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06-23 18:13 來源:澎湃新聞
英國《自然》(Nature)雜誌6月23日推出中國特輯,用大量的數字、圖表、評論和分析文章為讀者描繪了中國科研的現狀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軌跡。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主任楊衛在該特輯題為「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的評論中表示,中國必須提高基礎研究質量,正確看待科研誠信問題。
根據中國科學報社主辦的科學網提供的翻譯文章,楊衛表示,中國科學進步巨大,但是影響力依然不高。相比法國24%,美國18%,日本12%的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中國的投入僅佔研發總預算的5%。
他表示,除加大投入外,還需提升基礎研究的質量標準,採用更適當的指標追蹤進度,評估成果。除論文發表數量外,還要注重引用量,推動重大科學問題上的突破。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
楊衛坦言中國依然存在不少科研不端行為。對此,必須在態度上做出改變,要從掩蓋轉變為揭露。同時,還要推動科研機構改革,
將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分離開來,避免產生腐敗。楊衛指出,隨著中國論文數量快速攀升,被撤稿論文的數量亦在增加。在中國,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教育傾向於「非黑即白」模式——科學家要麼成為道德楷模,要麼被描繪為進入倫理深淵;而在美國,則是教師在課堂上同處於早期學術生涯的研究者討論相關案例,重點分析處於學術不端與學術誠信之間的灰色地帶。兩國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楊衛還指出了以下因素加劇了在中國可能發生的科研不端行為:
研究隊伍快速擴充而帶來的競爭壓力,科研評價標準的失當。對於上述觀點,楊衛在文章中以評價標準的影響為例:
科研人員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需求,促使有人尋求語言寫作服務或論文代寫;量化評估還催生了對研究成果化整為零的發表策略。其他因素還有動物權利等科研倫理要求的逐步嚴格,以及對諸如基因倫理和大數據倫理等倫理規範研究的不充分,等等。
科研不端行為也引發了官方的重視。
楊衛在文章中表示,過去十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和基金委在科學界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學術不端運動,這場運動正在產生成效。大多數研究機構如今都有了相應的程序,用以處理疑似的或經證實的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有的地方開始推行了學術不端的「零容忍」政策。
楊衛提到,
採取了主動核查的措施,對不端行為的指控比例呈現下降趨勢。項目申報和學位論文答辯等環節的文本相似度檢查中發現的檢出率也在減少。
新一代研究人員的文化正在發生轉變,對待學術不端的看法開始從「為何不騙」轉向「不值得騙」。在文章這一部分的末尾,楊衛坦言為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還需要進一步促進在處事態度、體制設計和評價方法三方面的轉變。
楊衛指出,學術機構在體制上的轉變,對於行政權和學術權的分離以及預防腐敗十分關鍵。基金委開展了旨在「將權力關進籠子」的各種實踐,相關經驗或許有益於其他資助機構的管理實踐。例如,機構管理人員不再介入評審的學術方面,基金委工作人員僅有權獲取與其職責相關的信息。組建由資深學術界人士組成的獨立委員會可制衡管理人員的權力。在很多機構,外部人員組成的委員會的作用是規避利益衝突,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得到強化,倫理委員會的職責是捍衛科研道德與醫學倫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自然
相關推薦
評論(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