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長因自我抄襲被指學術不端!如何避免出現相同情況被退稿?

2020-12-05 小張學長看教育

學術不端,對於處於科研圈的學者來說,這是件嚴肅的事情,往往當一個人的學術經歷上沾染汙點,那麼未來可能很難在此道路上大展身手,走通一條光明前途了。然而,我們不排除在一些自己容易忽視的情況下,發生一些學術不當行為,導致最終被判定為學術不端,這是需要我們再三了解及警惕的!

誠如近日一則被報導的學術不端事件,臺灣的開南大學有名一名男性教職員投訴稱,校長梁榮輝發表的一篇學術期刊論文涉嫌抄襲他自己前一年的另一篇期刊論文,兩篇論文相似度達六成

對此,臺灣地區教育部門表示,該部門已要求開南大學校方先行開展調查,再將調查結果、認定情形以及處置建議統一上報,再由教育部門斟酌是否參考學校調查結果來審議。

曾任浙大校長的楊衛院士也指出:「自我抄襲」也是一種抄襲

楊衛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固體力學專家,曾在2006年至2013年期間擔任浙江大學校長。2010年9月,《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編輯部主任張月紅給英國《自然》雜誌去信,自爆《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的來稿中有31%的稿件存在抄襲現象,引起一陣風波。時任校長楊衛曾公開表達浙大處理學術不端的勇氣與決心。

面對眾多學術不端的現象,楊衛提醒年輕人,「自我抄襲」也算抄襲,國內一些學者認為自己的文章就可以隨意摘抄,不打引號也沒關係,但按照西方學界的認識,大段摘錄之前已發表文章的內容,就說明新的論文原創性不足,就是抄襲。

什麼樣的行為會被界定為「自我抄襲」呢?

在2019年5月29日發布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174—2019)》,其中界定了學術期刊論文作者、審稿專家、編輯者所可能涉及的學術不端行為。本標準適用於學術期刊論文出版過程中各類學術不端行為的判斷和處理。其中有關自我抄襲行為的界定,3.6條「重複發表」中指出的表現形式包括:

這其中兩條明確標註了「在論文中使用自己已發表的文獻」,應該在文中標註說明,而不是直接使用,用一位學者的話簡而言之「你並不完全擁有自己作品的版權」,這句話起初聽起來會產生懷疑,但由於你的論文發表在不同期刊,仔細一想確實是這樣的道理:

綜上所述,我們該如何避免因為自我抄襲而被期刊編輯退稿呢?

學者Roig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守則供作者們參考,以避免發生抄襲剽竊。其中有4點直接針對自我抄襲,謹在此節錄︰

守則10︰投稿的內容包含已經以特定方式,例如已在其他期刊、研討會、網絡上發表,廣為發表的數據、回顧、結論等等的部分必須要清楚告知編輯與讀者之前傳播的方式。

守則11︰發表複雜研究論文的作者最好能接受Angell & Relman的建議︰如果一份複雜研究的結果以完整且有連貫性的單一份論文來呈現最好,不要把它們拆成好幾篇論文。

守則12︰因為某些抄襲、自我抄襲、甚至是一些在其他地方可以接受的寫作手法,例如大幅改述或引用書籍的關鍵內容,都可能牽涉到侵犯著作權,強烈建議作者們熟悉熟悉著作權法的基本要點。

守則13︰某些場合可以允許重複使用過去著作的內容,某些場合卻不能接受這種做法。APA(2010)的建議是︰「作者欲較大規模複製使用自己的著作內容時,必須依常規做法註明該內容的出處」以及「必須遵循合理使用的法律規範」。

所以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以上可能發生的行為都需要多加注意,並且切記重視自己已發表論文的版權歸屬,即便屬於自己的作品,也要隨時做好引用標註。

今天,又是遠離學術不端的一天!

相關焦點

  • 湖北經濟學院回應「抄襲」事件:不屬於「學術不端」
    8月3日,《中國青年報》刊發《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指出對蔡紅英學術不端的舉報在2016年10月就已出現,但未有公開信息表明該校進行過相關調查。8月4日晚,湖北經濟學院官網發布《湖北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關於蔡紅英被指「學術不端」問題的認定意見》稱,蔡紅英被指抄襲的兩篇論文屬於歷史性、國際性比較研究,引用他人相關研究成果並提煉自己的研究結論與觀點是必要的;專著部分的引用為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管理制度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文件;「一稿兩發」非蔡紅英主觀行為。「存在學術不夠規範,但不構成『學術不端』」。
  • 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院方:經認定不存在抄襲等
    湖北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關於蔡紅英被指「學術不端」問題的認定意見8月3日,中國青年報以《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為題反映我校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蔡紅英「學術不端」問題。早在2016年之前,學校就接到上級有關部門轉來的關於對蔡紅英「學術不端」同一問題的網上匿名舉報件,學校學術委員會、有關職能部門組織校內外專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取證、審議,並形成認定意見,認為蔡紅英的論文、專著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但存在不規範的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學校已將認定意見及時報告上級有關部門,並與蔡紅英本人進行了提醒談話。因屬匿名舉報,故未公開反饋認定意見。
  • 論文降重|從韓春雨到翟天臨,學術不端層出不窮,應該如何避免?
    學術不端的行為一般包括捏造數據、篡改數據和剽竊,2016年教育部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界定:第二十七條 經調查, 確認被舉報人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 應當認定為構成學術不端行為:(一)剽竊、抄襲、侵佔他人學術成果;(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 臺大學校長被指學術不端:涉嫌抄襲自己的另一篇論文
    位於臺灣桃園市的開南大學校長梁榮輝近日捲入學術不端爭議。據臺灣「中央社」8月29日報導稱,開南大學一名男性教職員投訴稱,梁榮輝發表的一篇學術期刊論文,涉嫌抄襲他自己前一年的另一篇期刊論文,兩篇論文相似度達六成。
  • 浙江大學原校長:「自我抄襲」也是一種抄襲
    原標題:浙江大學原校長:「自我抄襲」也是一種抄襲  本報訊(記者黃琪 通訊員鄒星)昨日,浙江大學原校長、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兼主任楊衛來到武漢理工大學,給省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200多名師生作了「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宣講教育報告會。他建議年輕人不要在學術上投機取巧、遊戲人生。
  • 哪些情況下論文會被知網判定為學術不端?
    在相似文獻列表中,排在第1位的文獻署名與該文獻完全相同,文獻複製比為45.5%,但已發表文章稿件題名與本稿件部分相似。此時,可大致判斷該文為一稿多投。為避免判斷失誤,導致同一作者不同階段的相同研究被誤判為重複發表,找來已發表文獻與本文進行人工比對,發現除文字部分相似度很高外,2篇文章中的3張表格相同,2張圖片完全相同,另2張圖片相似度很高,由此可以確定該文為重複發表。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學術腐敗始終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則國內學者因涉嫌抄襲而導致文章被撤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一時間,群眾譁然。據了解,相關報刊、雜誌在2020年4月,撤回了中國學者31篇文章,涉及數十家高校、單位及公司。
  • 學術抄襲只是學術不端的冰山一角
    來源:《中國美術報》第118期 新聞時評 【編者按】近日,一份《關於吉林大學出版社〈中國繪畫的藝術探究〉抄襲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思與境偕〉第一章「當代中國畫創作現狀」的情況說明》呈現在本報記者面前。
  • 翟天臨學術不端調查:碩士論文被指抄襲陳坤本科論文
    隨後,有網友公開演員翟天臨在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期間發表的一篇學術性質文章查重率達40%,存在抄襲的嫌疑。翟天臨是否達到博士畢業條件、是否有資格被錄用為博士後,引發廣泛討論。 不僅如此,翟天臨的碩士論文也被指存在抄襲嫌疑,抄襲的對象之一包括同是演員的陳坤的本科論文。
  • 又見抄襲,又是學術不端的教授!95%的論文抄襲,如何教導學生?
    開啟的學術調查網絡舉報的反饋2019年7月6日,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發布《關於啟動對「徐承彬涉嫌抄襲他人論文」問題調查的說明》,主要是國內某知名媒體記者接到網絡舉報,發現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副教授徐承彬涉嫌嚴重的學術不端
  • 又一明星論文抄襲,碩博學位撤銷,還有9種行為均屬「學術不端」
    我們最常聽到關於學術不端的行為就是「論文抄襲」。論文抄襲的認定主要有4種情況,出現其中任何一種就會被判定為抄襲成立。引用他人的作品超過200字而未標明文獻出處;未經授權而擅自使用他人已發表的數據、圖表或未標明出處;論文查重率高於15%;(查重率因院校、學科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但一般不會超過15%)借用他人的實驗結果、實驗系統、解決辦法或論文觀點而未標明出處。
  • 高校教師發現論文被抄襲後致力學術打假(組圖)
    對於目前引起熱議的「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等反剽竊系統,周澤表示,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目前的學術不端行為已經比較嚴重。他認為,這會對高校學生起到警示作用,但技術不可能徹底解決對智慧財產權的侵犯和對學術道德培育的問題。並且,如果學生只是為了通過檢測而做論文,反而可能使反剽竊系統淪為一種「稻草人」般的擺設。
  • 南開校長被指論文造假,期待「公允調查」
    」指控與學術清譽,更重要的是如何公開、公正地對待此事。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指有18篇論文涉嫌造假,論文實驗圖片也存在PS痕跡,一時引發熱議。
  • 學術不端大討論:自我抄襲算不算剽竊
  • 廣東一教育名人抄襲 學術不端何以屢禁不絕?
    廣東一教育名人抄襲 學術不端何以屢禁不絕?深圳一教育名人抄襲剽竊 如此行為何其卑劣據中青報、新浪3月18日文章,廣東深圳一名小學校長,也是教育名人,公益閱讀領域帶頭人,因為抄襲、學術不端走下神壇。學術不端、抄襲剽竊何以屢禁不絕,大概有的人認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網絡媒體、自媒體、報紙、雜誌包括一些中央媒體、黨報黨刊抄襲剽竊的行為都存在。有的美其名曰綜合、轉載。有的就是組合一些似是而非的名人名言,他人作品的段落、橋段。
  • 臺灣一高校校長涉嫌自我抄襲,本人回應:當年沒有相關規定
    位於臺灣桃園市的開南大學校長梁榮輝近日捲入學術不端爭議。 據臺灣「中央社」8月29日報導稱,開南大學一名男性教職員投訴稱,梁榮輝發表的一篇學術期刊論文,涉嫌抄襲他自己前一年的另一篇期刊論文,兩篇論文相似度達六成。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不能靠南開校長自糾自查 在學術界,陷入論文造假風波的不少,但像曹雪濤這樣身居要職的主角並不多。他是著名的免疫學家,是南開大學的校長,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因此,「教科書般存在」的曹雪濤陷入作假風波,讓不少人倍感意外。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如我們所知,中國近年來屢屢爆出學術不端事件,根據您的觀察和總結,中國此類事件的主要表現特點是什麼?王小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主要的學術不端行為是「抄襲」,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字上。大約十年前,《自然》發表的一篇短評曾稱「中國近三分之二的科學研究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我對此很震驚,仔細分析了解後發現,其中大部分是指「文字表述抄襲」而不是數據抄襲。
  • 西南交大副校長涉抄襲論文 校方已上報教育部
    西南交大一名知情教授稱,2007年7~8月,有人通過各種渠道反映,西南交大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慶,此前公開發表的署名論文涉嫌抄襲。舉報材料很快被發在網上,在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論壇、新語絲網站及一些高校學術論壇廣泛傳播。
  • 失效的學術「測謊儀」:高校論文查重利益鏈如何「瞞天過海」
    按照今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高校畢業生達到820萬,這其中有90%的畢業生有查重需求,按每人每次論文查重2-4次,一次250-300元價格計算,市場規模龐大。」「90%畢業生需要查重」的說法並非虛言。查重系統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辨別出學術不端者,在學生端的論文查重市場中,消費者卻不只是所謂的學術不端者。不論抄襲與否,自費查重與降重實際上已經成為每一位高校畢業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