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2020-08-08 新民網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圖說:《細胞研究》封面 來源/雜誌官網(下同)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圖說:江曉原近照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

「上海原創」科技期刊的「捷報頻傳」,近來引起媒體廣泛關注:「領頭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中國目前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大本營」在上海的佔1/3……這是一份怎樣的「成績單」?距離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還有多遠?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昨天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真正要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本土科技期刊,下一步,我國應儘快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為國爭光,著實不易

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江曉原坦言,這無疑是一個為國爭光的優異成績,它的取得非常不容易。在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來自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到20.507,這不僅是它自己的歷史最好成績,也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江曉原用「史詩般的成就」來形容中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突破20。他介紹說,被科學界廣泛採用的「科學引文索引」(SCI)是由美國私營公司「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尤金·加菲爾德於1957年在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資料庫,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論文索引資料庫之一,「影響因子」(IF)是其中的標誌性評價指標。縱觀如今全球9000多種SCI期刊中,常年佔據影響因子前20位的多是「老面孔」,是《自然》《科學》《細胞》《柳葉刀》等傳統意義上的「國際頂級科學期刊」,它們的影響因子最高的達到220多,最低的也超過30。「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距離金字塔尖已相當接近,可以望其項背了。」

江曉原特別強調,SCI收錄的期刊主要來自使用英語的發達國家,僅美英兩國SCI期刊合計便有5000餘種,佔比超過全球總數的一半,是絕對的「大玩家」。對非英語西方國家、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SCI和影響因子的「遊戲規則」先天便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即便是在德國、法國、荷蘭、瑞典、日本等發達國家,儘管擁有一些影響因子較高的科技期刊,但是SCI期刊數量和美、英相差甚遠,也只能算是「小玩家」。

我國創辦的英文科技期刊中,目前有近200種進入SCI,從影響因子來看,《細胞研究》是其中的「領頭羊」。「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如此高的影響因子,著實不容易!再經過若干年努力,或許還有望再上一個臺階,衝入綜合排行榜的前20名。」

江曉原還提到,上海的英文科技期刊,在SCI體系中進步顯著的不止《細胞研究》一家。數據顯示,《納微快報》《分子植物》的影響因子突破12,分別位列國內納米學科類第一名、世界植物科學學科類第二名。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圖說:《納微快報》封面

論文更要寫在祖國大地上

下一個目標,該有多遠大?原創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上海原創」的科技期刊,已在國內處於「領跑」位置,在國際上也表現不俗,《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中。站在這樣的新起點前,下一步該怎麼走?

江曉原提醒,獲得高影響因子固然可以被視為科技期刊水平提升的標誌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忘了發表科研論文和創辦科技期刊的初心——為了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出臺《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江曉原認為,這就是給廣大科研工作者提個醒:科學家應該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江曉原指出,很長一段時間裡,因為政策導向等原因,SCI影響因子是我國科研評價體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標,甚至讓部分科研人員走入「搞科研等於在高影響期刊發論文」的誤區。結果往往是最先進、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首發於國外科技期刊,而我國本土的學術期刊容易陷入「缺乏優秀成果刊載—缺乏讀者—更缺乏優秀成果投稿」的惡性循環。希望能從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聯合發文開始 ,逐漸扭轉這一局面。

「必須指出的是,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中國科技期刊,絕不等於全面提升本土期刊的影響因子,更關鍵的是,更長遠的是,我們一定要擁有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江曉原強調,更多高影響因子的中國英文科技期刊融入國際主流學術評價體系,「借船出海」提升國際影響力是大家「樂見其成」的事;加快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本土學術評價體系,讓我國科技創新的硬實力更多轉化成軟實力,讓大批優秀論文率先發表在國內優秀科技期刊上,建立中國科技期刊的良性循環是我們「亟待努力」的事。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圖說:《分子植物》封面

上海值得更多率先探索

在高科技競爭中,有個常用的說法:一流企業做產品,超一流企業做標準。可不可以這樣來形容科技期刊與評價體系?江曉原說,這個類比不很準確,畢竟論文和期刊不是產品和企業,但從中可以體會到科技評價體系的重要性。

江曉原向記者介紹,在社會科學期刊領域,教育部委託南京大學建立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已被國內學術圈普遍採用,並獲得了較好的口碑。但在自然科學領域,目前尚無獲得類似的本土評價體系。

「SCI也是從幾百本期刊的索引起步,經過幾十年的數據積累和產品開發,形成了目前的格局和地位。」江曉原建議,上海若有類似機構在科技情報領域有比較紮實的積累,不妨充分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切實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嘗試打造「中國版SCI」。當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認同本土科技期刊和學術評價體系,便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本土優秀科研成果在中國自己的科技期刊上發表,我們才能充分擁有自己的科研文化自信!

海納百川的上海,始終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前沿城市。「上海在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方面,已經展開了有效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下一步,能否率先探索開發我國自己的科技期刊索引和評價標準,我認為這是上海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上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江曉原如是說。

新民晚報記者 董純蕾

相關焦點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談影響因子創新高:發展中國家創辦英文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破20實屬不易文匯報: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今年SCI影響因子達到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本土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在本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談影響因子創新高: 發展中國家創辦英文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破20實屬不易 文匯報: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今年SCI影響因子達到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本土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在本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上海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江曉原:我們可以嘗試探索建立中國版SCI
    前不久,在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來自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到20.507,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呢?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
  • 光明時評:國內期刊《細胞因子》首超20:「影響因子遊戲」該如何繼續?
    此後影響因子排名風靡各國,許多國家的科研管理部門將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衡量期刊和論文優劣的標尺。這一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全球的學術生態。目前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前20的期刊多年固定不變,第1名的影響因子現為223,第20名為34。
  • 上海英文學術期刊已進入國際頂尖評價體系
    多種上海英文學術期刊拿下多個國際影響力排行榜第一 學術期刊是科學評價、學術交流、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也是國家創新成果積累和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認為,上海學術期刊已經成為上海文化發展的"金名片"之一。 作為中國期刊出版的發源地和重鎮,上海一直走在全國期刊發展的前列。
  • 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對標世界一流打造與中國科技水平相稱的高端科技期刊用了15年時間,《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15年前,李黨生博士辭去美國《細胞》雜誌編輯職務,應《細胞研究》主編裴鋼院士之邀,出任該雜誌的常務副主編。「我們有著同一個夢想:做出一本世界一流的中國學術期刊。」李黨生說。
  • 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細胞研究》編輯部■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文匯報資料圖片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我國自主創辦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超20
    本報訊 (見習記者陳妙然)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據《解放日報》報導,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產業·動態丨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細胞研究》編輯部■ 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文匯報資料圖片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重磅,交大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破10!
    6月29日晚,Clarivate Analytics 公布了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上海交通大學本次共10本期刊被SCI檢索,有2本影響因子超過5分,4本期刊影響因子增幅15%以上,領域涵蓋醫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等學科。
  • 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科技期刊「中國陣營」崛起
    (均期刊編輯部供圖)  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據科睿唯安最新發布的2020期刊引徵報告(JCR),《細胞研究》,一本誕生於上海的原創科技期刊,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重新塑造影響因子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多樣化。Nature稱期刊影響因子這種量化從本質上來說,過於簡化,而且甚至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被濫用的風險。如果僅僅依靠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而不注重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引起的輿論影響,長此以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病態行為。不得不說,期刊影響因子就是這麼一種「病態」量化指標。
  • 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中國科技期刊提升話語權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在專業信息與分析服務機構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其影響因子已經超過多個《自然》和《細胞》旗下該領域內的高端子刊,學術水平躋身國際一流期刊之列。
  • 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中新網上海6月30日電 (申海鄭瑩瑩)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30日發布消息稱,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2019版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於新近發布,其中,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中國原創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餘鵬鯤:「SCI」、「影響因子」何以長期佔據主導地位
    本文作者認為,一方面部分中文期刊把關不嚴,另一方面,「SCI」為中心的評價體系,存在對中文學術期刊的制度性歧視,影響了中文期刊的發展。意見中指出要「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並且要「推動高等學院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習風氣、優化學術生態」。但是該意見也沒有將「SCI」、「影響因子」等過去的學術評價指標一棍子打死,而是提出應「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的影響」。
  • 不用影響因子?科學家提出期刊評價新標準
    美國科學家最近提出一套新的標準框架,認為它能比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更加準確地評價學術期刊質量和影響力。與IF依靠平均引用率來評價期刊不同,新體系使用數學模型來刻畫某一期刊論文引用數的特徵值。 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現在的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提出的「影響因子」概念,已經成為學術界權威的期刊評價系統。它的主要依據就是期刊論文引用率的算術平均值——將某一期刊兩年內發表的所有論文引用率相加,再除以總的可引用論文數。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重新塑造影響因子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多樣化。Metrics are intrinsically reductive and, as such, can be danger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