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性再怎麼估計也不為過,學風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這是社會的最後一塊兒淨土和良知,如果成為敗壞社會空氣的汙染源,那就是亡天下。」11月8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嚴詞指出。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及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於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網際網路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每個國家都有科研誠信問題,而我國尤為嚴重。朱邦芬指出,這主要表現在,嚴重學術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調查很不徹底、懲處力度小;嚴重學術不端如黃禹錫之流在韓國刑滿釋放後在中國仍有市場;虛假同行評審業已危及學術期刊和學術評價的立身之本,然而至今尚未見到國內期刊對此的揭露;許多官員和學術界領袖存在學術誠信問題,國內一流高校炮製了大量真的「假學位」。
近年來,雖然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始重視學術誠信問題,但學術不端行為頻發仍未得到遏制,僅在2018年我國就發生多起「學術大地震」。如何遏制此類事件的頻發和蔓延?
朱邦芬認為,要對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真正做到「零容忍」,首先要區分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不當行為。
國際上通常將學術問題分為三類:負責任的科研行為、學術不當行為、學術不端行為。學術不端主要是在計劃、完成或評審科研項目,或是在報告科研成果時,有偽造、篡改、抄襲與剽竊行為,以及欺詐評審等若干新的變種。而學術不當行為則是介於負責任的科研行為與學術不端行為之間的「灰色地帶」,例如:無意的一稿多發、濫用同行評審特權、實施有悖倫理道德實驗等。
「我們國家的很多條例、處理辦法等規定中常把學術不誠信的問題都稱作學術不端,但我們有必要把學術不當與學術不端行為加以區分,否則打擊面太廣,有時反而無法嚴厲打擊真正需要懲處的嚴重學術不端者」,他說,對於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要真正做到「零容忍」,尤其是對有「頭銜」的人和影響大的典型案例,而對於學術不當行為,應以教育為主。
其次,應適當淡化名利與「帽子」之間的關聯。「我們現在名與利綁得太緊,一個科研人員拿到了』帽子』,各種好處待遇就接踵而來,有『帽子』的和沒『帽子』的待遇差別太大,實際上鼓勵一些人鋌而走險,犯下學術不端錯誤。」朱邦芬認為,目前各部門各種獎勵過多過濫,應合併「同類項」,改進評價體系,不要重複獎勵,讓學術榮譽與個人物質利益適當分離,讓研究人員精力回歸到科學研究。
再者,需要加強處理學術不端事件部門的建設,充實調查處理學術不端的隊伍,高校、研究單位和學術期刊都應有專人負責調查處理學術不端行為事件。朱邦芬說:「我們相關的管理部門和單位學術委員會,有各種條例、細則和規範,然而設有專門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構卻很少,落實不到位,很多事件揭露出來後,沒有認真調查研究就推給下屬單位處理,這樣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後不能給出一個恰當的處理意見。」
最後,他還提到,研究人員,特別是青年學者和學生,要加強科研誠信和學術規範的學習和教育,減少由於不懂學術規範而引起的科研不當行為。
「千萬不要低估學術不端行為的嚴重危害性!守住社會道德倫理的最後底線。」朱邦芬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