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民輿情: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質疑論文造假之輿情觀察
閱讀背景:近日,美國女子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指出,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為作者的多篇論文可能出現了圖像造假問題,一時間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
曹雪濤表示,收到質詢後,他已將此事列為「最高優先事項」,立即採取措施調查,仔細檢查了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
11月18日,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回應稱,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整體信息報導量走勢(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眾雲大數據平臺」)
根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眾雲大數據平臺」的監測情況來看,11月14日,伊莉莎白·比克指出曹雪濤多篇論文中可能存在圖像造假問題後,輿情開始發酵。18日凌晨,曹雪濤在PubPeer上發布聲明,回應伊莉莎白·比克對他部分論文的質詢,之後輿情再度走高,達到頂峰。
輿情脈絡
美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一位署名為伊莉莎白·比克的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在社交媒體PubPeer網站公開指出,一位中國學術圈的教授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inappropriate duplications in figures)問題,這位教授還是中國頂尖學府的校長。
之後,伊莉莎白·比克證實,該教授是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她已經發現曹雪濤教授至少20篇論文的圖片可能存在「不當複製」的問題。
針對這些質疑,曹雪濤於11月15日表示,「我現在剛到上海實驗室,要把這些事情查一下。我知道大家關注這個事情,查完了,我會給大家一個回復。」
11月17日晚,曹雪濤在PubPeer網站上作出回應,他表示,已立即採取行動展開調查,「我對(涉及到)的這些出版物所得出的科學性結論的有效性,以及我們工作的可重現性仍然充滿信心。然而,作為實驗室的把關人或領導者,任何失誤都是沒有藉口的。我將以此作為寶貴的學習機會,不僅在促進科學進步方面做得更好,而且在維護科學的準確性和誠實度方面做得更好。」
從11月17日晚起,曹雪濤被質疑論文所涉及的相關作者也開始在PubPeer網站上回應伊莉莎白·比克,他們對一些論文圖像相似的問題給出了解釋,對一些則表示是準備結果時出現了編輯錯誤,並已聯繫期刊嘗試修正。目前,他們已對4篇論文進行了回應。
11月18日,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表示,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據華商報消息,截至11月18日晚上7時,PubPeer上已經有54篇曹雪濤作為論文作者的文章被質疑。
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曹雪濤,免疫學專家,現任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天然免疫與炎症的基礎研究、腫瘤免疫治療應用研究。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30餘篇,引用1萬餘次。
媒體觀點
《瀟湘晨報》發布評論文章《南開大學校長論文被質疑的警示》指出,這起事件中,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被質疑的大部分論文,曹雪濤教授都是作為「通訊作者」出現的。所謂「通訊作者」,通俗地理解就是團隊負責人,而不是真正執行實驗和操刀論文的作者。曹雪濤教授作為大學校長和工程院院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這些研究,也是一個讓人感興趣的問題。現在,相關論文出了「圖片PS」之類的問題,作為研究團隊負責人的曹雪濤教授會不會感到委屈呢?其實,署名就要負責,這也是學術規則的一部分。對於功成名就的學者專家來說,若無足夠精力參與,或者沒有足夠的把握去背書,最好不要輕易掛名。無論此事的最終調查結論如何,上述警示都是成立的。
光明網援引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的話指出,把院士隊伍比作科技長城,是學術界的精神高地,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幟,所以『珍視榮譽,固守長城』格外重要。正因為如此,院士稱號不應承載過多非學術的、功利的東西。院士們要強化科學道德建設,加強自律,不要四處兼職,尤其是不要在非本專業領域掛名兼職。
《新京報》官方微信公號發文稱,當此之時,我們沒必要對曹雪濤「一棒子打死」,南開大學也無須背上沉重的負擔,「允公允能」是南開的校訓,相比所謂的「學術不端」指控與學術清譽,更重要的是如何公開、公正地對待此事。我們不妨把結果留給時間,讓子彈飛一會兒,期待問題儘快「水落石出」。
網民觀點
部分網民表示要理性看待,等待最終結果。
微博認證為新浪政務新媒體學院專家知政觀察團成員的@嘉善老顧(粉絲量:27萬):話題太敏感,內容太專業,我選擇不評論,等待官方調查結論。
微信用戶Nomad在相關微信文章後的留言獲得了568個點讚,他認為各位網友不要急於表達觀點站隊甚至語言攻擊,理性看待,等待結果出來再作評論。
也有部分網民此事反映出了國內科研環境中存在的亂象,對我國生物界及曹雪濤本人也會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微博認證為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邢立達、知名科學科普博主@邢立達(粉絲量:366萬):這也投影了中國科研環境尤其是青椒青博碩環境,環境並不友好。
「ViaX科研教育」知乎官方帳號 :首先對於這個事情,我感到心痛,曹院士一直是我心目中神一樣的人物,在國內生物學界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這次事件的出現對於中國生物界絕對是巨大的打擊,曹院士也必須站出來徹底對自己的團隊進行一次大的清洗。
微信用戶「傳明」:只要論文中有署名就應該為文章負責,對數據擔責,一個圖像「造假」事小,學術信譽事大,在圖像「可疑」的背後,也是科研人員生存現狀的縮影,不得不發論文,又沒有「完美」的實驗數據,以至於有些人鋌而走險,此類行為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諒。
(責編:聶俊穹、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