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導,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2007屆畢業生賈桂林2007年11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CAN總線的汽車組合儀表研究》和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2007屆畢業生付勝波2007年4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CAN總線的汽車組合儀表研究》,兩篇論文高度雷同,相關高校已啟動調查。
又一件令人寒心的論文造假事件,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近年來的論文造假大事件:
一、賀海波論文造假
2008年10月16日,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哉的一封檢舉信,將自己的學生、浙江大學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個月後,因涉嫌抄襲、剽竊原博士生導師實驗數據,共計發表8篇假論文,浙江大學撤銷賀海波副教授職務和任教資格,並將其開除。而後更是牽出了賀海波的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李連達,隨著更多消息的曝光,李連達院士小組在2006年以後發表的論文中,共有16篇被指涉嫌造假、剽竊或者一稿多投,其中賀海波署名的僅佔一半,全部文章均有李連達署名,李院士以不知情為由想置身事外。不少質疑者稱賀海波的造假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課題組造假,浙江大學對賀海波的處罰為捨車保帥,而李連達院士也有可能參與其中。最終賀海波所在的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現任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任期屆滿,不再續聘。
二、《晶體學報》論文風波
2009年12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E分卷官方網站發表文章,公布了以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鍾華和工學院講師劉濤為責任人,2年時間裡,發表在該刊物的70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並作出一次性撤銷的決定。事情發酵後,井岡山大學決定,開除鍾華、劉濤的公職;並撤銷其造假學術成果及全部獎勵。後續更是爆出了一位作者是黑龍江大學的Shan Gao,自2004年至2009年,在《晶體學報E卷:結構報告網絡版》中發表的論文為竟然為279篇,鍾華、劉濤與之相比,就顯得不那麼多了。這些人造假數量之多,造假速度之快,給中國科學界的國際信譽造成巨大的影響。
三、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風波
2017年4月20日,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6年的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一次性撤回,原因是涉嫌偽造同行評議,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引來一片譁然。據澎湃新聞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4個國外研究機構,共涉及作者521人。7月27日,科技部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了Tumor Biology集中撤稿調查處理情況,其中11人無過錯,486人不同程度存在過錯(這486人中,102人為主要責任人,70人為次要責任人,314人沒有參與造假);101篇存在提供虛假同行評議專家或虛假同行評議意見的問題,101篇論文中,有12篇系向第三方機構購買;其餘的89篇由作者完成,經學術評議認定,其中的9篇存在內容造假,其他80篇系作者完成、內容未造假。各涉事作者所在單位按照統一的處理規則,區分涉事作者參與論文造假的事實情況和具體情節,依據法律法規等相關規定,對涉事作者進行處理。同年7月,由於不再滿足Web of Science期刊收錄的一貫而嚴格的標準,《腫瘤生物學》被剔出SCI。整個事件在當時影響十分惡劣,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
四、翟天臨學術門
2019年2月8日,翟天臨因在直播中回答網友提問時,不知知網為何物,他的博士學位真實性受到質疑。隨著事情逐步發酵及網友深挖,翟天臨的博士論文被網友指出未收錄知網,其高考成績也備受質疑。2019年2月10日,四川大學學術誠信與科學探索網將翟天臨列入「學術不端案例」公示欄 ,2月11日,北京電影學院成立調查組並按照相關程序啟動調查,2月14日,翟天臨通過個人微博發表致歉信。2月15日,教育部回應「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事件」稱,教育部對此高度重視,第一時間要求有關方面迅速進行核查。2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學發布關於招募翟天臨為博士後的調查說明:確認翟天臨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同意翟天臨退站,責成光華管理學院作出深刻檢查。2019年2月19日, 北京電影學院發布關於「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等問題的調查進展情況說明,宣布撤銷翟天臨博士學位,取消陳浥博導資格。該事件觸碰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引爆了整個輿論,頻頻登上微博熱搜,深刻反映出了現階段學術界的種種弊端,但對於其背後的黑手依然沒能深究。
五、論文作坊-400篇醫學論文實驗圖片高度相似,陷入造假質疑
2020年2月21日,知名學術打假人Elizabeth Bik聯合Smut Clyde, Morty和Tiger BB8等,直指有超過400篇中國英文論文具有極其相似的標題布局、圖片格式,尤其是連western blot圖的風格都非常相似,涉嫌來自批量化論文生產工廠(paper mill),而甚至連期刊編輯可能也牽涉於這條龐大的產業鏈中,這是醫學界近年來被爆出的最大規模學術造假事件,該事件未見官方進一步處理意見,但2月23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通知,明確指出不允許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等等,不知與此次事件是否有關。
今天胖龍就深扒至此,近些年的案件也遠不止這些,被曝光的更是冰山一角,比如去年還有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47篇論文涉嫌造假、復旦女博士劈腿四個男博士,其中一碩導送其5篇SCI論文等熱門事件,因篇幅原因就不再一一展開。至於論文造假為何越演越烈,這些年屢禁不止,其背後深層次的制度原因,社會原因等,胖龍下次再深扒,大家也可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