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在《自然》發文:中國科研評價標準失當,加劇科研不端

2021-01-08 澎湃新聞
楊衛在《自然》發文:中國科研評價標準失當,加劇科研不端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06-23 18:13 來源:澎湃新聞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

英國《自然》(Nature)雜誌6月23日推出中國特輯,用大量的數字、圖表、評論和分析文章為讀者描繪了中國科研的現狀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軌跡。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主任楊衛在該特輯題為「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的評論中表示,中國必須提高基礎研究質量,正確看待科研誠信問題。

根據中國科學報社主辦的科學網提供的翻譯文章,楊衛表示,中國科學進步巨大,但是影響力依然不高。相比法國24%,美國18%,日本12%的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中國的投入僅佔研發總預算的5%。

他表示,除加大投入外,還需提升基礎研究的質量標準,採用更適當的指標追蹤進度,評估成果。除論文發表數量外,還要注重引用量,推動重大科學問題上的突破。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

楊衛坦言中國依然存在不少科研不端行為。對此,必須在態度上做出改變,要從掩蓋轉變為揭露。

同時,還要推動科研機構改革,

將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分離開來,避免產生腐敗。

楊衛指出,隨著中國論文數量快速攀升,被撤稿論文的數量亦在增加。在中國,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教育傾向於「非黑即白」模式——科學家要麼成為道德楷模,要麼被描繪為進入倫理深淵;而在美國,則是教師在課堂上同處於早期學術生涯的研究者討論相關案例,重點分析處於學術不端與學術誠信之間的灰色地帶。兩國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楊衛還指出了以下因素加劇了在中國可能發生的科研不端行為:

研究隊伍快速擴充而帶來的競爭壓力,科研評價標準的失當。

對於上述觀點,楊衛在文章中以評價標準的影響為例:

科研人員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需求,促使有人尋求語言寫作服務或論文代寫;量化評估還催生了對研究成果化整為零的發表策略。

其他因素還有動物權利等科研倫理要求的逐步嚴格,以及對諸如基因倫理和大數據倫理等倫理規範研究的不充分,等等。

科研不端行為也引發了官方的重視。

楊衛在文章中表示,過去十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和基金委在科學界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學術不端運動,這場運動正在產生成效。大多數研究機構如今都有了相應的程序,用以處理疑似的或經證實的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有的地方開始推行了學術不端的「零容忍」政策。

楊衛提到,

採取了主動核查的措施,對不端行為的指控比例呈現下降趨勢。

項目申報和學位論文答辯等環節的文本相似度檢查中發現的檢出率也在減少。

新一代研究人員的文化正在發生轉變,對待學術不端的看法開始從「為何不騙」轉向「不值得騙」。

在文章這一部分的末尾,楊衛坦言為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還需要進一步促進在處事態度、體制設計和評價方法三方面的轉變。

楊衛指出,學術機構在體制上的轉變,對於行政權和學術權的分離以及預防腐敗十分關鍵。基金委開展了旨在「將權力關進籠子」的各種實踐,相關經驗或許有益於其他資助機構的管理實踐。例如,機構管理人員不再介入評審的學術方面,基金委工作人員僅有權獲取與其職責相關的信息。組建由資深學術界人士組成的獨立委員會可制衡管理人員的權力。在很多機構,外部人員組成的委員會的作用是規避利益衝突,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得到強化,倫理委員會的職責是捍衛科研道德與醫學倫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自然

相關推薦

評論(43)

相關焦點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的5點建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楊衛做客愛思唯爾專題線上研討會,暢談對「信任與科研評審制度」的理解,給青年科研人員進行項目評審、基金申請提出了不少中肯、操作性強的建議,並與網友進行互動。
  • 中科院李國傑:SCI不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
    SCI不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由論文數量高速增長引發的思考    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末,SCI被引入中國,引導科研人員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這對當時改變我國「文革」以來坐井觀天的科研風氣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近十幾年來,各個科研單位都以SCI作為評價標準,其結果是:雖然我國SCI論文的數量成倍增加,但多而不精。
  • 施一公、顏寧互動:科研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論文,還要聽故事
    目前結果已經出來了,張裕卿已經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的行為,並願意承擔所有責任。張裕卿的學術不端,再次暴露了我國學術造假問題的嚴峻性。學術造假正在戕害我國科研創新!對於一個科研人才的評價,決不能只看論文,更應該看他的科研經歷。施一公、顏寧互動:對科研人才的評價,除了論文,還要聽故事。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5點建議來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楊衛做客愛思唯爾專題線上研討會,暢談對「信任與科研評審制度」的理解,給青年科研人員進行項目評審、基金申請提出了不少中肯、操作性強的建議,並與網友進行互動。
  • 《自然》雜誌稱官僚幹預學術推動中國科研造假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線版頭條刊文《中國科研,發表還是滅亡》(Publish or PerishinChina)。  《自然》撰文披露官僚幹預學術推動科研造假  記者昨日登錄《自然》雜誌網站在線版,看到題為《中國科研,發表還是滅亡》(Publish or PerishinChina)的頭條評論文章(如右圖)。  文章說,中國最近發生的一系列重大學術造假事件凸顯,中國的學術評價系統過於強調發表論文。
  • 文匯報:SCI和JCR易主,中國科研評價怎麼辦?
    這個消息旋即在中國學術界引起極大關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的SCI(科學引用目錄,Science Citati on Index) 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研究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SCI易主是否會影響它的相對公正性? 是否還能成為科研評價的參考因素? 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SCI易主短期之內並不會影響科研評估,但隨著科研的發展,SCI的盈利能力長遠來看顯然令人擔憂。
  • 淺談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與科研能力評價
    最近,筆者在今日頭條上關注了兩個著名科普博主,他們在評價中國科研能力時都不約而同地引用了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詳情請參考https://www.natureindex.com/),得出了中國科研能力全球第二的結論。因此,順便關注了一下自然指數,感覺該指數的槽點不少,實在是不吐不快。
  • 論文造假潮背後:SCI 與中國科研三十年|大象公會
    三十年來與國際接軌的中國科研,又到了十字路口。文|朱不換5 月 29 日,知名生物學界打假人士 Bik 爆料,江蘇、河南、福建、遼寧、山東多家知名醫院醫生的科研論文涉嫌學術不端、數據雷同。中國 SCI 論文組團涉假的問題,又一次浮出水面。
  • 這些科研不端行為從重處理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關於印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的通知」。通知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業經2020年11月3日第22次委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
  • 科研大佬背後的學術不端,高產教授背後的幾種科研論文造假的行為
    ,各種學術不端和造假開始泛濫,失去了對科研發現開始的初衷,各種的學術不端給違背了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也讓很多期刊雜誌失去了權威性,因此為了應對各類的學術不端行為,科研圈內開始淨化行為,對於學術有問題的教授進行批判,對於有問題的論文進行退稿,學術不端不僅造成學術界的混亂,同時也會浪費很多科學家的時間,例如著名韓春雨事件,因為韓春雨的科研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刊登,科研影響力巨大,造成全球無數科學家進行試驗重複
  • 高校校長因自我抄襲被指學術不端!如何避免出現相同情況被退稿?
    學術不端,對於處於科研圈的學者來說,這是件嚴肅的事情,往往當一個人的學術經歷上沾染汙點,那麼未來可能很難在此道路上大展身手,走通一條光明前途了。然而,我們不排除在一些自己容易忽視的情況下,發生一些學術不當行為,導致最終被判定為學術不端,這是需要我們再三了解及警惕的!
  • 調查數據顯示,SCI論文並沒有錯,錯的是科研學術不端蔚然成風!
    近日,針對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公布一則數據,截止2017年的數據,中金國貢獻了全球論文總數的8.2%,然而被撤稿的數量佔比卻高達24.2%,而這麼高的撤稿數量,並沒有見有多少人受到處分,反而各種集中造假和自我審核論文的醜聞不斷出現,甚至有一些SCI雜誌因為中國科研人員集體的惡意灌水和虛假數據而被踢出SCI資料庫。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次年8月,韓春雨等作者主動刊發撤稿聲明,但科研項目並未就此停止,而是在同行專家支持下繼續開展。兩年時間過去,沸騰一時的「韓春雨事件」隨著撤稿暫告一段落,而中國學術界的撤稿風波依然沒有停息。就在6月12日,《自然》雜誌發文讚賞中國關於科研誠信的新文件時,植物學領域頂級雜誌《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上又有一篇中國論文因為圖片重複使用,作者主動申請撤稿。
  • ...博士研究生 微陣列技術 科研不端行為 萬方資料庫-中國新聞...
    原標題:涉論文抄襲 解放軍疾控所原所長被撤銷博士學位  17日,據財新網報導,因存在學術不端問題,中國人民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所原所長黃留玉被撤銷博士學位。  該報導稱,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近期下發《關於撤銷黃留玉博士學位的決定》。
  • 【科技日報】陳宜瑜:負責任的科研行為有賴教育
    陳宜瑜認為,系統完整的科學道德和行為規範教育的缺失,是引發科研不端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當然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和監督懲處機制,但更需要加強科研誠信和科研行為規範教育。他說:「經過大量調研和討論,我與學界許多同仁逐漸達成共識:當前中國科學發展來說,科研誠信教育,尤其是科研人員在入門階段接受的科研誠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但目前還是非常薄弱的。
  •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2015-10-09 07:13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SCI論文的貢獻是存在的,這是中國在世界上的名片,是中國學術水平國際影響力的表現,但這種競爭應該是高質量的競爭。當下,在保證一定數量的基礎上提質,才能營造更好的科研氛圍。」易凡說,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發SCI論文,更不是反對,而是鼓勵發表高質量、建設性論文,不是跟風性的,甚至導致學術不端的行為。
  • 關於印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的...
    》和《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等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四條 自然科學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依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章程》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章程》的規定,具體負責受理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投訴舉報,組織開展調查,提出處理建議並且監督處理決定的執行。 第五條 自然科學基金委對監督委員會提出的處理建議進行審查,並作出處理決定。
  • 中國科研:誠信好轉 倫理堪憂
    知識分子  楊 衛  誠信好轉,倫理堪憂,這是我對現在中國科研形勢的一種認識。  學術不端與學術不當行為,在中國有著各種不同的方式,我總結為14種方式(如剽竊、編造、纂改、重複發表、署名不當、利益衝突、關係遊說、學術獨裁、引用不當、倫理失範等),其中第14種為倫理失範。
  • 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 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
    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東拼西湊、粗製濫造;有的逃避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有的剽竊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獻、捏造數據;有人比較激烈地說,現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迫在眉睫、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