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士成
SCI收錄期刊2019年的影響因子這幾天就要發布了,相信又會引發一陣討論。然而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 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和《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從今年開始國內要破「唯SCI至上」了,改為重視「三高」期刊/論文了,而「三高」的第一高就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 破「唯論文」要求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要求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所以我想從今年起,大家對中文期刊佔主流的國內期刊的影響因子,會非常的關注。那麼咱們就來聊一聊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
說實話,我對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也不甚了解。提到影響因子,下意識就和SCI期刊聯繫到一起。但總有人問我一些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什麼是複合影響因子,什麼是綜合影響因子(中國知網提供了每個期刊的「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但唯獨沒有「影響因子」)?填表的時候,應該填哪一個才是對的?我是真不知道怎麼回答。
聯想到SCI期刊的影響因子是來自Clarivate Analytics每年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而且這個引證報告和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是放在一起的,可以點開查看每個期刊影響因子的計算過程。但遺憾的是,同樣是文獻檢索平臺的中國知網,並沒有提供期刊引證報告,所以讀者想根據計算過程自己去探索什麼是複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是不太可能了。必須另尋其他辦法。
我又想到,許多中文期刊,每年都會發上一年度的辦刊進展。以《地理學報》為例,在其官網找到了「2019年《地理學報》辦刊進展[1]」。這個文章第二段就提到期刊的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且給出了來源——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等單位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很慚愧,對「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等單位」這個機構感覺比較陌生,這是後話,好歹找到了期刊的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數據來源。但遺憾的是,網上搜不到這個單位發布的影響因子年報全文(不知是不是要花錢訂購),只搜到部分期刊發布的自己期刊的結果,同樣沒有詳細計算過程。
意外的是,「2019年《地理學報》辦刊進展」還給出了《地理學報》2018年的影響因子。終於找到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了!數據來自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這個感覺就要靠譜、正規,首先從名稱來看是《期刊引證報告》,而非《影響因子年報》,其次發布機構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感覺比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要正規。這個《期刊引證報告》網上也找不到,估計也需要訂購,這不方便查閱。
奇怪的是,知網每個期刊的主頁中能看到的是卻是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發布的《影響因子年報》中的「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而沒有中信所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影響因子」。 是不是應該把「影響因子」這個數據也放上去呢? 「2019年《地理學報》辦刊進展」也是將「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數據放在第二段,而「影響因子」信息放在很靠後的位置,難道期刊編輯們也更認可前者?著實奇怪!對此,我充滿了疑惑。
「以刊評文」的風氣很難扭轉或者短時間內不可能扭轉,所以對期刊的評價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現在國家開始重視國內科技期刊了,但國內科技期刊的定量評價卻存在很多問題,連影響因子這樣一個基礎指標都感覺稀裡糊塗。那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目錄,怎麼來定呢?靠大家的口碑嗎?或者領導拍腦袋?
定量信息不夠,主觀決策來湊,這就導致同一學校或不同學校對同一中文期刊的認定,可能相差很大。以我們學校為例,《地理學報》在2016年及以前是劃分到5區(評職稱基本一點用處都沒有,相當於沒發),而2019年開始學校修訂了本校的期刊分區表,《地理學報》成了1區(評職稱的時候,比在一些老牌主流的SCI期刊上發文章都好使)。這種變化讓人震驚,《地理學報》上的文章這幾年難道就好了這麼多?而我校SCI期刊分區的變化,因為主要是以影響因子為主要指標,所以相對要穩定的多。
相比SCI期刊,中文期刊不僅數量少、發展慢,中文期刊的評價也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