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佛「心機」教授造假,看那些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2021-01-15 網易

  近日,美國著名生命科學媒體 STAT 和《撤稿瞭望(Retraction Watch)》網站爆出前哈佛醫學院教授皮耶羅·安韋薩(Piero Anversa)學術造假醜聞的最新進展:哈佛醫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確定了涉及數據造假的 31 篇論文,並主動呼籲各大醫學期刊,將已發表論文撤回。

  

  皮耶羅·安韋薩博士

  學術圈的朋友,應該不會對皮耶羅·安韋薩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安韋薩博士曾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中心主任、國際心血管領域的頂尖專家,響噹噹的大牛級人物,曾聲稱在心臟中發現了能夠再生心肌的幹細胞。

  早在2001年,安韋薩研究組稱,可以用骨髓幹細胞(c-kit)使心肌再生。2003年,安韋薩等人又在《細胞》雜誌發文稱不需要骨髓幹細胞,使用成熟的心臟幹細胞就能修復心肌。

  這是一項對於心臟病患者乃至全人類「福音式」的發現,因為以前人們認為心臟裡是沒有幹細胞的,所以一旦心肌壞死,醫生們除了儘量控制壞死的範圍別無他法。

  這些理論挑戰了傳統,一時間震動了整個學界,人們開始對心臟幹細胞注入療法抱有強烈期待。

  然而,安韋薩的這項被媒體稱為「人類福音」的重大發現,卻也引起了其他心臟病領域專家的質疑。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複製」安韋薩所得出的實驗結果,也無法重現安韋薩所宣稱的重大發現。

  與此同時,也有一批急著想「出人頭地」的醫學學者毫無保留地接受了安韋薩的發現,並在他的學術基礎上拓展出了不少很「前衛」的「學術發現」和「理論」。

  結果,在這樣的學術「拉鋸」中,安韋薩安安穩穩地在美國乃至世界心臟醫學領域的金字塔尖端坐了10多年——直到2014年,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和進步,有專家終於通過嚴謹的實驗發現:安韋薩所宣稱的骨髓幹細胞可以轉化為心臟幹細胞的說法根本不存在!

  安韋薩的團隊內部也開始有人「反水」,他的研究員中有人就爆料說安韋薩發布的學術論文存在篡改實驗數據的情況。

  這一連串的曝光,終於也令僱傭他的學術機構也對他的誠信產生了懷疑。從2015年起,哈佛大學醫學院先是關閉了安韋薩的實驗室並對他啟動了調查,之後更是被迫賠償給安韋薩提供了大量科研經費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一筆高達1000萬美元的巨款,以避免吃官司。

  

  同時,一些不願意承認整個心臟幹細胞醫療領域可能都構建在學術欺詐基礎上,也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資金全都投入了一場騙局的部分美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的醫療機構,仍然在繼續推進著所謂的「幹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

  看來,這場震驚全球的重大學術醜聞,還會在苦澀和幻滅中持續發酵很長一段時間……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後來者——科研沒有捷徑。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STAP細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細胞再造實驗室的研究團隊負責人小保方晴子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把體細胞放入弱酸性溶液中並施加刺激,成功培育出能分化為多種細胞的STAP「萬能細胞」。這為替代受損細胞甚至生長出新的人體器官帶來了希望,一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日本媒體的炒作下,小保方晴子獲得了「學術女神「、「國寶」、「日本居裡夫人」等美譽。

  但是很快,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細胞生物學和人體解剖學系副教授Paul Knoepfler對小保方提出質疑,除了質疑實驗的可重複性外,還懷疑小保方ps了圖片。日本理化學所調查後在今年4月1日發表報告,認為晴子是蓄意造假,篡改實驗數據,實驗記錄混亂且不全,根本無法證明其實驗結果。。這樁縈繞了將近一年的科學醜聞終於塵埃落定。

  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造假風波

  

  黃禹錫是韓國著名生物科學家,他在幹細胞的研究,一度令他成為韓國民族英雄,甚至被視為韓民族摘下諾貝爾獎的希望。2004年和2005年,時任首爾大學教授的黃禹錫,領導研究團隊先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聲稱自己用11個患者的體細胞克隆出11個胚胎幹細胞系成功攻克了利用患者體細胞克隆胚胎幹細胞的科學難題,為全世界癌症患者帶來了希望,這一宣布讓全世界人民都感到震驚,他因此被稱為「幹細胞研究先鋒」。

  但在2005年底,黃禹錫被揭發偽造多項研究成果,他的團隊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幹細胞研究成果均屬子虛烏有,韓國舉國譁然。黃禹錫本人也被首爾大學解除職務,並因涉嫌侵吞經費、違反倫理、通過非道德手段獲得人類卵子等等題遭到起訴。在韓國失敗後,他轉移到了中國,繼續他的相關研究。

  物理學最大作假案——舍恩事件

  

  2002年9月25日,最負盛名的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造假事件被揭發,這是當代科學史上規模最大的一件學術造假醜聞,人們稱之為「舍恩事件」。

  德國科學家舍恩1998年加入美國新澤西的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先後與20 多位研究人員合作,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裡,他一口氣在《科學》、《自然》和《應用物理通訊》等全球著名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近90篇論文。2002年,他通過偽造數據,用所謂的「分子電晶體」糊弄了包括權威期刊編輯在內的許多人,過於囂張的他甚至在不同的學術論文中使用一樣的數據。

  他的實驗結果,在其他科學家隨後進行研究時卻根本無法重複,因而遭到一些同行的質疑。 貝爾實驗室組建了針對他實驗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在為期3個月的調查中,委員會發現舍恩至少有9篇論文存在數據問題,舍恩在被指控的24處地方至少存在16處學術行為不檢。舍恩的學術造假事件震撼了整個科學界,成為了物理學史上最大的醜聞。

  國產CPU「漢芯事件」

  

  2003年2月,當時還是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的陳進,從美國一家公司買來MOTO-freescale 56800晶片,僱人將晶片表面的原有標誌用砂紙磨掉,再加上自己的LOGO,「研製」成了「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漢芯一號」。藉助「漢芯一號」,陳進接連當選上海市新長徵突擊手、上海市第八屆科技精英、上海IT青年十大新銳等稱號,並出任上海市矽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還獲得了過億的科研基金。

  2006年1月17日,有人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上,公開指責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後來經過多方介入、追索和求證,終於在2006年得出漢芯造假的結論。隨後,陳進被撤銷各項職務和學術頭銜,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科研合同,並追繳各項費用。一夜之間,四年來頭頂光環的陳進,如流星般一閃而過又迅速墜入谷底。

  中國亟待在高新科技領域有所突破,自主研發高性能晶片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大夢想。陳進利用這種期盼,騙取了無數的資金和榮譽,使原本該給國人帶來自豪感的「漢芯一號」,變成了一起讓人瞠目結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日本「石器之神」藤村新一的發現

  

  藤村新一曾經是日本史學界最神奇的名字,這位擔任日本東北舊石器文化研究所副理事長的考古專家總是能拿出讓日本人激動不已的驚人發現。因為發現了一系列舊石器,他被譽為日本「石器之神」。

  1981年他第一次發現了可追溯至四萬年前的瓷器,這是當時日本發現的最古老的瓷器,從此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發現了越來越古老的史前古器物,擴大了日本的前歷史的上限。

  2000年10月,藤村新一又發現了一批石器,並認為它們是原始人的傑作。他還發現了可以證明為原始人居住地的一些山洞。該發現被認為具有60萬年的歷史,是全世界人類居住的最古老標誌。至此,這一發現的範圍開始國際化。

  但就在2000年11月,日本三大報之一的《每日新聞》在頭版刊出了讓國民瞠目結舌的系列圖片:「石器之神」藤村正從一隻塑膠袋內拿出所謂「舊石器」埋進上高森考古遺址。被攝影記者抓個正著,無可抵賴的藤村只能承認自己受了「蠱惑」,他隨後稱病住院。躺在床上的他最後當著電視攝像鏡頭不得不黯然承認,自己至少在42處挖掘遺址偽造了證據。但日本考古學會前天公布的歷時兩年多完成的調查結果卻得出了他們最不願看到的結論:在藤村參與開挖的178處考古遺址中,至少有159處涉嫌造假。上高森考古遺址已被確認為毫無學術價值,日本歷史學會最近正式將其從歷史遺址名錄中剔除。

  冷核聚變實驗

  

  冷核聚變是指在相對低溫(甚至常溫)下進行的核聚變反應。這是針對自然界已知存在的熱核聚變而提出的一種概念性『假設』。若實現,可極大的降低反應要求及成本,同時也使聚核反應更安全。

  1989年3月23日,美國猶他大學的彭斯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弗萊西曼舉行新聞發布會,宣稱在實驗室的小型裝置上,用鈀作陰極電解重水,實現了常溫常壓下的「冷核聚變」,引起轟動。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個實驗室始終沒有人成功地重複出彭斯和弗萊什曼的實驗結果,最終否定了這一成果。他們倆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學界幾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

  精心製造的化石騙局

  

  考古史上,有一個時期,「闢爾唐人」被認為是類人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過渡性生物。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大騙局,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段恥辱。

  1911年,英國的陶遜律師聲稱,他在闢爾唐發現了一個猿人頭蓋骨的破片和半個下頜骨,他把這兩樣東西送給了當時有名的人類史學家、大英博物館博士伍德華進行考證。伍德華接到陶遜的報告,來到闢爾唐,和陶遜一起在礫石坑中進行挖掘。1913年,他們又在那裡發現了動物化石、石器以及人類的犬齒化石。如果他們如實地報告發掘結果,也許在考古和人類學史上不失為有一定的意義。然而他們被利慾所驅使,竟然宣布他們發掘出了一種半猿半人的生物頭蓋骨,並說這種生物生活在大約50萬年以前。由於伍德華的權威地位,他的宣布就成為一時定論,他們的發現在人類學上被命名為「闢爾唐人」。而這種「發現」又被當作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一個有力證據。一時陶遜由一個不出名的律師而成為聞名遐邇的偉大發現者。

  科學必須經得住推敲。有的科學家對」闢爾唐人」那似近代人的頭骨、似猩猩的下頜表示了懷疑。這場爭論一直多年不休。1928年科學家採取了用含氟量測定古化石年代的辦法,從而查出「闢爾唐人」的頭蓋骨不早於新石器時代,下頜骨乃是屬於一個未成年的黑猩猩的,他們還發現頭蓋骨、下頜骨全經過了染色處理。一場精心製造的騙局終於真相大白。

  密立根的「輝煌」與小動作

  

  密立根滴油實驗結構圖

  1910年,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進行了一項世界知名的「滴油實驗」,第一次測出了氫比一個電子重1836倍。與此同時,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學家埃倫菲爾德也在進行相同的實驗,但沒有得到相應的結果。密立根實驗所得出的數據實在太漂亮了,任何一個從事過物理學實驗的人都有體會,理論上計算出的數據和實驗中測量出的數據,一般不會那樣近似。為此,埃倫菲爾德曾提出疑議,並由此而引發了物理學的一場論戰。 密立根在論戰中獲勝了, 還獲得了科學界的最高獎賞---19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事隔60年後,一個偶然的發現揭穿了密立根所謂的實驗結果,這個結果來自密立根的筆記和手稿,是一位史學家發現後公之於眾的。密立根發表的58次觀測結果,並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說的那樣是「沒有經過選擇的」,而是從 140次觀測中挑選出來的!他將實驗的數據大動幹戈,只採集那些對他有利的漂亮數據為「我」所用,對於不利的數據則一概刪去,並沒有告訴任何人。這一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密立根的小動作和他給出的實驗結果一樣漂亮。

  科學界的「皇帝新衣」——布朗洛和N射線鬧劇

  

  繼倫琴發現X射線後,1903年,法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布朗洛宣布他發現了N射線。然而,按照布朗洛所提供的實驗,沒有一個科學家能發現N射線。英國物理學家伍德為了弄清真相,親自跑到法國,請布朗洛為他當面做實驗。伍德就像童話「皇帝新衣」裡的那個的孩子,直言不諱地講他看不見N射線,並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的觀點。

  但是人們迷信布朗洛的權威,不相信他會矇騙大眾。在伍德的建議下,《科學評論》編輯部設計了一個實驗:在兩個同樣的木盒中,一個裝有發射N射線的回火鋼片,一個裝有不會發射N射線的鉛片。兩盒外觀一樣,完全封閉。他們讓布朗洛判斷哪一個盒子會發射N射線。結果這難住了布朗洛,因為他根本不曾觀測到N射線。所謂的發現N射線不過是他的想像。這一發現N射線的鬧劇,成為科學史上一樁著名的偽造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近幾日,鬧得沸沸揚揚的付教授與楊教授二位大佬因抄襲而引起對決,再往前倒倒曹教授被專業打假人士 Elisabeth Bik 指出論文圖片存在複製嫌疑……學術界的類似現象簡直不要太多。那麼,那些曾經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 學術造假,是怎麼造出來的
    正在造假的藤村新一被視頻監控拍了下來(資料圖片)學術史上,或因學術評價制度不合理、學術監管缺位、學術規範不健全,抑或因種種利益驅動,違反學術道德的事件在國內外學界不時閃現。「石器神手」從事造假活動偽造比篡改更為嚴重,即完全隨意化編造數據、資料與情境,甚至編造子虛烏有的科研成果,試圖以學術騙局獲取名譽和地位。在國際學術界,藤村新一的考古造假事件是一個典型案例。 藤村新一,一名業餘考古學家。由於「運氣」極佳,接二連三有了驚人「發現」,從而不斷把日本的歷史向前推進。他一度成為日本著名的考古學家,被譽為「石器神手」。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校方:行為屬實,已解聘。1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
  • 學術打假專家方舟子掀落清華造假教授劉輝(圖)
    「新語絲」網站中首次披露,原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劉輝學術造假。近日,清華大學方面證實已撤銷劉輝教授頭銜,解除與劉輝的聘任合同。方舟子憑藉「劉輝事件」,再次掀起學術打假狂瀾。前日,本報記者就此事專訪了方舟子。
  • 從小保方晴子事件看,在日本學術造假的後果
    在各國,學術造假的事件都不少見,但像這次一樣造成巨大輿論反響的卻不多見,日本人對學術造假的決絕和學術道德的重視從中可見一斑。據谷歌近日公布的年度話題人物排行榜,小保方晴子成為年度搜索量最高的女性話題人物,這與日本媒體對她學術研究和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挖掘和報導有很大關係。
  • 《學術造假態度調查報告》:89%認為學術造假行為應列入刑法範圍
    近年來被曝出的學術造假、學術不端事件有點多。今年11月,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被實名舉報涉嫌學術造假;2019年,博士畢業的演員翟天臨在直播互動中稱不知知網為何物,隨後被爆出學術不端;再往前幾年,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被爆剽竊論文;東北財經大學統計學專業研究生袁新的碩士學位論文涉嫌抄襲等等一系列違反學術道德的事件等被一一揭露。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弗朗西斯稱,在鎖定塞門扎作為「造假嫌疑人」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抄襲論文被取消碩士學位,學術造假何時休?
    而網上爆出的論文造假抄襲事件也正是其當時碩士畢業論文。目前湖北大學經核實後給予了撤銷碩士學位的處理,而華中科技大學那邊也已經啟動相關處理程序。相信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近年來,學術造假事件屢禁不止。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比如:2019年4月,湖南大學碩士畢業生劉夢潔因碩士學位論文《腐敗對我國企業逃稅的影響研究》存在抄襲,被撤銷碩士學位,同時其導師洪源被給予警告處分。
  •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校方:行為屬實,已解聘
    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據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網站19日消息,收到有關張裕卿教授的實名舉報後,學院立即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經調查組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張裕卿教授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感慨真的很多。
  • 天大教授學術造假,舉報信居然是一篇123頁的論文,不愧為科研人才
    近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系副教授張裕卿被學生實名舉報學術造假。該學生還是這位教授自己帶的研究生。 這位同學的舉報信和其他人不同,分了整整7個章節,從簡介到最後的結論,一共123頁的內容,還附上了參考文獻。
  • 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細思極恐,這種現象可能很普遍
    文/Rina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塞門扎出生於美國紐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早期最主要的貢獻是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也因其革命性的發現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而獲得諾貝爾獎。
  • 打臉,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查出論文造假
    Semenza)被查出論文造假。 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L.Semenza)1974年高中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研究生期間到賓尼法尼亞大學進修,博士期間遠赴約翰·霍普金斯學校學習。2019年因「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獲獎,目前已發表近400篇論文。
  • 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
    嵇少丞質疑:「這裡面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不知國內是否進行相應的學術調查?」    嵇少丞說,在西方發達國家,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而在中國,有些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人依然做著院士、校長和教授,這是不可理解的。中國論文的被引用率較一些國家是很低的,對學術造假的行政不作為可能是根本原因之一。
  • 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
    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他淪為國人所感到的恥辱,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但是在完成畢業論文的時候。那麼知網檢測系統會不會識別發現圖片或者截圖上的文字呢?
  • 浙大論文造假事件迷霧:利益之爭還是學術腐敗
    看上去並不算太特殊的一起學術造假事件,卻因為涉嫌「院士」而折射出中國科研領域的一系列問題  本刊記者/嚴冬雪  2008年10月11日,中國藥科大學藥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哉接到International J Cardiology(《國際心臟病學雜誌》,
  • 曾轟動一時的,全球3大科研造假騙局!
    對於造假的新聞我們早就已經聽過不知多少,但是每一次聽到都還是會生氣,而在造假裡面最惹人反感的就是科研造假。造假這種東西不應該出現在科學的領域,它的出現是對我們心目中最為純潔的科學最大的玷汙,更加是對於無數科學界的先賢的不敬,是所有人為之不齒的事情。
  • 哈佛幹細胞專家論文造假導致行業倒退十年?!
    調查稱,作為心肌再生領域開創者和頂尖人物的皮耶羅·安韋薩教授有31篇學術論文存在數據造假,應予撤稿。安韋薩的上百篇學術論文被視為這一研究領域的基石,如今多達31篇遭推翻,使得國內外諸多研究人員的相關課題化為泡影。一些人驚呼,這樁學術醜聞導致「整個行業倒退十年」。一些人擔憂,以上述理論為基礎展開的臨床試驗和商業項目均面臨危機,需要重新評估可行性。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本文結合《科研素質培養與論文指導》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其他資料,簡要闡述了學術造假的定義以及形式,然後結合社會中的一些案例對學術造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關鍵詞:學術剽竊;學術不端;科研誠信當下,學術造假是學術界和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學術造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由百度指數得出結論,見圖1)。
  • 科研大佬背後的學術不端,高產教授背後的幾種科研論文造假的行為
    ,各種學術不端和造假開始泛濫,失去了對科研發現開始的初衷,各種的學術不端給違背了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也讓很多期刊雜誌失去了權威性,因此為了應對各類的學術不端行為,科研圈內開始淨化行為,對於學術有問題的教授進行批判,對於有問題的論文進行退稿,學術不端不僅造成學術界的混亂,同時也會浪費很多科學家的時間,例如著名韓春雨事件,因為韓春雨的科研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刊登,科研影響力巨大,造成全球無數科學家進行試驗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