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真走上講臺,一開始就講起了去年4月21日發生的撤稿事件。「當天,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撤銷《腫瘤生物學》發表的107篇腫瘤生物學領域論文。論文作者全部來自中國。」李真真說,這次撤稿創下了多項紀錄:國外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多,單個期刊撤稿總量最多,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總量最多,等等。
李真真是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的研究員,她是在11月8日中科院學部舉行的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做這番演講的。
近一二十年,中國科技界在世界上曾創造出一些成果的全球第一、最快、水平最高等紀錄。但撤稿創紀錄則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但李真真料到了。「在此次撤稿之前,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5到2016年間,包括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愛思維爾集團在內的幾大國際出版集團,先後撤銷了117篇由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李真真如是說。
從兩年間的117篇撤稿,到一次107篇的撤稿,都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中國的「學術不端長期存在」。對於107篇的撤稿,施普林格解釋說,有「明確證據」表明這些在2012至2016年間發表的文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論文作者在投稿的同時,推薦了並不存在的審稿人,而且還署上了假郵。學術不端在中國屢禁不絕,撤稿事件導致中國科技界名聲大跌。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中科院學部把這次研討會的主題定為「重大學術不端事件的應對機制與管理」。
為什麼中國當前的學術不端如此之多?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院士認為,在中國科技界,戴著人才「帽子」的和沒戴上「帽子」的人其待遇極為懸殊;對科研人員重複獎勵或重獎等都誘使科研人員快出成果,爭名爭帽子;再加上學術不端行為的風險與「收穫」極不相稱,「利潤」太高,所以才有不少人對學術不端行為趨之若鶩。
對於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來形容:科研誠信問題涉及面之廣、程度之嚴重史無前例;社會各界對於科研誠信問題的關注史無前例。
高校自主招生時高中生遞交的虛假論文;學術界教育界的推薦信、評價意見等普遍由被推薦人起草;教師和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學術成果包裝、浮誇和署名不規範;眾多人才計劃、評獎中的拉關係;中介公司買賣論文已成一個龐大的盈利行業……這一切,令人觸目驚心。
「其實,每個國家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然而對中國來說,嚴重的問題在於嚴重學術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調查不徹底、處理極輕,比如漢芯事件中的陳進和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朱邦芬顯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表情。
研討會上,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到了韓春雨事件。大家感到十分奇怪的是:這個生命科學界90%以上的研究人員都認為是造假的學術不端行為,為何就不處理?為何就聽任河北科技大學未發現「有主觀造假情況」的啼笑皆非的解釋?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裴鋼院士指出,在懲治學術造假上,打一隻(影響大的)老虎比打100隻蒼蠅的效果要明顯得多。「歐美以及日韓等國在面對此類突發性重大科技事件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鑑。2012年,時任匈牙利總統施米特?帕爾因20年前的博士論文抄襲被查實而被迫辭職。2014年,小保方晴子因在論文中存在篡改、捏造等造假問題,被日本理化所開除並被要求退還科研經費、人工費以及驗證試驗費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監督委員會副主任何鳴鴻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一個詳細的調查不端行為的判則和程序要求,比如怎樣制定調查核實方案以及遵循哪些規範等等;主管部門或國家層面應有一個專門機構作為第三方,對於學術不端的事件,特別是社會影響大的事件、以及「學術不端行為者」所在單位的調查結論明顯存在「質疑」等,都應記入督查檔案,獨立開展調查或督促所在單位重新核查。
多數與會者都表達了與何鳴鴻相同的意見。李真真說:我們的任務是建立公正、透明的查處程序及規則,構建學術不端行為的治理體系。
中國科技要想邁入世界一流,任重道遠。
(原題為《懲治學術造假,打一隻大老虎比打100隻蒼蠅效果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