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萬某因10年前的碩士論文存在嚴重抄襲,被當時攻讀碩士學位高校湖北大學發布公告,撤銷其碩士學位,註銷碩士學位證書,並且3年內不再接受萬某碩士學位申請。
其實早在今年2月便有華中科技大學校友爆料其涉嫌論文抄襲,發表的論文知網查重複制比高達81.5%!與校方要求的原則上複製比不超過15%相差甚遠。更讓人不解的是,這個抄襲也很隨意,原本碩士學位畢業論文題目為《湖北省普通高校籃球隊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是與籃球相關的論文,但是文中卻頻繁出現「踢球」,這也難怪其論文與2008年內蒙古師範大學朱燁撰寫的碩士論文《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校足球隊發展模式研究》有22.1%的重複比。
據官方公布資料顯示,萬某於2007-2009畢業於湖北大學體育學院,獲得教育學碩士。而網上爆出的論文造假抄襲事件也正是其當時碩士畢業論文。目前湖北大學經核實後給予了撤銷碩士學位的處理,而華中科技大學那邊也已經啟動相關處理程序。相信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
近年來,學術造假事件屢禁不止。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比如:
2019年4月,湖南大學碩士畢業生劉夢潔因碩士學位論文《腐敗對我國企業逃稅的影響研究》存在抄襲,被撤銷碩士學位,同時其導師洪源被給予警告處分。
2019年2月,北京電影學院翟天臨因學術造假,最終被北京電影學院取消博士學位,同時北京大學也撤銷其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18年12月,原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青年長江學者梁瑩因學術不端,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行政記過處分,取消研究生導師資格,調離教學科研崗位,終止「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聘任合同;報請上級有關部門撤銷其相關人才計劃稱號和教師資格。
2018年10月,美國哈佛大學原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皮耶羅·安偉薩(Piero Anversa)博士31篇關於心臟幹細胞的研究論文因涉嫌偽造和篡改實驗數據被各大期刊撤稿。
2018年10月,清華大學博士生葉肖鑫論文因重複使用圖片、偽造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撤稿11篇,最終被撤銷博士學位,同時其導師也被一併追責。
回到事件本身,為什麼近年來無論國內還是國際,學術造假現象都屢禁不止?究竟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呢?
不難發現之所以頻繁爆出學術造假事件,其根本原因還是:存在利益空間以及監管不力。不論是學子的畢業論文還是教授的專業學術論文,都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對於學子而言,畢業論文直接關乎自己能夠順利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讀研、讀博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也關乎著自己的獎學金、綜合素質評分、優秀學生評定等方面。而對於教授而言,專業學術論文關乎著自己在本領域的影響力,職稱評定,科研經費,其他榮譽評定等。所以不論對於學子還是導師,這裡面都有一定的利益空間,那麼對於部分急功近利的人而言,他們就會採取投機取巧的辦法,從而走上學術造假的道路。
其次,關於學術造假的監管懲治措施仍不夠完備。大多數情況下,校內發生學術造假事件,考慮到學校整體聲譽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有嚴格執行相應的懲治措施。從而就會讓當事人或者旁觀者產生僥倖心理,心想著他這樣都沒怎麼受到處罰,那我以後豈不是也可以?就是缺乏這種「殺雞儆猴」的精神,才導致大家都敢挑戰學術的權威,都想走這學術捷徑。也讓那些憑自己實力真真正正開展科研工作的教授們感到寒心,初心受到動搖。
所以為了避免出現學術造假屢禁不止的情況,那麼關於學生、教師的相關職稱評定、獎學金、科研經費等評選制度是否需要一定程度的改良?相應的監管方也得做出表率,對於學術造假嚴懲不貸,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心生敬畏,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