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逐步增長,湧現了大批專家學者等。但是少數人員的學術不端問題仍有發生,比如,論文抄襲、論文造假等。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再次被強調。本文結合《科研素質培養與論文指導》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其他資料,簡要闡述了學術造假的定義以及形式,然後結合社會中的一些案例對學術造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
關鍵詞:學術剽竊;學術不端;科研誠信
當下,學術造假是學術界和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學術造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由百度指數得出結論,見圖1)。從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撤銷[1],到韓春雨團隊因科研界無法重複其實驗結果主動撤稿[2],再到青年長江學者與她的「404」論文[3],以及前不久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可以看出當前學術造假、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
圖1 學術造假輿論趨勢
就前不久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除了引發了網絡熱議,各個高校以及相關部門都紛紛做出了響應,是相關問題引向深入。部分高校開設了相關課程,並且在學校的公眾平臺進行了宣傳教育,教育部也加大了審查力度。問題是,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科學研究變成了大生產,變成了一種激烈競爭的職業,由「科學預設了科學家的不謀利、正直與誠實」 [4],到不得不採用一系列綜合防範策略和手段,看來,對科學素養的培養,也有必要從原有的敘述的層面上,進一步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加以認識,以更真切的認識當前科研誠信重要性,並內化於己身。
1 學術造假定義及形式
所謂學術造假,就是指剽竊、抄襲、非法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實驗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5] 其中學術剽竊最為典型。
常見的學術造假表現形式主要有三種:杜撰、篡改和剽竊。
杜撰,也就是捏造,這種造假主要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想像得到一種結果,而不通過試驗、調查。另外也表現為對科學和實驗結果不尊重,按照個人想法無中生有、捏造論據以支持某種理論的正確性。如引言案例中,韓春雨團隊因科研界無法重複其實驗結果主動撤稿。以及2016年1月10日被譽為韓國頂級科學家、克隆之父黃禹錫被公布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兩篇關於胚胎幹細胞系克隆技術的論文也確屬於偽造。
篡改,主要是不尊重實驗結果,而根據自己的期望隨便的修改原始的實驗數據。如在物理實驗中,大家根據理論值隨意修改得到的實驗結果,而不尊重實驗真實的結果。
剽竊,是指抄襲別人的科研成果,並且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發表的行為。通常表現為引用別人的學術思想、學術觀點但是又不註明出處。當然,在對剽竊的認定上,很難將剽竊部分和合理引用區分開來,並且存在抄襲者常常以「合理引用」作為自己剽竊行為的開脫藉口。[6]如2007年7月至8日,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黃慶的2篇署名論文的,被舉報涉嫌抄襲或過度引用,此事最後於2009年7月最後被認定結果為抄襲成立,並取消了黃慶管理學博士學位;撤銷了黃慶研究生導師資格。
2 學術造假分析及其原因
學術造假對國家、社會及個人都會產生嚴重的危害性,為什麼學術造假之風還在中國大地盛行?
2.1 科學研究成為一種專門的研究
在早期,從事科學研究的許多科研人員也只是把科學研究作為業餘愛好, 他們並 不單純的依靠科學研究所獲得的報酬維持自己的生存,在社會上,這些科研人員往往另有其它職業。這種業餘式的科研活動更多的滿足了科研人員的好奇心、娛樂心,科研成果 的多少與維持生存關聯較小,因而很少產生大面積的造假現象。
2.2 科研獎勵機制及職稱評審機制下的相關性影響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科學家都是一群作風嚴謹、道德高尚的人。正如前面提到「科學預設了科學家的不謀利、正直與誠實」那樣。的確,他們中很多人今天依然是出於興趣不斷地探索未知但是他們生活在世俗的世界裡也難以脫俗,總有少數人為了名利,甚至只是為了生計,誇大自己的研究成果,這種事情並不少見。由於中國的晉升制度將職稱與論文優劣及數量掛鈎等原因,科研人員必須工作、科研兩手抓,有些工作人員沒有時間寫論文,但是不寫又沒有辦法評上職稱,最後只能通過抄。
另外就是科研人員也是很講究聲譽、影響力的。聲譽( reputation)即聲望名譽, 是人與人之間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相互信任的社會關係。[7]科研人員的聲譽是在與其利益相關者的科研等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相互信任的社會關係, 這種社會關係建立在科研人員的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基礎之上, 其中職業道德尤為重要。有些學術不端的科學家有些在一開始只是無意中犯了錯誤,並非刻意造假。但是後來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和地位,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死不認帳,利用學術地位打壓同行。你要說他們的動機多麼惡劣吧,我倒也不這麼認為,但是很多時候由於他們講話的權威性,一旦造假,或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死不認帳。
學術造假、割竊、抄襲事件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多半是因為個別學術研究工作者底線意識不強,在名利誘惑面前心態失衡,進而從事了造假和學術不端行為,因此,個人應承擔首要責任。
從制度上來說,我國學術評價制度還不夠完善,現實中,一些單位分類評價改革措施落實不到位,還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對學術不端的懲處多停留在學術道德批評和內部處理層面,導致學術造假成本過低,難以對科研不端行為形成有力震懾。致力於學術研究的工作者,在學術生涯起之初就應該要熟悉掌握學術科研的基本準則清醒認識違反學術道德所需承擔的後果,從而引導大家在樹立崇高的學術目標、培養嚴謹的學習態度、端正良好的學習規範等方面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逐漸養成嚴謹求實、潛心鑽研的治學態度和風範。另外,還要加快科研誠信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的科研誠信信息系統,對科研人員、相關機構和組織的科研誠信狀況進行記錄,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堅持零容忍,建立終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規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實行終身追究。
3 結論
科學的本質就是求真,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的目標是不斷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推動技術進步,真正的研究動力來自於內心的認同。在複雜人性和巨大的利益面前,學術道德的推進在完善科研管理體制之外,也有賴於每個體對於科研之道的認同而實現的自律,如此才能遠離「學術高壓線」。
參考文獻
[1] 羅暉.操秀英.107篇論文被撤,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得禍[J].科技日報,2017,4:1
[2] 新華社.2018,8
[3] 中國青年報,2018,10
[4] 蔣美仕.從職業倫理到科研誠信-科研不斷行為的國外研究動態分析[J].自然辨證證法研究,2011,27(2):96-102
[5] 劉劍輝,吳起軍,潘武東. 學術造假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 5:215-217
[6] 張冰.我國學術剽竊認定方法與標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14,7:166-167
[7] 劉霞玲.羅俊傑.聲譽機制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探討[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0,8,4(4):1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