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審查難擋論文造假

2021-01-20 新京報電子報

  一言為定

  學校管理部門一味依賴計算機查重,計算機通過了,管理部門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他們所負的責任就解脫了,卻不知破解這一問題對造假者易如反掌。

  如果說論文抄襲、成果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是高校的陳年頑疾,那麼,近日媒體揭露出論文造假已形成規模化產業鏈,這種觸目驚心的黑幕,則象徵著這一陳年頑疾開始癌變,對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治理學術腐敗的努力構成極大的威脅。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為打擊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做了多種努力,採取了種種舉措。比如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加大了對高校已畢業博士碩士論文的抽檢力度,如發現論文有抄襲,要撤銷已授予的學位;高校規定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定稿後普遍要求通過查重軟體檢測;很多學校對研究生論文外審盲評等也越來越多規定,比如很多學校研究生論文外審一律由研究生院安排,導師和院系概不知情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一系列措施,不可謂不嚴厲。但是,令人費解的是,這一系列嚴厲舉措之下,論文造假等現象蔓延勢頭非但沒能扼制,還愈演愈烈。

  其實,如果稍熟悉中國高校內情的人都會了解,高校積痾陳疾,核心在於學術行政化,學術評價由行政部門主導,評價標準變形,導致學術尊嚴被貶損,造成了諸多不利後果。

  比如研究生畢業論文,現在高校普遍採用的論文查重程序固然很嚴格,但央視記者臥底調查發現,破解這一難題對造假者易如反掌。而學校管理部門一味依賴計算機查重,計算機通過了,管理部門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他們所負的責任就解脫了。

  外審、答辯本來都是為提高學位論文學術質量的有效舉措,但眼下卻經常變得讓人哭笑不得。例如,我知道一個故事:某高校一位碩士導師有一年覺得自己指導的一位研究生論文很難達到合格水準,責令學生修改,但學生拿著外審專家的評閱書和他說,「您看,三位外審專家中,有兩位外審專家都給我打優秀了。」言下之意,就是導師在有意為難。

  這位老師面對外審專家的意見,無言以對。從評審意見可看出,這兩位外審專家根本不熟悉這一研究領域,所寫意見不外乎「邏輯清晰,論題集中」一類萬能的套話。這些所謂的質量過程管控,貌似越來越嚴格,但事實上卻是讓導師把控學生論文質量的責任邊緣化了。這樣一來,也放任了一些導師的不負責任。他們的態度是,反正有那麼多程序,有那麼多評審專家、答辯專家,我得過且過得了。

  可以說,目前模式下的「反學術不端」行動,成本巨大,且效果不佳。有些舉措,甚至在無形中還損害了學術健康發展。要扼制當下中國高校學術腐敗勢頭,防止其進一步惡化,必須在高校中實行真正的學術自治,讓學術的歸學術,讓導師真正為自己的學生負責,這才能擋住改寫論文對付查重系統、僱槍手寫論文的沉痾。可以說,學術尊嚴真正確立之日,才能有效防範學術腐敗現象。許多事情的處理,事實上並不需要那麼大的成本,不需要那麼複雜的電腦程式。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新京報插圖/許英劍

相關焦點

  • 歌手洪真英碩博論文被曝造假,本人回應論文造假,將返還碩博學位
    11月6日,韓國女歌手洪真英近日被爆碩士論文造假,今天有一名自稱是其教授的網友追加爆料,稱洪真英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全部都是抄襲的。洪真英的碩士論文剽竊率為74%的報導有誤,剽竊率是99.9%,而不是74%。我在學校幾乎沒見過洪真英,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是假的。」 他說:「我認為洪某的所有論文都不能被批准,但結果還是通過了審查。希望現在能查明事實,能明明白白地闡明真相。」
  • 教育部最新發文,這三類教師無資格審查論文,將建立專家退出機制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研究生論文的審查工作,正在全力提高研究生論文的審查力度,以減少或避免學術不端問題的出現,畢竟最近幾年不斷爆出的研究生論文造假、水分大等問題確實給國內的研究生教育蒙上了一層陰影。而要提高研究生論文質量、減少學術不端問題的出現,除了靠各高校及其他研究生培養單位自身的努力以外,更要靠教育部組織的研究生文抽檢評審。
  • 8篇孿生科研造假論文的背後,論文工廠明碼標價,SCI期刊要價高!
    而最近伊莉莎白·畢克再次在網絡曝光中國科研學者的造假論文,再次印證了中國有專門助推科研造假的論文工廠,因為有8篇論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醫院,不同的癌症種類,不同的蛋白表達,結果卻做出一模一樣的結果,發表了8篇科研論文,被網友稱為喪心病狂,簡直能讓人窒息,並且希望這些論文的作者不是中國人,結果這8篇科研論文全部出自中國,分別是南京醫科大學、河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2篇、鄭州醫科大學、青島大學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2019年11 月,Elisabeth Bik曾爆出國內著名專家、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多達64篇論文涉嫌圖片造假,一時間引起廣泛熱議。Elisabeth Bik 博士對於這一亂象,Elisabeth Bik 表示,作為科學界的一員,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去檢測這些造假的論文,找到這些偽造的圖像不應該僅僅依靠無償志願者的工作。
  • 研究員開發新算法打擊學術造假 用AI查重論文圖片
    來自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機器學習研究員丹尼爾•阿庫納(Daniel Acuna)等在2018年開發出一套算法,能利用人工智慧(AI)識別學術論文中的圖像造假,對論文圖片進行查重。  他們分析了生命科學領域來自4324本期刊的76萬篇開放獲取(Open Access)論文,並從中提出有效的263萬張圖片。
  • 臺灣論文造假風波 「教育部長」蔣偉寧突然被證清白
    剛因「論文造假」而辭職的臺灣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一夜之間又重獲「清白」。據臺灣「今日新聞網」16日報導,蔣偉寧14日剛剛完成向「行政院長」江宜樺及馬英九的請辭,15日凌晨英國倫敦SAGE出版社澄清,蔣偉寧被《震動及控制期刊》(JVC)撤銷的5篇論文並非抄襲或造假,相信蔣「可能是無辜的」。
  • 數據造假、論文高度重複,這個研究團隊有10篇論文被一次性撤回
    近日,《The Saudi Journal of Anesthesia》期刊一次性撤回了印度一個麻醉學研究團隊的10篇論文,原因是「文章的重複性很高,以及大量數據造假」。文章的通訊作者為 Anjan Das。
  • 浙大教授建議學生不必寫論文 稱造假丟導師面子
    本周,教育部公布《關於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暫行處理辦法》,7月16日至8月16日期間,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該《辦法》規定,論文造假者,學位將取消,3年內不得再申請學位。  《辦法》同時對指導教師提出了要求:未盡到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教育、論文指導和審查把關等職責,將視情況獲暫停招生、取消指導資格、處分直至解聘等處理。也就是說學生造假,還會「連坐」導師。
  • 論文造假難查處 中國高校的「黃禹錫現象」
    論文數據造假導致博士學位被撤銷2007年7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評定委員會發布的一則消息曾引來廣泛關注。 該消息聲稱,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一名已經取得博士學位的黃姓女博士,發表在化學學術界公認的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的論文中存在數據造假的行為。
  • 北京大學詹啟敏團隊被質疑論文造假,科研界:必須抓緊查清楚
    近日,多名科研人員在學術交流網站Pubpeer上指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涉嫌「造假」。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都被懷疑存在有偽造和修改研究數據的行為。學術造假的危害有多大?
  • 從自主招生論文涉嫌造假談我國自主招生改革
    總體看來,自主招生中的論文造假問題並不陌生。調查顯示,我國存在大約產值100億元的論文代寫市場,而之所以存在代寫論文,是因為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存在問題,在評價一名學者的學術能力、學術貢獻時,只看論文發表,而不重視論文本身。重視論文發表和重視論文本身是不一樣的。重視論文發表,主要關注論文發表的數量以及期刊檔次,而重視論文本身,則關注論文本身的創新價值。
  • 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為何屢禁不止?
    學術造假,論文抄襲這一現象屢禁不止,本應該是象牙塔的大學卻有那麼多不應該有的現象,這合理嗎。先有讚美師娘,再有實名舉報導師抄襲,還有許多的學二代應該勵志攀巖科學的頂峰,難道做學術就不能堂堂正正嗎?作為一個掌握科研機會的家庭,讓孩子更早的接觸科學,無可厚非,這樣的孩子更有機會在科研上做出成就,可是現在的學二代不用做實驗,躺著就能水論文,仿佛一出生就自帶兩篇scl。網友說的好,真科研,還得看小學生。其次,對於學術造假的事情很難判斷,對於普通人來說舉報個不做事的官員簡單,可是分辨一篇文章的好壞就難了。正經人誰去知網看文獻啊,作為一個大學生除非百度抄不到,要不然誰去翻文獻啊。
  • 臺灣大學兩名教授涉論文造假被解聘
    臺灣大學兩名教授涉論文造假被解聘 2017-02-25 11:11  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等臺灣媒體25日報導,去年11月,臺大生命科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教授郭明良的研究團隊被爆出涉嫌多篇論文數據造假,引發輿論關注。臺大有關方面隨後對此展開調查。  臺大教師評審委員會24日經過8小時的會議,於當晚10時許就調查結果和懲處決議發布聲明。  教評會稱,本案共調查17篇論文,其中包括2篇撤稿論文。
  • 嚴打學術造假刻不容緩
    特別是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位授予單位和指導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位論文作假行為已經得到有效遏制,人才培養質量也由此得到明顯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部分學位授予單位在學風建設、學術誠信養成、學位論文審查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仍時有發生,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 論文造假風波起 臺灣學術陷入道德危機
    臺大前生化所教授郭明良領軍的研究團隊被爆論文造假,事件越演越烈,除了臺大校長楊泮池曾與他共同掛名的論文,也出現了多起紕漏外,媒體甚至爆出,郭明良與臺大醫學院教授嚴孟祿之間的財務往來,可能涉及論文掛名的對價關係,嚴重影學術倫理,「立委」也要求「科技部」要追回補助款、加強把關。
  • 為了防止論文造假,中山大學一年內兩次提升學生學術論文投稿要求
    最近令大家關注的就是"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院院士、免疫學家曹雪濤涉嫌論文造假"事件了,"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院院士"這些頭銜足以讓大眾更加關注此事,現在大家都在坐等審查結果。此事一出,看到論文圖片截圖,估計圈內人早已有判斷了。論文造假或抄襲直接影響的就是當事人,多半涼涼,在這個圈子肯定混不下去了。
  • 論文造假何時休?扒一扒近年來論文造假大事件
    又一件令人寒心的論文造假事件,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近年來的論文造假大事件:一、賀海波論文造假2008年10月16日,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哉的一封檢舉信,將自己的學生、浙江大學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個月後,因涉嫌抄襲、剽竊原博士生導師實驗數據,共計發表8篇假論文,浙江大學撤銷賀海波副教授職務和任教資格,並將其開除。
  • 南方日報:「史上最嚴」非根治論文造假之途
    日前,號稱「史上最嚴」的學位論文作假處理辦法正式施行。根據規定,不僅論文造假者面臨處罰,其指導老師和學校也有可能被「連坐」。論文造假已經不是新聞,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你來我往的「生意」。   但是,打擊學術造假,決不能止步於本辦法。該辦法針對的是學位論文,然而學位論文畢竟只是所有學術論文中的一部分。在評職稱、評學位之時,高校教師和學生往往還有其他論文指標要完成。學位論文畢竟還有答辯環節把把關,而在這些相對不重要的論文上,更有可能會造假,比如學生在專業課上的論文作業。造假行為本身並沒有大小之分,都體現了造假者的誠信問題。換句話說,小論文造假同樣不應該被容忍。
  • 這本SCI期刊正徹查論文造假,涉嫌造假論文作者均來自中國
    事實上,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最近一周內,Bioscience Reports就有超過30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上,共同的原因就是:涉嫌圖片誤用/造假!以下為部分舉例,大家可以移步pubpeer網站查看詳情。
  • 大牛被下屬「坑」到撤稿並辭職後,這個機構開始在投稿前審查論文
    就這樣,一個引人注目的外部審核系統誕生了,FLI 的研究者必須把每一篇論文以及博士畢業論文先交給 Resis 進行審核,然後才能投稿。這一舉措非比尋常。一些期刊會在發表前檢查統計錯誤或是圖像造假,但是大多數科研院所認為確保論文無錯是研究者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