JCR都會公布影響因子公式,不過像「分母數值如何計算」等細節,ISI與湯森路透從未公布過。

即使分母不變,也可以用不少的方式來拉高分子。分子的操縱方式相比分母,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第一種是刊登綜述。由於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學術論文寫作框架中,要求有一個幾乎固定的「前人工作概述」部分,而在寫這部分時,少不了查引綜述文章,這也就使得綜述成為了引用數字的常青樹。通過玩綜述,使得不少期刊獲得了超高影響因子,比如1950年創刊的《臨床醫師癌症雜誌》(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響因子高達187,已連續12年蟬聯第一,是排名第二的兩倍有餘,Nature的4倍不止。其高引用的來源,主要歸功於兩種報告:逐年發布的《癌症統計報告》和不定期發表的《全球癌症統計報告》。據統計,兩種報告對刊物影響因子的貢獻始終超過70%。

第二種是自引與互引,即期刊文章引用同一期刊之前所發文章,或者數種期刊大規模相互引用。再疊加上綜述,效果會更加奇妙:2008年的「妖刊」《晶體學報A》,由於刊登的一篇《SHELX簡史》,使得其原來僅有2.0的影響因子突然飆升到2009年的49.9,2010年又上漲到54.3,而過了兩年的計算引用時間後,2011年,刊物的影響因子又掉回了2.0。另外,《SHELX簡史》73.6%的引用來自於《晶體學報A》的四個姊妹刊,也就是說,同一家所屬期刊之間的互引,造就了《晶體學報A》影響因子的暴漲神話。

第三種,則歸因於期刊中的非學術內容。非學術內容會對雜誌中學術文章的引用產生正面影響。據相關對比研究發現,《紐約時報》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論文的全文轉載,提升了論文的關注度,也增加了其SCI引用次數,這意味著《紐約時報》對學術傳播有著非常明顯的放大作用。Nature的品牌策略類似:自1869年創刊至今,其從未放棄對通俗科普文本的經營,正是這些通俗文本,造就了其巨大的知名度,這也使得如果在Nature上發表論文,會因為刊物的公眾知名度,獲得不少額外引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響因子的背後,早就形成了一門巨大的生意。雖然目前ISI的盈利規模由於涉及商業機密,很難獲得公開數據,但是以一所國內985院校為例,該校目前訂閱ISI的7種信息產品,每年支付超過200萬人民幣。如果推及全中國、全世界的高校,生意規模不小。另外,ISI於1992年就有了30萬客戶,就不難想像其盈利之巨了。另據《科學美國人》在1995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披露,墨西哥一家期刊為了能夠收錄進SCI,每年被要求花10萬美元訂閱ISI產品。

對於國內科學界的「唯SCI」與影響因子現象,中國政府進行了一定的幹預。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使得SCI與學術評價問題在學術界再次成為焦點。中國政府希望想建立的新的學術評價體系,來替代「唯SCI」和影響因子的學術導向。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長期影響中國科學界的SCI及影響因子是一個信仰級的神話,但這個包含很多問題的神話,到了該打破的時候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sci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在發表sci論文時,需要關注sci期刊是哪個分期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因而很多作者比較想知道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沒有關係,哪怕單位要求發表sci論文沒有分區或者影響因子上的要求,內心也要了解這兩者對自己發表論文的影響。那麼,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 sci論文影響因子最高多少
    高影響因子代表高發布難度係數,一般創作者發布零點幾的學術期刊就很不易了更別說10之上的學術期刊了,因而,適度關心影響因子就能夠,無須太過追求完美高影響因子,一些高影響因子的學術期刊也只接受專家教授的文章內容,因此挑選sci期刊最關鍵的就是說合適自身,針對挑選sci期刊假如創作者覺得有難度係數能夠直接聯絡輯文編譯一鍵排版。
  • sci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科學影響力因子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編制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數據.也就是說,在報告年度中,前兩年期刊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總數除以兩年期刊發表的論文總數.科學影響力因子用于衡量科學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它代表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是影響因子,k是某一年,Nk-1 + Nk-2是該期刊在前一年或兩年中發表的論文數,nk-1和nk
  •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一般來說學術期刊被引用得越多,影響因子通常越高,也就是說雜誌被關注的越多impact factor 就越高,醫學類好多雜誌如《新英格蘭雜誌》、《柳葉刀》等因為看的人比較多,影響因子有些是很高的,尤其是綜述類雜誌。但是,問題也不是絕對的。
  • 2019化學類期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這個東西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影響因子,以及的它的意義。
  • 2015(2014年度)生物醫學期刊SCI影響因子分析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SCI影響因子公布的日子,各大期刊的排名和分數都產生了變化。本文中谷君選取了生物醫學類中排名前20的期刊,並就他們的變化趨勢進行了整理。梅斯醫學的期刊智能查詢系統已經對影響因子進行了全面更新,有需要的網友可以訪問http://www.medsci.cn/sci/進行查詢。點擊下載期刊助手APP,影響因子隨手可查!
  • 2016年SCI影響因子新鮮出爐!(2015年版)
    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一本雜誌質量高低的標準之一,並且能夠帶來科學以外太多的東西:教職、基金申請、學術影響力等。儘管很多學者批評過雜誌的影響因子,但是在發表論文時,他們仍舊是頂級雜誌的擁躉。在醫學類期刊中,醫學類排在第一的是Ca-Cancer J Clin,影響因子為131.723分,去年為115.84分,第二的是NEJM,影響因子為59.558分,去年為55.873分,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雜誌排名第三位47.120分,去年為41.908分。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因子)
    Science:最新影響因子 41.058,比去年的 37.205 提高了不少,與 Nature 的影響因子差距越來越小。Cell:最新影響因子 31.398,去年是 30.410。高分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老牌神刊,一直是影響因子領域的神話,最新影響因子高達 244.585,就問你怕不怕!
  • 2018年頂級期刊SCI影響因子公布(生物類)
    三大著名的期刊Nature,Science,Cell今年的影響因子則分別為:43.070,41.037,36.216,其中Cell雜誌影響因子漸漸回升
  • sci影響因子
    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
  • 這本影響因子不斷上漲的5分+SCI期刊正在徵稿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創刊於2008年,是一本非常年輕的期刊,主編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珍妮特·巴斯克斯·維瓦爾(Jeannette Vasquez-Vivar),由出版商Hindawi 發布,研究領域為Cell Biology,目前在同領域中排名56/195位,JCR Q2,中科院3區,2019年影響因子5.076.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
    Science:最新影響因子 41.058,比去年的 37.205 提高了不少,與 Nature 的影響因子差距越來越小。Cell:最新影響因子 31.398,去年是 30.410。高分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老牌神刊,一直是影響因子領域的神話,最新影響因子高達 244.585,就問你怕不怕!
  • SCI神話早該破了:不明覺厲的影響因子遊戲是怎麼回事?
    按目前的國際慣例,一般用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值來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和論文質量。庫叔觀察到,學術界普遍存在對影響因子的崇拜現象。其實,關於「影響因子」的神話,早該破了!比如Nature的影響因子經常在40左右,《柳葉刀》則經常在50以上。一個刊物的影響因子高就能讓人對它充滿崇拜,這是一件較為奇怪的事情。
  • 這本國產SCI,今年影響因子超16分,連續兩年超10+
    從現有的記錄來看,NSR的2020年影響因子(JCR2019)是16.693,2019年影響因子(JCR2018)是13.222,2018年影響因子(JCR2017)是9.408。中文官網:http://engine.scichina.com
  • 2018 醫學類SCI期刊影響因子實時預測(下)
    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SCI雜誌辦刊水平的高低,而醫生發表SCI論文的影響因子,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醫生科研水平的高低。繼預測了腫瘤、普外消化、心血管、神經病學、呼吸、婦產、骨科、麻醉等學科SCI雜誌的影響因子後(點擊此處可看),小夥伴們在後臺不斷留言要求多預測一些學科,為考慮到更多學科的同道,小編又專門預測了泌尿腎內、神經科學、兒科、影像、口腔、眼科、精神病學、血液等學科,並且還把之前數據錯誤的呼吸科修正了下。
  • 2014年(2013版)SCI影響因子點評
    但是小編相信好事多磨,根據之前科學網孫學軍的預測版本,咱們一起盤點一下今年影響因子的變化。1.CA-CANCER J CLIN的影響因子。去年打破記錄到150多分,今年將回歸到100分左右。今年CA-CANCER J CLIN影響因子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一路飆升至162.5。對比排名一二位的數量級差異,腫瘤研究的熱度就可想而知了。
  • sci幾區怎麼劃分
    sci幾區怎麼劃分?sci期刊是分區的,總共劃分了四個區,分別是一區、二區、三區和四區。但劃分分區的方法,分為了jcr分區和中科院分區,採用了不同的標準,具體怎麼劃分的,會在本文詳細介紹。首先,sci幾區按jcr劃分jcr分區根據影響因子(IF值),某一個學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然後平均4等分(各25%),分別是Q1,Q2,Q3,Q4。
  • 2013 年 SCI 影響因子發布
    今年公布的是這些雜誌2013年的影響因子,今年新增了379種期刊,同時也剔除了33種期刊,因為它們自引率過高。在本次羅列的所有雜誌中,56%的雜誌影響因子均有所提高,而另外的44%雜誌影響因子呈下降趨勢。2013年,在所有雜誌中,引用次數超過500的雜誌只有3本,它們分別為Nature、PNAS和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