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油醬
來源:Claudi 醫學
來,學術圈又有新瓜了。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指出18篇論文涉嫌造假,論文實驗圖片也存在PS痕跡,一時引發熱議。
隨後,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回應此事時稱:已經了解到網絡上有關曹雪濤院士的投訴,並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據中國新聞周刊17日報導,截止發稿時,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其中,出現了兩次實驗結果圖像完全一致,一幅實驗圖中,局部點圖多次「複製、粘貼」;兩幅實驗圖中,部分一致,部分疑似有增添、刪減等PS操作的現象。
對於分析南開大學校長涉嫌學術造假的結論,學術打假達人方舟子更是認可了這一推論。
為此事,方舟子發布微博,直接點出了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的名字。
而且將此事進一步推波助瀾,曹雪濤並非只有一篇論文造假。
方舟子指出曹雪濤可能存在數據造假的論文有18篇,包括一篇發布在頂級刊物science上面的文章。
以下是方舟子摘錄出來的部分涉及曹雪濤的論文:
歸納一下,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
1.圖1顯示了的流動式細胞圖中一些意外的重複特徵。放大後,可以看到明顯的PS痕跡,紅圈圈和藍圈圈中的圖片一模一樣,懷疑是複製粘貼。
2.Figure 3D流式圖片Medium和CH組圖片重複使用,可以兩張圖的看到數據分布和計算結果一模一樣。
3.圖6 A組及B組條帶重複使用,如下圖紅框中標出。
4.圖4中,幾組流式細胞儀檢測組,出乎意料的相似,有明顯PS裁剪替換的嫌疑。
這幾組疑點論據一放,對比圖片一上,可謂是一錘到底了。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曝出曹雪濤論文圖像異常的人,是曾供職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博士。
自2016年起,就專職調查各類論文圖像異常問題以及可能存在的學術不端。
隨後,在被指認為論文造假後,曹雪濤親自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發文回應:
「我仍然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複性,充滿信心。」
圖:曹雪濤在pubpeer網站的回應。來源:pubpeer網站截圖
對於南開大學來說,自家校長被舉報學術造假,這是應該立即予以回應的事,因為這不僅關係到校長一個人的聲譽,更關係到南開大學這所名校的名望。
但是,曹雪濤是南開大學的校長,南開大學學校內部如果自查自糾,又是否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這也是這場事件的一個難點之一。
在南開大學這個層面上調查曹雪濤的學術嫌疑,對於外界而言似乎面臨著更多的疑惑。無論最終什麼結果,恐怕都難以服眾。
曹雪濤能有今天的學術地位和行政職務,與他這些年發表的論文不無關係。可以說是這些論文造就了今天的曹雪濤。
論文能不能經得起嚴苛的質疑,不僅關乎學術界的聲譽,也關係到在選人用人等方面是否存在問題。
論文造假不是小事,後續引發的影響難以想像,這也是希望有關職責的部門檢驗查明的原因。
迄今為止,對曹雪濤校長的質疑,只是停留在論文實驗圖的嫌疑上,並且剛剛從同行爭議發展為輿論事件。
這是涉及中國頂級免疫學家的爭議,到底是真正的醜聞還是子虛烏有的傳聞,我們等候曹雪濤以及相關學術機構的說明即可。
論文造假一直都是我們不能忍受的事情,因為這是違背學術道德的大事。正因如此,也時常被人詬病。可儘管我們一直在抵制此類事件的發生,依然有人在論文上造假。
前有北京電影學院的翟天臨博士,後有復旦女博士靠性別便利拿走他人5篇SCI的論文。
從碩士論文到講課PPT,再到每一個SCI文章……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聽上去覺得完成一篇學術論文就像寫作文一樣簡單,一篇SCI看上去也不是那麼難?
這麼說吧,什麼房子、豪車、金銀珠寶,遠不如一篇SCI的文章值錢。
SCI是世界級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對文章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和標準,被譽為如「高考」一般的區分制度。文章能被收錄,絕對是作者專業地位的強有力體現。
知乎上某位大神估算了一下,送給女博士的這5篇SCI,總價至少在80萬到130萬以上。
而這種高分SCI給她帶來的好處,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至少下半輩子,她都可以憑藉這個耀眼的學術成就,無憂無慮,吃喝不愁的度過了。
5篇SCI文章對於一般搞學術的學生意味著什麼?
以南大這種級別的博士畢業,都需要五六年,甚至更久,每天晚上11、12點入睡,死無數腦細胞,失敗無數次實驗才可以得到。
在國內,發表SCI文章,還與畢業、獎學金、評職稱、找工作息息相關。
在醫院領域,可以供一個三線城市三甲醫院的主治醫生申請評優申請主任醫生兩回。
而這些,女方不費吹灰之力就輕易得到了。她的七篇文章裡,有五篇是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且全部都有男方名字。
重要的是,除了5篇SCI以外,還有一篇發表在Nature這種超高含金量的科學期刊上。
一篇Nature可以畢業5個博士了,不僅可以收到全球的邀請,四處遊玩,而且價值百萬。
以我國科研界的平均水平而言,1篇SCI大概相當於一名普通的碩士研究生1-2年的時間和精力,5篇就是5-10人的時間和精力。
很多人低估了基礎醫學文章的工作量,以當事人的Nature為例,文章關於脂肪肝的組學分析、涉及病人樣品、高通量、細胞實驗、動物實驗,這要是一個博士生一手抓,真的算很優秀的文章了。
儘管男導師也有對嚴苛的學術文章沒有堅定重視的錯誤外,這位女博士以欺騙別人感情,拿走別人的勞動成果,為自己鋪路的做法,也屬實讓人氣憤。
從翟天臨事件到復旦女博士,再到今天的南開校長曹雪濤。他們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藐視了國家對於醫學學術的看重程度。
為什麼我們國家對於學術作假的人都要嚴懲以待,引以為戒?
我們經常說中國人在小學、初中階段都非常的厲害,可是進入到大學教育後,中國人開始落後了,在創新方面顯得不足。
雖然很多人選擇繼續碩士和博士的學習,但仍然沒有創新能力,不能發展一片新的領域。
很多人抱著混一個畢業證的態度,碩士生幾乎沒有任何的科研能力,都是重複研究,他們的論文也毫無參考價值。
很多博士也一樣,在某一方面的高度確實很精尖,但都是在現有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對於開發創新的能力,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少有人具備科研能力,突破現有的知識範圍。
中國人基本沒有開發出任何一項新的領域,即便現有的高精尖技術,我們很多也沒有掌握到。
而論文作假者,讓博士這種高層的教育,也注入了不少水分。當他們有一天在校任教的時候,他們不具備某些能力的時候,又如何培養出有創造性的學生呢?
對於那些寒窗苦讀,就為了有機會能夠翻身的寒門學生來說,這又意味著什麼?
當他們在實驗室內不停地反覆偵查數據,付出多年心血的時候,造假者只要輕易的更改數據,或者靠性別優勢、再或者靠金錢疏通,在頂級刊物上面發表文章,就可以獲得名利雙收,未來可期,全球邀請,那麼誰還願意為科研工作付出呢。
當事件東窗事發的時候,造假行為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是那些兢兢業業認真嚴謹做課題學生的全部成績作廢,他們要重新選擇課題,重新耗費大量時間看論文做實驗。
一次造假,意味著會失去多年樹立起來的權威和信任。會讓科研工作變得更加緊張。
論文造假,是關乎學術道德的大事,學術造假違背了治學的起碼要求,更違背了學者的基本誠信。
誠實是科學家最重要的美德,造假行為對於一個學者來說,不是件小事,是有損職業共同體的惡性行為,也是「學術的高壓線」。
曹雪濤校長在人民大會堂的演講中說:
「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和科技工作者遵循學術規範、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摒棄學術不端行為、努力成為學術優良道德的踐行者和良好學術風氣的維護者。」
所以,無論是曹雪濤校長或是其它科研導師,都應該謹遵牢記,因為中國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科研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