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答辯時節,又聞複製粘貼忙,畢業論文審查讓許多學子在炎日中變得更加焦慮。
6月22日,吉林大學商學院一位工作人員向《財經》記者證實,該商學院有30名研究生被推遲答辯到12月,原因是論文檢測系統查出這些學生的論文涉嫌抄襲率高達40%。
早在三四月間,中國政法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已為畢業論文「打假」而憂心忡忡,學生在校園BBS熱烈討論論文檢測,多名學生被檢測出程度不同的抄襲嫌疑,更有學生稱其論文被檢測出78%具有抄襲嫌疑。
大段落地引用他人作品在中國學子的畢業論文中並非新鮮事。不過,近兩年這種「複製粘貼」畢業論文遭遇了狙擊。
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諸多高校,以及部分學術期刊和科研機構自2008年開始,陸續推行基於電腦程式的文獻檢測系統來反抄襲。
「當要藉助技術來杜絕抄襲時,可見抄襲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說。「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研發背景正是中國的學術不端問題嚴重,其中尤以抄襲剽竊為甚。
不過,論文檢測系統的應用者對此系統褒貶不一,更多人表達的是對國內論文制度和對抄襲行為缺乏有效處罰的不滿。
審查捷徑與處罰無力
文獻檢測系統操作簡單,使用者向系統提交需要檢測的文章,與其資料庫中的文獻進行比對即可。使用者可以直觀地看到比對結果,如重合文字來源的文獻信息等。諸多高校正是以此來審查學生畢業論文,從本科生到博士生概莫能外。
但是,在檢測系統推行一年之後,2009年底,信息靈通的學生就發現,在淘寶網上,論文檢測服務比比皆是,其價位亦隨畢業時間的臨近而提升,從幾十元到200元不等,這些服務給學生提供了「先見之明」,賣家還會為客戶提供「檢測原理說明及修改寶典」,如此,提前進行檢測和修改的學生大都逃避了被懲罰的處理。
一位自稱來自北京某高校的淘寶賣家告訴記者,碩士論文檢測費用為每篇150元,且晚上限時折扣價每篇142元。
當然,文獻檢測系統還是受到一些學術期刊編輯的歡迎,這為他們節省了防止抄襲的工作時間。
河南新鄉醫學院主辦的《眼科新進展》編輯部的董建軍,自2009年11月開始試使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先後檢測的260篇論文中,只有94篇論文未檢測出有複製現象,而被檢測出的抄襲嫌疑最大論文達到90%的複製比例。
董建軍告訴《財經》記者,一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研究論文同樣存在抄襲,而該基金支持的研究一般來說是有研究實力的。
邱均平說,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所屬的幾本期刊檢測出涉嫌不端行為的論文,一經發現,一般也只是不予刊發,並不再過多追責。
在《中國政法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管理辦法》中規定:抄襲、剽竊不超過論文全文10%的,責令修改論文一周後答辯;抄襲、剽竊佔論文全文10%-20%的,根據抄襲、剽竊性質,酌情給予責令修改論文一周後或延期一學期答辯的處理;抄襲、剽竊佔論文全文20%以上的,根據抄襲、剽竊性質,酌情給予責令修改論文延期一學期或一學年答辯的處理。
吉林大學也於2010年引進論文檢測系統,規定檢測標準為:文字複製比例在25%以內可視為合格論文,超過25%才被視為不合格論文。
而在實際操作中,只有達到40%的複製比例才會責令學生推遲答辯。
據當地媒體《新文化報》報導,該校一位教師對此解釋說,複製率在20%-40%的可以修改,而40%以上與其他文章雷同的論文,在短期內是改不好的,因此需要推遲論文答辯時間。
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下稱《條例》)明確規定:「學位授予單位對於已經授予的學位,如發現有舞弊作偽等嚴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情況,經學位評定委員會複議,可以撤銷。」
檢測漏洞
學術期刊編輯利用文獻檢測系統來初審稿件,可以快速進行檢測,以提高審稿的效率和質量。但使用者很快發現,文獻檢測系統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
《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編輯部的崔潔說,「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對文章的有標註引用,不能與抄襲重複明確區分,因此是否抄襲及其程度還要靠編輯分析判斷。
另外,如果兩篇前後發表的文章同時引用某部著作中的一段話,而該著作未被資料庫收錄的話,則後發表文章會被錯誤地標識為抄襲之前發表的文章。
各個文獻檢測系統多遭遇的尷尬還在於,由於圖書數位化率低,因此對於抄襲圖書的段落無法檢測對比。這個盲區只有通過增加資料庫中的圖書檢測數據才有可能完善,而將大量的圖書數位化不但是一個浩瀚的工程,且版權問題多有糾葛。
也有不少期刊和大學並不青睞文獻檢測系統,而更看重自我約束。北京一家醫學期刊的曾姓編輯告訴記者,其所在期刊實行嚴格的專家審稿制度,依據學術質量取捨稿件,且編輯時常與作者溝通,強調學術名譽的重要性,加之該期刊編輯部在細節方面做得較細,如統計方面有相關編委把關,英文摘要有專門教授把關。而是否用稿均由編委會來決定,這就避免了人情稿,保證了稿件質量。
談到國內期刊審稿不嚴格的狀況,該編輯感慨:把關不嚴格或用人情稿的編輯部用文獻檢測系統是一個悖論,更主要的還是人來解決審稿問題。
北京大學對學位論文也沒有應用該系統,其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北大研究生院至今還應用2002年的《北京大學學位論文抽查制度》,相關內容僅有一句話:需要重點抽查有抄襲和引文不當等學術失範嫌疑的學位論文。
該工作人員認為,判斷不夠準確是其不使用該系統的主因,而專家評審仍是最值得信賴的途徑。他表示,對本科學位論文沒有必要抽查,因為本科的畢業論文僅是一項科研訓練。
改革學術管理制度
業內對依靠檢測系統來杜絕抄襲普遍缺乏信心,而近兩年不斷曝光影響惡劣的涉嫌抄襲案例,也印證了國內外都難以依賴電腦技術查處學術不端。
2009年初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涉及剽竊內容、編造實驗數據等,卻順利在國內、國外多家著名醫學雜誌發表。這些剽竊、造假論文的另一位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根據中國工程院的調查認定也只「負有管理不嚴的連帶責任」。
而2010年發生的清華大學教授汪暉涉嫌博士論文抄襲事件,引發學術圈內口沫橫飛,但最終在如何認定抄襲、剽竊這一定義上都無定論,更遑論懲處。
國內高校的抄襲行為究竟到何種程度,由於各院校本著家醜不可外揚的思想,鮮有將文獻檢測系統的總體統計數據公開者。
但從2009年7月發布的《第二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或可見一斑,分別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當前「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和「一稿多發」現象相當或比較嚴重。超過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確切知道自己周圍的研究者有過至少一種學術不端行為。
雖然中國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部均曾發布過加強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建設的管理辦法和意見,但學術打假人方舟子認為,因為中國缺少制度性的管理打擊學術腐敗,學術界大部分抄襲剽竊行為都不會受到懲處。
美國學術界亦發生過多起學術不端事件,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部下屬的「研究誠實辦公室」,是一家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專門機構,該機構會隨時公布違規者的姓名、單位、違規情節和處置決定。一經認定從事了學術不端行為,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內將不得參與任何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也不能在美國公眾與衛生服務部設立的任何諮詢委員會、評審委員會任職。
不但學生畢業,學者職稱晉升也與論文發表息息相關,因此論文抄襲泛濫有了更廣泛的註腳。
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譚汝為建議,應儘快取消非研究人員評審職稱需要論文的規定,同時取消非研究性專科生、本科生和碩士生論文答辯及論文發表要求,採取自願答辯制度。
而對於水分更大的學生畢業論文,方舟子認為本科生甚至碩士研究生都沒有必要寫畢業論文,因為本科、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掌握知識,而不是從事學術研究。同時,即使有獨立從事學術研究的能力,僅用一年半載的寫畢業論文時間也無法做出原創性的發現。
應該是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制度,取消對本科、碩士畢業論文的要求,一方面加強學術規範的教育。
博士生則不同,他們是作為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的,必須寫學位論文,而且應該用嚴格的學術規範來要求。對老師的要求更要嚴格,他們沒有理由不懂學術規範,其造假的危害也更大,學術地位越高,造假的危害就越大。他們才應該是學術打假的關注對象。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