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了解一下?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作者:李士成

SCI收錄期刊2019年的影響因子這幾天就要發布了,相信又會引發一陣討論。然而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 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和《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從今年開始國內要破「唯SCI至上」了,改為重視「三高」期刊/論文了,而「三高」的第一高就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 破「唯論文」要求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要求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所以我想從今年起,大家對中文期刊佔主流的國內期刊的影響因子,會非常的關注。那麼咱們就來聊一聊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

說實話,我對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也不甚了解。提到影響因子,下意識就和SCI期刊聯繫到一起。但總有人問我一些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什麼是複合影響因子,什麼是綜合影響因子(中國知網提供了每個期刊的「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但唯獨沒有「影響因子」)?填表的時候,應該填哪一個才是對的?我是真不知道怎麼回答。

聯想到SCI期刊的影響因子是來自Clarivate Analytics每年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而且這個引證報告和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是放在一起的,可以點開查看每個期刊影響因子的計算過程。但遺憾的是,同樣是文獻檢索平臺的中國知網,並沒有提供期刊引證報告,所以讀者想根據計算過程自己去探索什麼是複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是不太可能了。必須另尋其他辦法。

我又想到,許多中文期刊,每年都會發上一年度的辦刊進展。以《地理學報》為例,在其官網找到了「2019年《地理學報》辦刊進展[1]」。這個文章第二段就提到期刊的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且給出了來源——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等單位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很慚愧,對「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等單位」這個機構感覺比較陌生,這是後話,好歹找到了期刊的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數據來源。但遺憾的是,網上搜不到這個單位發布的影響因子年報全文(不知是不是要花錢訂購),只搜到部分期刊發布的自己期刊的結果,同樣沒有詳細計算過程。

意外的是,「2019年《地理學報》辦刊進展」還給出了《地理學報》2018年的影響因子。終於找到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了!數據來自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這個感覺就要靠譜、正規,首先從名稱來看是《期刊引證報告》,而非《影響因子年報》,其次發布機構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感覺比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要正規。這個《期刊引證報告》網上也找不到,估計也需要訂購,這不方便查閱。

奇怪的是,知網每個期刊的主頁中能看到的是卻是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發布的《影響因子年報》中的「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而沒有中信所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影響因子」。 是不是應該把「影響因子」這個數據也放上去呢? 「2019年《地理學報》辦刊進展」也是將「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數據放在第二段,而「影響因子」信息放在很靠後的位置,難道期刊編輯們也更認可前者?著實奇怪!對此,我充滿了疑惑。

「以刊評文」的風氣很難扭轉或者短時間內不可能扭轉,所以對期刊的評價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現在國家開始重視國內科技期刊了,但國內科技期刊的定量評價卻存在很多問題,連影響因子這樣一個基礎指標都感覺稀裡糊塗。那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目錄,怎麼來定呢?靠大家的口碑嗎?或者領導拍腦袋?

定量信息不夠,主觀決策來湊,這就導致同一學校或不同學校對同一中文期刊的認定,可能相差很大。以我們學校為例,《地理學報》在2016年及以前是劃分到5區(評職稱基本一點用處都沒有,相當於沒發),而2019年開始學校修訂了本校的期刊分區表,《地理學報》成了1區(評職稱的時候,比在一些老牌主流的SCI期刊上發文章都好使)。這種變化讓人震驚,《地理學報》上的文章這幾年難道就好了這麼多?而我校SCI期刊分區的變化,因為主要是以影響因子為主要指標,所以相對要穩定的多。

相比SCI期刊,中文期刊不僅數量少、發展慢,中文期刊的評價也是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怎麼同時查SCI期刊影響因子和中文核心期刊
    SCI期刊中科院分區更新由於此前看到一些文章在爭論中科院對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期刊被劃到2區很不公平,接著又有報導稱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又任性地把這幾個期刊劃到了1區,加上小編其他的一些屁事較多,所以就擱置了,
  • 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公式
    SCI論文發表首先要了解要發表期刊的詳細資料,哪主辦的,哪主管的,期刊額影響因子以及複合影響因子等。尤其是核心期刊,因為核心期刊發表的周期長,費用高,所以要更慎重。下面就和醫學全在線一起了解一下SCI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怎麼計算的。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比用數,它實際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證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次數,與該刊前兩年所發表的全部源論文數之。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摘 要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測度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定量指標之一,因此,期刊編輯和論文作者難免會對其給予較多的關注。實際上,影響因子的設計和計算中有其不足之處,在使用中是需要了解和留意的。例如,2019年SCI材料科學領域的集合影響因子(Aggregate Impact Factor)為5.274(即將材料科學領域的314種期刊視為同一份期刊來計算影響因子),而數學領域324種期刊的集合影響因子為0.993,兩者相差超過5倍。3.
  • 2019化學類期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這個東西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影響因子,以及的它的意義。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就是某期刊最近所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
  • 幾本影響因子漲勢喜人的期刊了解一下
    SAGE 出版的學術期刊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2019 年最新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簡稱 JCR ) 收錄了其 627 種期刊,佔 SAGE 期刊總數的 62%。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
  • 南方醫院《護理學報》進入《2020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
    12月17日消息,中國知網公布了《2020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年報》旨在客觀、全面、規範、準確地報導中文期刊的影響力指數、影響因子、被引頻次、可被引文獻量、下載率等期刊計量統計指標,並提供這些計量指標的文獻統計來源信息,為中文期刊的發展提供參考。相比於單純地使用影響因子對期刊進行分級,《年報》通過綜合評價指標「影響力指(CI)」反應期刊的影響力和質量。
  • 2019年期刊影響因子發布!!!
    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 附最新期刊影響因子(IF>5)
    今天小曼搜集了關於一些關於論文發表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噢。一般來說,論文發表包含以下流程:投稿—雜誌社審稿—審稿通過後雜誌社發用稿通知單—支付全款版面費(支付寶或網銀)—核款定版—安排排版—出刊—郵寄(到付)目的性比較強,想要少走彎路的也可先定刊再寫論文投稿。
  • 四種方法幫你輕鬆查找SCI期刊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不僅是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也是測度期刊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和學術刊物地位的主要因素,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通常,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其學術影響和作用也越大,學術水平也越高,期刊的重要性也越高。每年期刊的影響因子數值是動態變化的,與期刊發表論文總數和被引用量相關,個人、出版社和期刊無法掌控其變化。
  • 2020年體育科學SCI期刊影響因子報告
    北京時間6月29日18:00,2020年(2019版)《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簡稱JCR)正式版終於出爐。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
  • 明年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重大改變!
    關於Early Access,科睿唯安在10月份的一篇文章中,這樣講到:越來越多的期刊在正式收錄之前就已經在網上發表了文章;這通常被稱為「Early Access(中文:網絡首發或優先出版)」版本。一篇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年、最終發表日期為2021年的文章,它帶來的引用將被計入構成2020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但不會計入2021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2. 同樣這篇文章將被計入計算2021年和2022年影響因子的分母,但不會被計入計算2023年影響因子的分母。
  • 劉雲: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期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一家期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越多,且這些論文的觀點或結論被其他研究者已發表的論文引用的次數越多,影響因子就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 在國際上,《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刊都以高影響因子而著稱,目前影響因子都在30以上,這在學術期刊中是極為罕見的,三大刊也因此被視為國際上最頂尖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在國際科學界影響力無與倫比。
  • SCI被237.3億拋售 ASM期刊公開宣稱放棄影響因子
    2.ASM發文宣稱放棄影響因子SCI被賣第二天,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官網最新消息:ASM期刊總編和ASM領導層決定,以後將不在ASM期刊網站上公布影響因子(IFs)。其譯文如下:很多科學家都嘗試著將他們的文章發表在具有高的影響影子的期刊上,儘管使用影響因子來評估發表論文的重要性受到廣泛的譴責,但影響因子仍被廣泛濫用於出版、求職、項目申請和職務晉升等等各種科研環節。影響因子這種方法有很多問題,首先,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標準,而不是一篇文章水平的度量標準,將其用於決定一篇文章的影響力是存在統計缺陷的。
  • 光明時評:國內期刊《細胞因子》首超20:「影響因子遊戲」該如何繼續?
    此後影響因子排名風靡各國,許多國家的科研管理部門將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衡量期刊和論文優劣的標尺。這一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全球的學術生態。目前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前20的期刊多年固定不變,第1名的影響因子現為223,第20名為34。
  • 愛思唯爾期刊影響因子提高
    本報訊 《2006年期刊引用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最大的科學、技術及醫學出版商愛思唯爾旗下超過65%的期刊影響因子顯著增長,其中53種期刊影響因子位居相關領域首位。 勵德愛思唯爾中國區董事長梅山說:「期刊影響因子的上升是全體愛思唯爾作者、審稿人和編輯共同努力的結果。
  • 2018年頂級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預測!
    對於很多科研人員和廣大的學生而言,新一年期刊的影響因子尤為牽動。此外,隨著中國科研實力與發表文章水平的提升,大家也逐漸關注和重視相關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目前,我們已經可以大致估算2018年年中發布相關期刊的影響因子,藉此可以為大家做出一定的參考。
  •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大約2月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再次把SCI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SCI期刊影響因子自然也難逃被眾人討伐。那麼,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 sci影響因子
    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