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2020-12-05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學術頭條

5 月 7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transgenic mice 的研究論文,研究使用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 hACE2 轉基因小鼠,研究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相關結果曾於 2020 年 2 月 28 日提前發布在預印本 bioRxiv 上。

然而 5 月 12 日,著名國際「學術打假人」——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 Elisabeth Bik 博士在 PubPeer 和其 Twitter 上質疑該 Nature 論文不端,存在圖片內容重疊問題。

在 Bik 博士將質疑發布到推特後,推特網友跟帖指出,論文的其它地方也存在不少問題,圖 1B、1C 的各組異常值完全相同,圖 1E 的異常值則完全對稱。

截至本文發出前,論文作者及相關單位暫時對此事作出回應。

又是科研「P圖」

2016 年,Elisabeth Bik 對 2 萬多篇生物醫學論文進行了人工分析,結果表明,多達 4% 的圖像可能包含重複、抄襲等問題

2019年11 月,Elisabeth Bik曾爆出國內著名專家、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多達64篇論文涉嫌圖片造假,一時間引起廣泛熱議。

今年2月,Elisabeth Bik,再次曝出驚人消息:她和她的團隊發現,至少超過 400 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文章,似乎都是由同一個「工廠」產生的,而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

具體而言,在這所有 412 篇論文中,Elisabeth 團隊發現免疫印跡實驗(Westernblot)條帶都是非常有規律的間隔,呈啞鈴狀或蝌蚪狀,沒有任何通常的汙跡。所有的條帶都放置在相似的背景上,這表明是從其他來源複製粘貼的,或者是電腦生成的。

此外,令人震驚的是,所有這些論文都是在同行評審後發表的,顯然沒有什麼編輯質量控制。

號稱女版方舟子、先後舉報過曹雪濤院士、周德敏教授論文造假的「打假偵探」Elisabeth Bik,曾是一名微生物學家,2019 年 5 月正式轉型為全職的圖片打假人。同時,Bik 還是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員,也是多家期刊的審稿人。

Elisabeth Bik 博士

對於這一亂象,Elisabeth Bik 表示,作為科學界的一員,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去檢測這些造假的論文,找到這些偽造的圖像不應該僅僅依靠無償志願者的工作。

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服務負責人 Catriona Fennell 表示,愛思唯爾已經越來越擔心在一小部分論文中表現出的越來越嚴重的 「作弊產業化」的跡——在來自不同群體的不同投稿論文中,圖像和文本存在著可疑的相似之處,這可能預示著論文抄襲或造假產業的規模化。

然而,長期以來,如何更快更準確地發現論文中被修改和複製的圖像一直是學術期刊編輯們的頭等大事。篡改原圖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故意造假,也可能僅僅是為了改善圖像外觀(如對比度或色彩平衡)。

Fennell 也指出,論文之間的相似性很難在同行評審中標記出來,這不僅僅是因為大多數同行評審人員不會針對這類問題仔細審查,事實上還因為許多論文可以同時在不同的期刊上進行評審——而且這種評審的過程是保密的。

2010 年,一些學術出版商同意將研究論文的文本存入一個名為 CrossCheck 的總服務站,這樣期刊就可以使用軟體來檢查提交的論文是否存在抄襲。對此,Fennell 表示:「我們需要在圖像方面進行同樣的合作。

學術出版商聯合打假

據 Nature 雜誌網站報導,目前,世界最大的幾個科學出版社正在討論如何在投稿論文中自動標記出有過修改或複製痕跡的圖像。他們合夥成立了一個新的工作小組——同時也是第一個正式的跨行業工作小組,用來討論這個問題。目的是為相關審查軟體制定標準,在評審中篩選出論文裡有問題的圖片。

該工作組根據全球出版商貿易協會 STM 的標準和技術委員會建立,於今年 4 月開始開會,參會者包括來自 Elsevier、Wiley、施普林格 Nature 和 Taylor & Francis 等出版商的代表。

而新成立的跨行業工作小組的目標,是制定出相關審查軟體的最低標準,以及討論出版商在大量期刊上應用這項技術的方法。根據 STM 對該組織的介紹,他們還希望對「圖像問題的類型和嚴重性」進行分類,並「提出在何種條件下可以進行何種類型的圖像修改的指導方針」。

跨行業工作小組的組長、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科研誠信部門主管 IJsbrand Jan Aalbersberg 提到:「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論文審查中識別圖像篡改痕跡的自動化。」

阿爾伯斯伯格對此解釋道,何種條件指的是引入篡改圖像時奉行的何種原則,以及引入後,作者應怎樣公開透明地聲明修改。他還補充說,儘管許多出版商已經開始獨立試用審查軟體,但關於當前共同標準的跨行業討論可能還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得到確切結果。

圖像審查軟體能解決問題嗎?

在過去的幾年裡,一些出版商一直在試用圖像檢測軟體。位於日本東京的 LPIXEL 和以色列的 Proofig 公司均表示,相關出版商或者出版機構可以上傳研究論文到他們的雲軟體,僅需 1-2 分鐘,他們就可以提取和分析投稿論文裡圖像的相似圖片,以及其本身所進行過的一系列操作,包括圖像的確切部分的旋轉、翻轉、拉伸或濾鏡。

這兩家公司都表示,他們在科學出版社和研究機構都有付費客戶,但並不願公開他們出版商客戶的姓名。

另一家類似提供圖像審查軟體的公司是義大利薩莫尼的 Resis 公司。同時,紐約雪城大學 Daniel Acuna 領導的一個學術小組也在開發相似的軟體,用來比較多篇不同論文的圖片的相似度。Acuna 表示,目前已有機構和出版商正在試用該軟體。

不過,對於大型出版商來說,需要那種能夠大量審查論文的軟體,並且能夠直接應用到其他出版商的評審過程中,最好還能同時校對多篇論文中的大量圖片——總的來說,這是一項比檢查一篇論文需要更多計算量的艱巨任務。

但這一理想技術還尚未實現。阿爾伯斯伯格表示, 「每個人都意識到這很重要,但從目前的技術來看,我們還不能大規模地這樣做。我們快到實現了,但只是快實現了而已。」

阿爾伯斯伯格還表示,「一旦審查軟體準備就緒,我相信這個合作將會順利進行」。

Bik 則表示,她將繼續在已發表的論文中尋找圖像問題,如果審查軟體能夠在同行評審中發現手稿中的圖像問題,這將是一個極好的進展。「希望我的工作能少點」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12-y#article-info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0FD2B5E6B80FF1A63F834A964A309D#1https://scienceintegritydigest.com/2020/02/21/the-tadpole-paper-mil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410-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363-z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2421-3https://www.nature.com/news/problematic-images-found-in-4-of-biomedical-papers-1.19802

相關焦點

  • 中國團隊剛發表的新冠病毒頂級論文,被質疑圖片造假、捏造數據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科研工作者投入抗議戰鬥,科研成果不斷,截至5月11日,僅bioRxiv和medRxiv這兩個預印本平臺就上線了超過3200篇新冠研究論文。連發 Science、Nature 頂級論文2020年5月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等多個團隊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Rapid 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for SARS-CoV-2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曾於2020年4月20日提前發布在預印本 bioRxiv
  • Nature:學術造假者的噩夢!論文圖像查重軟體研發成功,造假圖片,無...
    瘋狂的論文造假由於存在巨大的利益,論文造假一直屢見不鮮,甚至在部分國家或地區形成了造假論文產業鏈。有造假、就有打假;但與龐大的造假數量相比,靠幾個志願者打假,顯然是杯水車薪。  (圖 1. Credit:Healsanconsulting LLC, USA)  2、剽竊仍然是中國 SCI 論文撤稿的首要原因。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合作者包括關西醫科大學教授廣田喜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華鳳等中日韓的學者,以及塞門扎所就職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校長丹尼斯·維爾茨(Denis Wirtz)。據此次揭露論文造假的成員之一、德國科學記者Leonid Schneider報導,維爾茨或將負責這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學術造假事件的後續調查。
  • 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17 年,網友:真·科研以 P 圖為本?
    手段包括數據造假、一圖多用、P 圖等,甚至其得意門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教務長也牽涉其中。由於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而被質疑的原因是認為其存在數據造假以及 P 圖嫌疑。目前僅有一篇被質疑論文得到作者回應,作者回應稱「論文中無意的錯誤並不影響實驗結論」。
  • 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手段包括數據造假、一圖多用、P 圖等,甚至其得意門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教務長也牽涉其中。由於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而被質疑的原因是認為其存在數據造假以及 P 圖嫌疑。目前僅有一篇被質疑論文得到作者回應,作者回應稱「論文中無意的錯誤並不影響實驗結論」。
  • 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表示: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
  • 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據此次揭露論文造假的成員之一、德國科學記者Leonid Schneider報導,維爾茨或將負責這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學術造假事件的後續調查。Schneider還表示,塞門扎是許多論文的通訊作者,這表明他對論文結果負有最終責任。
  • 研究員開發新算法打擊學術造假 用AI查重論文圖片
    有圖無真相  在打擊學術造假的徵途上,學術規範機構又下一城。資料圖:人工智慧機器人。  來自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機器學習研究員丹尼爾•阿庫納(Daniel Acuna)等在2018年開發出一套算法,能利用人工智慧(AI)識別學術論文中的圖像造假,對論文圖片進行查重。  他們分析了生命科學領域來自4324本期刊的76萬篇開放獲取(Open Access)論文,並從中提出有效的263萬張圖片。
  • 日本涉嫌造假科學家論文圖片被指存在問題
    小保方年僅三十歲,被媒體稱為美女科學家(資料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月18日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17日表示,他們正就科學家小保方晴子的研究團隊於2014年1月底發表的幹細胞突破論文進行調查,了解其中是否涉及造假。
  • 中國醫科院回應Nature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
    圖片來源:Pixabay5 月 14 日晚,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布《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全文如下: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在撤稿聲明中,作者稱:當時武漢被「封城」,該論文的作者與準備補充材料(包括圖片)的人員被迫分開在不同的城市與地區,無法接觸到實驗室的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也就是說,新冠被歸為「數據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在頂級期刊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於5月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 中國科研團隊結構讓造假防不勝防!
    因此任何一名生物醫藥領域的論文高產科研工作者都有被懷疑的可能性!根據鳳凰媒體曝光,此次和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涉嫌造假的論文增至63篇,其中多篇涉世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曹雪濤院士的簡歷曹雪濤作為中國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免疫醫學領域的科研大牛,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更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科研大牛,因此曹雪濤院士也自稱自己很「土」,沒有海外的學習工作經歷,然而卻取得大量的科研成績,而且在新聞爆發之前,曹雪濤院士公開呼籲「要做誠實守正的科研人,鼓勵批判、質疑精神」,因此這則曝光新聞顯得非常突兀,因此曹雪濤當面對最早
  • 論文圖片是不是造假,你心裡竟然沒點數?
    2億的某院士被捲入學術論文造假事件,涉及可疑文章已近50篇。而科研圖片處理不端是學術論文造假重災區,因為論文圖片作為科研結果的最終呈現,動手腳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環節。所以,每次爆出學術造假幾乎都少不了圖片處理不端。與之對應的是學術界對於科研圖片處理早有嚴格要求,而且愈發重視。比如我國早在2015年就有一系列學術出版規範的行業標準,今年更是把插圖單獨出了一個標準(CY/T 171-2019)。
  • 400多篇論文被曝造假,集中在中國山東,數十家醫院涉事,「論文作坊」真面初現?
    大數據文摘出品400篇醫學論文,實驗圖片高度相似,這是醫學界近年來被爆出的最大規模學術造假事件,而這些論文集中在中國山東地區。針對質疑,曹雪濤公開表示,「我仍然對我們團隊的論文的有效性和科學結論的強度抱有信心。」去年11月18日,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也對媒體表示,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不過截止目前,曹雪濤學術造假問題至今未有完整回應。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32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Semenza)竟有32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 上,其中29篇都是近兩周新掛出來,文章大多涉嫌「一圖多用,圖片PS」。論文發表時間橫跨18年(2001 年- 2018 年)。
  • 北京大學詹啟敏團隊被質疑論文造假,科研界:必須抓緊查清楚
    近日,多名科研人員在學術交流網站Pubpeer上指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涉嫌「造假」。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都被懷疑存在有偽造和修改研究數據的行為。學術造假的危害有多大?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從條帶的形狀和間距來看,β-肌動蛋白印跡與圖B和圖G中所示的凝膠都不匹配。,WT組和KO組圖片高度相似;以及存在對圖片的ps刻意塗抹痕跡。
  • 2019諾貝爾獎得主塞門扎翻車:論文涉嫌造假,網友:P圖才是科研利器?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ID:AI_era),作者 新智元,36氪經授權發布。 近日,著名學術打假鬥士PubPeer爆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Gregg Semenza,三十餘篇論文涉嫌造假。手段包括數據造假、P圖等,而自己的得意門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教務長也牽涉其中。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虎嗅網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從條帶的形狀和間距來看,β-肌動蛋白印跡與圖B和圖G中所示的凝膠都不匹配。一圖多用,WT組和KO組圖片高度相似;以及存在對圖片的ps刻意塗抹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