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芬:遏制學術不端,從認真查處重大案例開始—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性再怎麼估計也不為過,學風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這是社會的最後一塊兒淨土和良知,如果成為敗壞社會空氣的汙染源,那就是亡天下。」11月8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嚴詞指出。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及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於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網際網路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每個國家都有科研誠信問題,而我國尤為嚴重。朱邦芬指出,這主要表現在,嚴重學術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調查很不徹底、懲處力度小;嚴重學術不端如黃禹錫之流在韓國刑滿釋放後在中國仍有市場;虛假同行評審業已危及學術期刊和學術評價的立身之本,然而至今尚未見到國內期刊對此的揭露;許多官員和學術界領袖存在學術誠信問題,國內一流高校炮製了大量真的「假學位」。

近年來,雖然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始重視學術誠信問題,但學術不端行為頻發仍未得到遏制,僅在2018年我國就發生多起「學術大地震」。如何遏制此類事件的頻發和蔓延?

朱邦芬認為,要對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真正做到「零容忍」,首先要區分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不當行為。

國際上通常將學術問題分為三類:負責任的科研行為、學術不當行為、學術不端行為。學術不端主要是在計劃、完成或評審科研項目,或是在報告科研成果時,有偽造、篡改、抄襲與剽竊行為,以及欺詐評審等若干新的變種。而學術不當行為則是介於負責任的科研行為與學術不端行為之間的「灰色地帶」,例如:無意的一稿多發、濫用同行評審特權、實施有悖倫理道德實驗等。

「我們國家的很多條例、處理辦法等規定中常把學術不誠信的問題都稱作學術不端,但我們有必要把學術不當與學術不端行為加以區分,否則打擊面太廣,有時反而無法嚴厲打擊真正需要懲處的嚴重學術不端者」,他說,對於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要真正做到「零容忍」,尤其是對有「頭銜」的人和影響大的典型案例,而對於學術不當行為,應以教育為主。

其次,應適當淡化名利與「帽子」之間的關聯。「我們現在名與利綁得太緊,一個科研人員拿到了』帽子』,各種好處待遇就接踵而來,有『帽子』的和沒『帽子』的待遇差別太大,實際上鼓勵一些人鋌而走險,犯下學術不端錯誤。」朱邦芬認為,目前各部門各種獎勵過多過濫,應合併「同類項」,改進評價體系,不要重複獎勵,讓學術榮譽與個人物質利益適當分離,讓研究人員精力回歸到科學研究。

再者,需要加強處理學術不端事件部門的建設,充實調查處理學術不端的隊伍,高校、研究單位和學術期刊都應有專人負責調查處理學術不端行為事件。朱邦芬說:「我們相關的管理部門和單位學術委員會,有各種條例、細則和規範,然而設有專門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構卻很少,落實不到位,很多事件揭露出來後,沒有認真調查研究就推給下屬單位處理,這樣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後不能給出一個恰當的處理意見。」

最後,他還提到,研究人員,特別是青年學者和學生,要加強科研誠信和學術規範的學習和教育,減少由於不懂學術規範而引起的科研不當行為。

「千萬不要低估學術不端行為的嚴重危害性!守住社會道德倫理的最後底線。」朱邦芬強調。

相關焦點

  • 院士呼籲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
    科研不端不遏制,各類『一流』建設就是空中樓閣」。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呼籲,國家和相關部門應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朱邦芬院士認為,要減少對各類「一流」的評估和獎勵,弱化各種「帽子」與物質待遇之間的強關聯。區分科研不端和科研不當行為,對於科研不端的個人,真正做到「零容忍」,對於科研不端行為泛濫的單位或期刊,要給以「黃牌」警告以至「紅牌」罰出場。
  • 【微觀清華】世紀講堂|朱邦芬:學術之道始於走正道(一)
    【微觀清華】世紀講堂|朱邦芬:學術之道始於走正道(一)來源:「新清華 」公眾號2016年8月24日,清華大學2016級研究生新生在開學典禮結束後迎來了入學第一課——物理系朱邦芬院士為新生們講學術誠信。報告中,朱邦芬闡釋了學術誠信的重要性,通過典型案例對學術不端、學術不當行為作了界定,也為同學們講述了自己親身接觸過的幾位老一輩科學家堅守學術誠信的故事。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論文造假風波引發「學術圈大地震」背離科研道德的行為衝擊公眾信任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 近年來,在評價體系以量化為主的科技界,拼湊和抄襲論文的現象不斷發生。隨後,教育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稱已經關注到相關問題,正調查了解情況,暫不下結論。  「關於學術誠信問題,在科學技術普及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等法律中都有抽象地涉及。目前,規制學術不端行為主要依據教育部、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
  • 懲治學術造假,打一隻大老虎比打100隻蒼蠅效果更明顯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中科院學部把這次研討會的主題定為「重大學術不端事件的應對機制與管理」。為什麼中國當前的學術不端如此之多?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院士認為,在中國科技界,戴著人才「帽子」的和沒戴上「帽子」的人其待遇極為懸殊;對科研人員重複獎勵或重獎等都誘使科研人員快出成果,爭名爭帽子;再加上學術不端行為的風險與「收穫」極不相稱,「利潤」太高,所以才有不少人對學術不端行為趨之若鶩。
  •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朱邦芬:一生「三進清華」,桃李滿天下
    而且他一生「三進清華」,從本科、研究生到成為一名教授,不僅積極捍衛中國科研學術誠信,還為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學科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他就是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
  • 科學網—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與借鑑
    德國馬普學會於1997年通過、2000年修訂的《關於處理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規定》中列出了「被視為學術不端行為方式的目錄」,指出,「如果在重大的科研領域內有意或因大意做出了錯誤的陳述、損害了他人的著作權或者以其他某種方式妨礙他人研究活動,即可認定為學術不端」。這個定義的一個特色是把行為人的疏忽大意的因素列了進去,不像美國的定義那樣主要強調行為人的主觀「犯意」。
  • 掠奪中國學者成果的德國科學家涉嫌學術不端行為—新聞—科學網
    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Christof Sohn(右)將一項有爭議的乳腺癌血液檢測宣傳為「革命性的」。
  • 楊衛在《自然》發文:中國科研評價標準失當,加劇科研不端
    楊衛在《自然》發文:中國科研評價標準失當,加劇科研不端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06-23 18:13 來源:澎湃新聞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何時能走向必然
    在以往的案例中,學生舉報老師是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就是畢業受刁難的問題,其次就是經濟原因產生的衝突。 從動機上講,呂同學是一個「異類」,其退學主要是出於被逼學術造假的不滿,而舉報至少在表面上,也是因為對張裕卿學術造假的義憤。可以說目前研究生和導師公之於眾的矛盾中,這樣的案例非常非常少見,帶有很強的偶然性。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人們看到有問題的文章後可以在相關網站舉報,甚至還有人專門就學術規範「挑毛病」。期刊接到舉報通常會認真對待,例如我曾擔任過副主編的生物化學雜誌,接到舉報後會組織工作人員專門檢查並根據結果作出相應的決定。雖然這增加了期刊的工作量,但維護了學術的嚴謹性。以美國為例,我所在的杜克大學就曾因同行舉報而被發現了重大學術不端事件。
  • 清華大學回應博士論文造假: 撤銷學位、問責導師,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近日,媒體報導了兩年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11篇材料科學領域論文因學術不端遭撤稿一事,引發熱議。  記者從最先公布這一學術不端事件的「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網站看到,這11篇材料科學領域的論文,由於圖片篡改、內容重複、虛假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而遭撤稿。這些論文的發表日期主要集中在2014年—2016年。  相關信息顯示,葉肖鑫在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他先後受邀擔任國內外多家知名學術期刊的編輯。
  • 馬上評|對論文抄襲除了查處「作者」,還有什麼辦法?
    有關高校聞訊後表示一定會嚴肅查處,相信一經坐實,論文抄襲「作者」也一定會受到「零容忍」的處理。但是論文抄襲這些年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確實也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了。但為什麼屢查不止?教育部教育督導局8月26日下發的《關於幾起高校學位論文作假行為查處情況的通報》中有一段話可以說是點中了論文抄襲的穴位,「近期網絡媒體曝光和群眾舉報部分高校學生學位論文存在抄襲、買賣、代寫等行為,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暴露出有關高校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查處存在防控手段有限、問題發現不及時、主體責任未落實等突出問題」。值得一說的是,這份《通報》中援引3起學術造假案例中,就有2起是澎湃報導的。
  • 湖南大學碩士畢業生論文涉學術不端 被撤碩士學位
    4月2日,湖南大學官微發布關於劉夢潔碩士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問題的調查及處理說明,稱決定撒銷涉事的劉夢潔碩士學位,給予其導師洪源警告處分,取消其導師資格,調離教學崗位。說明稱,2019年3月21日,湖南大學成立專門工作組,對學校專業學位碩士畢業生劉夢潔的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問題認真開展調查。經查,劉夢潔的碩士學位論文《腐敗對我國企業逃稅的影響研究》存在抄襲現象,構成學術不端行為。
  • 瑞典醫學院副校長因學術不端調查不力辭職—新聞—科學網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副校長因學術不端調查不力辭職
  • 通報批評10案例!基金委公布2019年科研不端行為查處情況
    2019年,科研不端行為查處情況通報批評案例附文後>>經費使用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常見問題1.超範圍列支。主要包括:在設備費中列支通用辦公設備和用品、辦公家具;在材料費中列支通用的辦公用品、維修費;專家諮詢費中列支論文答辯費、學生論文裝訂費等;會議費中列支研究生暑期培訓會議費;結餘經費列支課程研修班報名費。
  • 河北科大讓韓春雨事件謎團加深:未定學術不端,但有疑似處理—新聞...
    這目前仍是「懸案」, 河北科技大學在結論中對韓春雨是否「學術不端」並沒有明確認定。相較之下,另一所高校武漢大學在1月29日回應該校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造假時,直接認為李紅良 「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儘管如此,李紅良學術造假事件當下仍有爭議。
  • 又一明星論文抄襲,碩博學位撤銷,還有9種行為均屬「學術不端」
    學生一般都是論文抄襲,而老師的情況就比較複雜,專業稱為「學術道德規範」,通常稱為「學術不端」。學術不端其實包含的行為較多,公眾視野常見的就是論文抄襲和論文造假,這要感謝「不知知網」翟天臨對該概念的傳播做出的貢獻。
  • 馬寧遭網友實名舉報:論文一稿多發,學術不端
    直播吧10月24日訊 微博網友@阿彌陀佛-呵呵噠 曬出實名舉報馬寧的截圖,這名網友稱馬寧存在論文一稿多發的不端學術行為 舉報信件內容: 「關於舉報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馬寧副教授學術不端的問題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這不僅助長了學術腐敗之風,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和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不利於醫學人才培養。 「我國亟需針對醫學論文販賣現象進行嚴厲的打擊,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和人才評價機制,促進我國醫療事業和醫療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也為優秀的醫學科研工作者正名。」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表示。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