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細胞研究》封面 來源/雜誌官網(下同)
圖說:江曉原近照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
「上海原創」科技期刊的「捷報頻傳」,近來引起媒體廣泛關注:「領頭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中國目前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大本營」在上海的佔1/3……這是一份怎樣的「成績單」?距離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還有多遠?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昨天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真正要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本土科技期刊,下一步,我國應儘快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為國爭光,著實不易
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江曉原坦言,這無疑是一個為國爭光的優異成績,它的取得非常不容易。在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來自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到20.507,這不僅是它自己的歷史最好成績,也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江曉原用「史詩般的成就」來形容中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突破20。他介紹說,被科學界廣泛採用的「科學引文索引」(SCI)是由美國私營公司「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尤金·加菲爾德於1957年在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資料庫,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論文索引資料庫之一,「影響因子」(IF)是其中的標誌性評價指標。縱觀如今全球9000多種SCI期刊中,常年佔據影響因子前20位的多是「老面孔」,是《自然》《科學》《細胞》《柳葉刀》等傳統意義上的「國際頂級科學期刊」,它們的影響因子最高的達到220多,最低的也超過30。「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距離金字塔尖已相當接近,可以望其項背了。」
江曉原特別強調,SCI收錄的期刊主要來自使用英語的發達國家,僅美英兩國SCI期刊合計便有5000餘種,佔比超過全球總數的一半,是絕對的「大玩家」。對非英語西方國家、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SCI和影響因子的「遊戲規則」先天便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即便是在德國、法國、荷蘭、瑞典、日本等發達國家,儘管擁有一些影響因子較高的科技期刊,但是SCI期刊數量和美、英相差甚遠,也只能算是「小玩家」。
我國創辦的英文科技期刊中,目前有近200種進入SCI,從影響因子來看,《細胞研究》是其中的「領頭羊」。「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如此高的影響因子,著實不容易!再經過若干年努力,或許還有望再上一個臺階,衝入綜合排行榜的前20名。」
江曉原還提到,上海的英文科技期刊,在SCI體系中進步顯著的不止《細胞研究》一家。數據顯示,《納微快報》《分子植物》的影響因子突破12,分別位列國內納米學科類第一名、世界植物科學學科類第二名。
圖說:《納微快報》封面
論文更要寫在祖國大地上
下一個目標,該有多遠大?原創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上海原創」的科技期刊,已在國內處於「領跑」位置,在國際上也表現不俗,《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中。站在這樣的新起點前,下一步該怎麼走?
江曉原提醒,獲得高影響因子固然可以被視為科技期刊水平提升的標誌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忘了發表科研論文和創辦科技期刊的初心——為了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出臺《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江曉原認為,這就是給廣大科研工作者提個醒:科學家應該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江曉原指出,很長一段時間裡,因為政策導向等原因,SCI影響因子是我國科研評價體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標,甚至讓部分科研人員走入「搞科研等於在高影響期刊發論文」的誤區。結果往往是最先進、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首發於國外科技期刊,而我國本土的學術期刊容易陷入「缺乏優秀成果刊載—缺乏讀者—更缺乏優秀成果投稿」的惡性循環。希望能從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聯合發文開始 ,逐漸扭轉這一局面。
「必須指出的是,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中國科技期刊,絕不等於全面提升本土期刊的影響因子,更關鍵的是,更長遠的是,我們一定要擁有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江曉原強調,更多高影響因子的中國英文科技期刊融入國際主流學術評價體系,「借船出海」提升國際影響力是大家「樂見其成」的事;加快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本土學術評價體系,讓我國科技創新的硬實力更多轉化成軟實力,讓大批優秀論文率先發表在國內優秀科技期刊上,建立中國科技期刊的良性循環是我們「亟待努力」的事。
圖說:《分子植物》封面
上海值得更多率先探索
在高科技競爭中,有個常用的說法:一流企業做產品,超一流企業做標準。可不可以這樣來形容科技期刊與評價體系?江曉原說,這個類比不很準確,畢竟論文和期刊不是產品和企業,但從中可以體會到科技評價體系的重要性。
江曉原向記者介紹,在社會科學期刊領域,教育部委託南京大學建立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已被國內學術圈普遍採用,並獲得了較好的口碑。但在自然科學領域,目前尚無獲得類似的本土評價體系。
「SCI也是從幾百本期刊的索引起步,經過幾十年的數據積累和產品開發,形成了目前的格局和地位。」江曉原建議,上海若有類似機構在科技情報領域有比較紮實的積累,不妨充分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切實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嘗試打造「中國版SCI」。當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認同本土科技期刊和學術評價體系,便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本土優秀科研成果在中國自己的科技期刊上發表,我們才能充分擁有自己的科研文化自信!
海納百川的上海,始終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前沿城市。「上海在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方面,已經展開了有效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下一步,能否率先探索開發我國自己的科技期刊索引和評價標準,我認為這是上海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上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江曉原如是說。
新民晚報記者 董純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