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2020-11-30 華夏經緯

  論文造假風波引發「學術圈大地震」背離科研道德的行為衝擊公眾信任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 近年來,在評價體系以量化為主的科技界,拼湊和抄襲論文的現象不斷發生。從「漢芯一號」造假案,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一次性撤銷,再到論文實驗數據無法重複而主動撤稿,這些背離基本科研道德的行為,一次次衝擊著公眾的信任

  ● 此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一批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同行評議過程;通過第三方在網上買賣論文,隱瞞身份申報基金項目;盜用他人研究成果申報基金項目,申請書信息嚴重造假等

  ● 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生的重要原因是違規成本過低。目前,規制學術不端行為主要依據部門規章進行行業自查,難以真正震懾學術不端行為。事實上,我國科研項目的成果產出與財政經費調撥有密切關係,學術不端不僅是作風問題、職業道德問題,更是嚴肅的法律問題。部門規章之外應該有上位法的約束,細化法律規範,填補規則盲區,並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 本報記者 王陽

  11月29日,網傳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3位學者,又一次將學術造假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後饒毅回復稱:「沒有發出,有過草稿。」

  此前10多天,有關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的學術爭議事件,也引發了「學術圈大地震」。隨後,教育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稱已經關注到相關問題,正調查了解情況,暫不下結論。

  「關於學術誠信問題,在科學技術普及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等法律中都有抽象地涉及。目前,規制學術不端行為主要依據教育部、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有法律人士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這些部門規章的出臺為規範學術行為、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部門規章更多的是為各高校和研究院制定學術誠信監督管理辦法提供依據,缺乏統一、明確的監督辦法和懲處機制,且立法層級較低,處罰力度不足。解決學術不端問題,前提是要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對此,國家層面應儘快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

  學術不端頻頻發生

  防治機制尚待建立

  今年11月29日上午,一張截圖在網上流傳,內容為饒毅實名舉報國內3位學者學術造假。目前,饒毅是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這封流傳的舉報信中提及的第一件事,涉及武漢大學教授李紅良:2017年,李紅良在影響因子為30的《自然·醫學》上發表了4篇文章,被武漢大學「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霍文哲舉報,稱其中有兩篇論文涉嫌造假。

  據武漢大學官網信息,李紅良現擔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動物實驗中心主任、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中南醫院醫學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2018年1月29日,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了《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認為李紅良團隊被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

  舉報信中提到的第二位當事人為中科院院士裴鋼。信中稱,裴鋼於1999年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經費發表的論文《五跨膜結構域足以作為G蛋白偶聯受體:功能性五跨膜結構域趨化因子受體》,其中3張圖不真實,存在造假嫌疑。

  裴鋼曾先後擔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同濟大學校長,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長。

  此外,今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宣稱可治療小鼠阿爾茨海默症的論文,也被指數張圖片存在造假。

  而在有關曹雪濤的這起學術爭議事件中,有專家對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共同通訊作者或合作者的300多篇論文進行核查,檢索到圖像異常的論文已超過60篇。目前,已有7篇論文的作者針對質疑進行了回應,其中3篇論文作者承認存在圖像誤用,4篇論文作者通過原始圖像進行說明。

  科學研究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但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學術不端行為,不僅違背了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也使我國科學研究工作陷入一場誠信危機之中,學術誠信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此前,社科院發布的2018版《反腐倡廉藍皮書》中,曾收集了64個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其中,「漢芯一號」造假事件令人瞠目結舌。

  據媒體報導,2003年2月,由眾多知名院士組成的鑑定專家組一致評定,上海「漢芯一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平臺,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晶片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但劇情於2006年發生反轉,真相竟然是陳進等人買來摩託羅拉晶片,將標誌磨去,直接刻上「漢芯」字樣,對外宣稱系自主研發的高科技產品。

  採訪中,北京律師肖東平分析認為,學術不端行為具有專業性、隱蔽性等特點,傳統的道德、教育等防範策略與手段的效果已不明顯,必須採用法律、經濟等綜合措施加以防治,逐步形成以法律規制為主、多手段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機制。

  學術造假成本過低

  利益驅使鋌而走險

  近年來,在評價體系以量化為主的科技界,拼湊和抄襲論文的現象不斷發生。從「漢芯一號」造假案,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一次性撤銷,再到論文中的實驗數據無法重複而主動撤稿,這些背離基本科研道德的行為,一次次衝擊著公眾的信任。

  有專家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於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以及網際網路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此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一批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同行評議過程;通過第三方在網上買賣論文,隱瞞身份申報基金項目;盜用他人研究成果申報基金項目,申請書信息嚴重造假等情況。

  僅2015年,四大國際出版集團便先後撤銷中國作者論文117篇,引發輿論譁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調查其中28篇與科學基金項目相關的論文時發現,這些論文全部是委託第三方投稿。

  有業內人士透露,國內對英文論文以及國外知名SCI雜誌,並沒有相應的核查機制。國內很多學術出版物發現這一漏洞後,紛紛和國外學術雜誌進行合作。而國內高校或研究院的論文一般由行政人員統計,大多數行政人員無法審核這些自然科學領域的英文論文,這也使得一些學術不端人員有了賭一把的心理。

  此外,學術造假髮生的原因,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在我國,國家級基金和項目經費就是許多學術不端人員覬覦的一塊蛋糕。

  據知情人透露,假如一篇國家自然科技基金資助的論文,可獲得資助78萬元,扣除服務費30萬元,再加上中介公司的返點,作者可以從中獲利50萬元左右。於是,有的國外SCI雜誌通過中介公司向有需求的中國學者出售版面,而中國學者則購買槍手寫的論文並在雜誌上刊發,然後以此作為國家級資助項目的成果,或以此申請國家級資助項目。

  有的學術期刊和中介公司、槍手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一方面,部分編輯和審稿人唯利是圖,對翻轉、複製的圖片睜一眼閉一眼。另一個方面,就是造假的成本過於低廉,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有知情人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中國的各項國家級資助基金,特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都是中介公司關注的目標。有些中介公司還可以幫中國學者量身定製項目,騙取國家的經費。「服務流程是先做方案,選好標書設計方向,根據方案做預實驗,最後根據預實驗結果拼湊、抄襲或杜撰出幾篇論文,找幾家英文SCI雜誌發表。一般服務收費在20萬至30萬元不等,並根據申報的標的金額相應調整,省市級項目收費只有2萬至3萬元。」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9月至11月,中國學者發文量排名前39位的英文SCI雜誌,在這3個月內總共刊發了中國學者62000多篇論文。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律系副教授胡建認為,學術研究是一切實踐的基礎。如果中國的學術論文只能複製粘貼,那麼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納稅人的巨額血汗錢,還有科學和技術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由納稅人所形成的政府科研資金,它的規章制度、項目評審,要能真正促進中國自然科學的研究和進步,而不能成為一些人牟利的手段。」

  亟須完善法律規範

  依法處理學術不端

  學術不端是高校、研究機構的「毒瘤」,嚴重腐蝕我國科研和教育事業,侵害原創精神和原創能力。然而,由於學術不端行為具有極強的隱蔽性,行為主體所從事的多是本專業領域較為前沿或深入的研究,不僅所採用的方式和手段有極強的專業性,同時用各種文字上的方法加以巧妙地掩蓋、隱藏,往往短時期內難以被公眾所發現和揭露。

  《法制日報》記者梳理相關資料得知,早在2013年1月,教育部制訂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便開始實施,這是首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部門規章,明確界定了學位論文造假行為和對各行為責任主體的處罰。

  2015年11月,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衛生計生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聯合印發《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的通知,顯示出我國科技界嚴厲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決心和力度。

  2016年6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除了確定7種學術不端行為範圍外,還確定了5種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

  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針對我國科研誠信建設整體上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環節提出解決方案,其中就包括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

  儘管國家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學術不端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2019年以來,學術不端事件仍然頻發。2019年3月,雲南財經大學一副教授在網上反映自己的科研基金申請論文被湖南大學研究生劉夢潔抄襲,大段引用於碩士論文。隨後,劉夢潔被取消碩士學位,其導師被取消導師資格,調離教學崗位。

  看似完備、嚴格的各種規範性文件一再出臺,為何無法遏制愈演愈烈的學術不端行為?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碩士生導師胡功群介紹說,對於嚴重違反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相關機構在實踐中卻往往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能不懲罰就不懲罰,能不開除就不開除,能行政處罰絕不刑事制裁。

  「通報批評、撤銷職務、追回經費成為處罰科研不端行為的標準,連開除都甚少採取,鮮有採用刑事手段來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案例。同樣是學術造假、騙取巨額研究經費的行為,韓國黃禹錫案中的當事人不僅受到行政處罰,而且還受到了刑事制裁,而涉及上億元國家科研經費流失的陳進,僅僅是撤銷行政職務、撤銷相關榮譽、追回相應撥款和經費,並沒有受到任何法律追究。」胡功群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郭澤強坦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教學科研人員聯繫最為緊密,也是最容易發現學術不端行為的主體。但事實上,即使發現科研人員存在違反科研道德和法律法規的行為,也往往持有一種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因此,相當多的科研不端行為,是在媒體曝光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後,相關單位才不得已對其行為進行處理。

  「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違規成本過低。目前規章制度仍然是行政手段,行業自查是主要方式,難以真正震懾學術不端行為。」郭澤強認為,事實上,由於我國科研項目的論文發表、學術成果與經費調撥有密切關係,學術不端實際上已經涉嫌經濟犯罪。因此,學術不端不僅是一個作風問題、職業道德問題,更應該是一個嚴肅的法律問題,部門規章之外應該有一個上位法的約束,細化法律規範,填補規則盲區,並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來源: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不能靠南開校長自糾自查 在學術界,陷入論文造假風波的不少,但像曹雪濤這樣身居要職的主角並不多。他是著名的免疫學家,是南開大學的校長,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因此,「教科書般存在」的曹雪濤陷入作假風波,讓不少人倍感意外。
  • 新華社評「學術造假」疑雲:公眾急需一個擲地有聲的答案
    近日,一封疑似發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舉報信在網絡熱傳,舉報者質疑院士、長江學者及國家傑青獲得者等多名知名科研工作者學術造假。目前,已有涉事科研院所否認研究人員學術造假,還有涉事部門正在組織核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表示,正在調查核實此事。原本專業性極高的學術舉報,如今卻有了「話題出圈」的熱度,反映了人們對學術誠信的高度關切。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面對頻發的學術不端,除民間打假外,出版界也難以坐視。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在4月撤稿了31篇中國作者的論文;愛思唯爾出版集團旗下期刊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則爆出撤回中國作者署名的稿件13篇。撤稿的主要原因包括偽造同行審議、圖片造假、抄襲等。
  • 朱邦芬:遏制學術不端,從認真查處重大案例開始—新聞—科學網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及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於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網際網路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每個國家都有科研誠信問題,而我國尤為嚴重。
  • 瑞典學術造假風波結案:《科學》雜誌準備撤稿
    (原標題:一波三折的瑞典學術造假風波結案:《科學》雜誌準備撤稿)在上個月底,107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而被《腫瘤生物學》雜誌撤稿的中國醫學論文,攪起了國內輿論的漩渦。不過,相比起影響因子為2.9的《腫瘤生物學》,圍繞一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的「重磅論文」,一場賭上雙方學者聲譽的學術打假更是鬧得轟轟烈烈。
  • 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
    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他淪為國人所感到的恥辱,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但是在完成畢業論文的時候。那麼知網檢測系統會不會識別發現圖片或者截圖上的文字呢?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何時能走向必然
    2019年7月,《學術出版規範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以行業標準的形式正式實施,從此學術不端行為有了正式的黑名單,打擊學術不端從此有標準可以依託。前面提到,師生矛盾多數由經濟衝突和畢業要求引發,這些也是輿論同情的主要因素。學術不端則很少成為引爆點,得到的關注也很少。 而學術造假對於合作學者和受指導的學生而言,對於他們短期內的職業生涯和求職而言,都具有很強的誘惑力。換句話說,有時造假成為了老師和學生默契的選擇。
  • 清華大學回應博士論文造假: 撤銷學位、問責導師,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近日,媒體報導了兩年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11篇材料科學領域論文因學術不端遭撤稿一事,引發熱議。  清華大學: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這一兩年前的撤稿事件於近日被國內外多個科研網站和論壇轉載,旋即引發熱議。對此,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早在2016年,清華大學就啟動了對這一事件的調查。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本文結合《科研素質培養與論文指導》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其他資料,簡要闡述了學術造假的定義以及形式,然後結合社會中的一些案例對學術造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關鍵詞:學術剽竊;學術不端;科研誠信當下,學術造假是學術界和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學術造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由百度指數得出結論,見圖1)。
  • 小保方晴子STAP論文被確認「學術不端」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調查委員會1日就STAP細胞研究論文存疑的問題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研究負責人小保方晴子等發表的STAP細胞研究論文確實存在數據造假等問題,屬於學術不端行為。
  • 遭舉報論文造假,裴鋼教授接受記者專訪,對規範學術不端他這樣說
    如果要問哪一年的學術之風颳得最厲害,相信友友們都會回答「2019」吧。的確是如此,由翟天臨在春節檔打開的學術打假大幕,再過不了多久,就整整一年了。但是就在這一年裡,學術之風卻颳倒了不少的偽學者、偽科研人員,因為學術論文造假被撤銷學位的不只個別人。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
  • 一波三折的瑞典學術造假風波結案:《科學》雜誌準備撤稿
    在上個月底,107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而被《腫瘤生物學》雜誌撤稿的中國醫學論文,攪起了國內輿論的漩渦。不過,相比起影響因子為2.9的《腫瘤生物學》,圍繞一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的「重磅論文」,一場賭上雙方學者聲譽的學術打假更是鬧得轟轟烈烈。
  • 院士呼籲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
    科研不端不遏制,各類『一流』建設就是空中樓閣」。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呼籲,國家和相關部門應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區分科研不端和科研不當行為,對於科研不端的個人,真正做到「零容忍」,對於科研不端行為泛濫的單位或期刊,要給以「黃牌」警告以至「紅牌」罰出場。「從根本上遏制科研不端,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回歸科研的本原。」「近幾十年來,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投入迅速增加,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呈現出一派日漸繁榮的景象,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研論文的數量呈指數式的增長。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科研大佬背後的學術不端,高產教授背後的幾種科研論文造假的行為
    ,各種學術不端和造假開始泛濫,失去了對科研發現開始的初衷,各種的學術不端給違背了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也讓很多期刊雜誌失去了權威性,因此為了應對各類的學術不端行為,科研圈內開始淨化行為,對於學術有問題的教授進行批判,對於有問題的論文進行退稿,學術不端不僅造成學術界的混亂,同時也會浪費很多科學家的時間,例如著名韓春雨事件,因為韓春雨的科研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刊登,科研影響力巨大,造成全球無數科學家進行試驗重複
  •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陷入學術造假風波,主動辭去院長職務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李紅良辭去武大基礎醫學院院長,述職自稱「清清白白做人」》,大體意思如下:因為前年受到同一個學校同事的舉報,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陷入了學術造假風波,直到今年才開始陸續辭去多項行政職務,最新消息是,李紅良主動辭去基礎醫學院院長職務。
  • 論文造假風波起 臺灣學術陷入道德危機
    臺大前生化所教授郭明良領軍的研究團隊被爆論文造假,事件越演越烈,除了臺大校長楊泮池曾與他共同掛名的論文,也出現了多起紕漏外,媒體甚至爆出,郭明良與臺大醫學院教授嚴孟祿之間的財務往來,可能涉及論文掛名的對價關係,嚴重影學術倫理,「立委」也要求「科技部」要追回補助款、加強把關。
  • 南開校長被指論文造假,期待「公允調查」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指有18篇論文涉嫌造假,論文實驗圖片也存在PS痕跡,一時引發熱議。
  • 思想日記:張裕卿學術不端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最近,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呂翔舉報其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的新聞震動學術圈。隨後天津大學回應,認定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已解聘。作為學生的呂翔隱忍多年,終於畢業後實名舉報其導師。123頁的pdf詳實地列舉了張裕卿的學術造假及張裕卿的為人。在此,筆者不想過多評價學術不端本身。作為研究生,本人更關心為何張裕卿敢如此肆無忌憚造假和壓迫學生。從呂翔的描述來看,張裕卿學術造假已經到了肆無忌憚、喪心病狂的地步。究竟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