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2021-01-11 騰訊網

如果造假沒什麼代價,它當然會成為一種學術圈的流行病。在嚴懲學術造假上,中國的確要好好向歐美學習。

特約作者 |熊志

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截止到目前,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面對外界質疑,曹雪濤回應稱,「查完了,我會給大家一個回復」。同時,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會針對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不能靠南開校長自糾自查

在學術界,陷入論文造假風波的不少,但像曹雪濤這樣身居要職的主角並不多。他是著名的免疫學家,是南開大學的校長,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因此,「教科書般存在」的曹雪濤陷入作假風波,讓不少人倍感意外。

曹雪濤

據媒體報導,曝光曹雪濤論文造假行為的,是有同樣免疫學專業背景的美國博士伊莉莎白·比克,目前專門調查學術不端。她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指出,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都存在著圖像異常問題。

伊莉莎白·比克對曹雪濤的質疑

和翟天臨等學術造假案例不同,伊莉莎白·比克所指出的問題,並不只是簡單抄襲剽竊等低級的作假,曹雪濤論文中的圖像異常,不排除是「誠實或者無意的錯誤」所致,同時就算公之於眾,非專業人士也根本看不懂。

可見,此次曹雪濤論文造假風波,有著極強的專業門檻和複雜性。就連伊莉莎白·比克也沒有直接給出結論。在採訪中她反覆提到,只是將存在問題的圖像和論文標註出來,至於是不是構成學術不端,還得更權威的調查。

但即便如此,曹雪濤恐怕也難逃論文造假的指控。因為從現有的信息來看,存在複製粘貼、疑似PS等異常操作的圖像,遠不止一篇,而是多達幾十篇,並且發表年份從2003年一直延續到2018年。如此大密度的異常,很難用巧合來一筆概括。

面對質疑,曹雪濤很快就回應了伊莉莎白 比克,表示將此事列為「最高優先事項」,無論是措辭還是語氣都還算得體,不過其中仍然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

曹雪濤在pubpeer網站的回應

第一,曹雪濤提到,「您(伊莉莎白 比克)提出的關切再次提醒我,作為導師、主管和實驗室的領導者,我的角色和責任有多重要」,言外之意是,不少問題論文是以導師或者主管等身份共同署名。

但需要注意的是,共同署名不是推脫理由,這些論文給他的晉升多少帶來了便利,不是第一作者,同樣得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二,曹雪濤表示會進行調查,但考慮到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別說自查,就算是以南開大學為單位展開調查,同樣有瓜田李下的嫌疑。

目前中國工程院同樣表態會調查,但具體形式還沒有確定。深入調查,是捍衛學術聲譽的必要舉動,尤其涉及到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樣高規格的榮譽,更得有權威的行政主管機構或者學術機構作為第三方介入。

國內學術造假到底有多嚴重

曹雪濤論文造假風波,雖然現在還沒有實錘,但連地位如此顯赫的學者、行政官員都涉嫌學術造假,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科研造假的泛濫。

相比翟天臨的「不知知網」,更具有代表性的,無疑是2017年國際權威醫學雜誌《腫瘤生物學》的撤稿風波。

彼時,發表時間為2012年至2016年,數量多達107篇的中國醫學論文被集中撤稿,創下了「國外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多,單個期刊撤稿總量最多,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總量最多」等多項紀錄,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的學術聲譽也遭重創。

被撤稿的107篇論文 圖片來源:科學網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刊發的雜誌本身比較權威,所以撤稿所涉及的學術造假,相對來說也比較高級,更多還是虛假的同行評審,包括編造編委名單。

但如果將考察的範圍變為普通的學術期刊、畢業論文等,國內的造假手段要赤裸得多。

比如在電商平臺上,能很輕易地找到代寫論文的商家,國內外期刊論文代發、代寫、翻譯等都是小兒科。只要肯花錢,國外的同行評審甚至都能搞定。至於抄襲、剽竊、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現象,更是不勝枚舉。

之前頭頂「優青」、「青年長江學者」等榮譽光環的南大教授梁瑩,在被曝學術造假後回應外界稱,「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所有中國的學者,那麼多,人人都有問題了」。這句話相當現實地抖落了學術界的不堪真相——首屈一指的論文大國背後,是習以為常的學術腐敗。

對那些造假者來說,在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院士評選等項目唯論文數量的前提下,風險和收益嚴重不對等,造假成本低,造假者很難抵得住更高的頭銜、更好的待遇、更多的項目經費的誘惑。就像本次風波中,曹雪濤的晉升,很難說沒有從之前的問題論文中獲益。

而且一旦靠著造假的論文評上了職稱,或者拉到了項目,不僅造假者受益,所在的機構同樣雨露均沾。因此哪怕學術不端被揭穿,機構也傾向於冷處理,學術共同體或者所謂的吹哨人機制有名無實。

必須像國外那樣嚴懲學術造假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主編,2018年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提到,「論文造假是世界性難題,並不只發生在中國」。這話並不假,此次曝光曹雪濤的伊莉莎白·比克就提到,過去20年國際上40種期刊20000多篇論文中,有接近800篇都存在圖像異常。

但放眼全世界,國內論文造假的普遍和嚴重程度,可能會讓不少歐美國家「相形見絀」。這當然不能簡單地用「中國是論文大國」來解釋,更多還是造假成本低,造假者受到的懲罰太輕。

那麼在懲罰學術造假上,國外又是如何做的呢?

以日本為例,相信不少人都對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案例有所耳聞。2014年在英國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布的幹細胞研究論文造假被曝光後,她被日本理化所開除,還被要求退還科研經費、人工費以及驗證試驗費。

小保方晴子

相對來說,小保方晴子論文造假的代價已經算輕的了,2012年,匈牙利總統還曾因為博士論文抄襲而被迫辭職。另外,更嚴重的還有旅美韓國學者韓東杓,因為實驗數據造假,它不僅丟掉了飯碗,還在2015年因此鋃鐺入獄,獲刑57個月,罰款720萬美元。

韓東杓

韓東杓的案例,充分顯示出美國學術造假的高壓紅線。而且可以發現,對學術研究的約束遠遠不只是學術圈的自律,或者高校的自治,而是涉及到行政主管部門乃至司法機構,學術誠信問題被納入了司法的框架下。

在這種嚴格的懲戒制度下,一旦造假被發現,造假者不僅會有道德汙點,學術聲譽受損,被所在單位解僱;情節嚴重的,還會被當做違法來追究,拿到的經費,同樣會被追回來。

學術腐敗的龐大代價,不僅讓研究者「乖乖做人」,還會讓那些高校採取零容忍的態度,避免被造假者殃及。

相比之下,國內對於學術造假實在過於寬容、處理又輕。比如《腫瘤生物學》大規模撤稿後,所牽涉的一些醫學學者,也沒有處理的下文。如果造假沒什麼代價,它當然會成為一種學術圈的流行病。在嚴懲學術造假上,中國的確要好好向歐美學習。

具體到本次風波來說,先得拿出公正權威的調查,如果圖像異常不是有意為之,那就還曹雪濤一個清白,如果確實屬於學術不端,那麼不管他身居何職,都得嚴肅處理。

相關焦點

  • 南開校長被指論文造假,期待「公允調查」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指有18篇論文涉嫌造假,論文實驗圖片也存在PS痕跡,一時引發熱議。
  • 南開大學校長論文造假?中國工程院回應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一事在網上熱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18日,曹雪濤和中國工程院兩方分別對此事作出回應。曹雪濤表示,自己仍然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複性,充滿信心。中國工程院則表示,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輿論在圍觀什麼?
    閱讀背景近日,美國女子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指出,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為作者的多篇論文可能出現了圖像造假問題,一時間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曹雪濤表示,收到質詢後,他已將此事列為「最高優先事項」,立即採取措施調查,仔細檢查了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
  •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本人回應:查完了會有回覆
    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截止發稿時止,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 南開大學校長40篇論文被疑造假
    原標題:南開大學校長40篇論文被疑造假   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截止發稿時止,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 南開大學校長多篇論文造假?
    曹雪濤現任南開大學校長,是著名的免疫學家。此事引起了巨大關注。「您提出的關切再次提醒我,作為導師、主管和實驗室的領導者,我的角色和責任有多重要,以及我可能已經出現了哪些不足。因此,我感到心情非常沉重,對我現在和以前的學生、工作人員和同事、同行和學術共同體感到極其抱歉。對於我的任何失察及由此帶來的不便,我深表歉意。」他還說,此事對自己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促使自己不僅要在推動科學發展方面,而且要在維護科學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方面做得更好。
  • 被質論文造假實驗圖疑似PS,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回應正再次檢查數據
    被質論文造假實驗圖疑似PS,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回應正再次檢查數據 作者:子航 劉小黑 發布時間: 2019-11-18 21:04
  • 中國又有121篇醫學論文被曝學術造假!實驗圖像高度相似,被疑出自「論文作坊」
    繼今年2月,中國400多篇醫學論文被曝造假後,近日《華爾街日報》又報導,中國至少有121篇發表在經同行評審的國際期刊上的醫學論文涉嫌造假。據悉,這些有問題的論文發表時間超過四年,涉及不同的主題,作者來自中國多所大學。而且這些論文中出現的實驗圖像均與其他至少一篇論文中的雷同。
  • 饒毅實名舉報論文造假,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大學校長如此怒髮衝冠
    11月29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舉報李紅良等三人論文造假,請該委核實此事,為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學術界最不能容忍的現象,就是學術造假。事件的起因是11月2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給首都醫科大學發函,要求單位調查饒毅所發的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為此,饒毅一怒之下,對上述三位進行了實名舉報。《中國新聞周刊》將截圖向饒毅求證此事,饒毅的回覆是:「沒有發出,有過草稿。」這是一起神仙打架事件,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是什麼好事。如果饒毅舉報屬實,則這樣級別的三位大牛學術造假,真的是我國科學界的恥辱了。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遭舉報論文造假,裴鋼教授接受記者專訪,對規範學術不端他這樣說
    如果要問哪一年的學術之風颳得最厲害,相信友友們都會回答「2019」吧。的確是如此,由翟天臨在春節檔打開的學術打假大幕,再過不了多久,就整整一年了。但是就在這一年裡,學術之風卻颳倒了不少的偽學者、偽科研人員,因為學術論文造假被撤銷學位的不只個別人。
  •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高校應嚴格檢查師生論文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在會議開幕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校應嚴格檢查本校師生的論文,尤其是博士論文。現在因為一些公共事件這一問題被提到明面上,這並不出人意料,下一步還應繼續加大檢查力度。    不久前,青年演員翟天臨被曝博士論文造假,其博士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決定撤銷其博士學位,其導師陳浥也被取消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
  • 人民輿情: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質疑論文造假之輿情觀察
    原標題:人民輿情: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質疑論文造假之輿情觀察 閱讀背景:近日,美國女子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指出,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為作者的多篇論文可能出現了圖像造假問題,一時間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
  • 為了防止論文造假,中山大學一年內兩次提升學生學術論文投稿要求
    翟天臨不知知網"論文造假"或"論文抄襲"一直都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只是以前主要受圈內人關注,圈外人可能關注度沒有那麼高,自從上次出了"翟天臨不知知網"一事後,現在這些話題都成了全民關注的對象,很多2019年6月份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應該能深切地感受到學校對於畢業論文的審核要求提高了
  • 一個科研狗對「南開校長曹院士論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總之我傾向於認為,曹院士是牛逼科學家,但手下帶的人多了,學術倫理漸漸惡化,帶出了P圖的惡劣風氣。最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出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這一錘下去,半個科研圈都驚得信仰崩潰了。
  • 南開校長曹雪濤院士學術造假?我建議大家還是先看看這篇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出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有18篇論文被發現數據造假。在論文中,「第一作者」意思是做實驗寫論文的那個學生,「通訊作者」意思是導師。你手下博士生搞這些亂七八糟的學術不端,導師肯定是要背鍋的。但其實根據我搞科研的經驗,曹院士肯定不會親自動手或者授意。院士在中國就是一個大山頭的存在,當了院士後都不會親自搞科研了,而是管著手下很多小老闆,小老闆具體負責帶博士。
  • 「美國方舟子」為何盯上南開校長的論文?
    原標題:「美國方舟子」為何盯上南開校長的論文?   近日,美國女子伊莉莎白·比克在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指出,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為作者的多篇論文可能出現了圖像造假問題,一時間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
  • 如何看待,網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涉嫌論文數據造假
    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則信息,網上流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約 47 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論文造假風波引發「學術圈大地震」背離科研道德的行為衝擊公眾信任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 近年來,在評價體系以量化為主的科技界,拼湊和抄襲論文的現象不斷發生。從「漢芯一號」造假案,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一次性撤銷,再到論文實驗數據無法重複而主動撤稿,這些背離基本科研道德的行為,一次次衝擊著公眾的信任  ● 此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一批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同行評議過程;通過第三方在網上買賣論文,隱瞞身份申報基金項目;盜用他人研究成果申報基金項目,申請書信息嚴重造假等
  • 網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約47 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你如何看?
    首先聲明:無利益相關,本文也並無針對曹雪濤院士(校長)的論文做任何點評,僅泛泛而談了兩句生醫科研圈的常識。其實這類法則邏輯上很容易理解,如果規範制度合理、執行嚴格,出現嚴重事故的概率是很低的;同樣,如果一個課題組整體氛圍上對學術紅線要求嚴格,那麼這麼明目張胆的造假是很難出現的。有一點我是很難理解,造假手段那麼多,為什麼要用PS這種最愚蠢的方式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