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在《說明》中介紹: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2月2日投稿《自然》雜誌。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表示: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我院對此高度重視,立即責成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進行自查並作出說明,經組織有關專家和學術委員會對相關問題進行核查,形成以下意見:

一、原始實驗分組與論文一致,相關的實驗記錄與實驗數據齊全,與論文結果一致。

二、論文確實誤用了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系在論文選用圖片時,誤將一個陰性對照組(WT-HB-01)切片的不同視野圖片用於另外一個陰性對照組(ACE2-Mock)。

三、研究論文中的柱狀圖系由繪圖軟體生成,與原始實驗數據一致。該原始實驗數據已於4月22日在論文接受發表前按要求提交給《自然》雜誌。

在《說明》的末尾,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明確表示:我們對本系統下屬單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由於疏忽而出現的誤用圖片深表歉意,並將在今後嚴格加強對科學研究的管理,要求科研人員對論文數據和圖表進行認真細緻和嚴謹的審核。再次感謝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對我院科研工作的關注、支持與幫助。

根據科學網方面此前介紹,5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領銜的團隊在《自然》雜誌(Nature)發表《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論文。5天後,美國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Elisabeth Bik在PubPeer網站和推特上質疑:該論文涉嫌一圖多用。隨後,此事引發廣泛關注。

Elisabeth Bik則指出,在這篇論文中,圖1A中不同處理組的圖片存在圖相重疊(藍色方框內)。

秦川團隊的研究利用新冠病毒感染hACE2轉基因小鼠,分析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為理解新冠肺炎的發展以及相關藥物和疫苗的研發提供了重要幫助。5月12日,Elisabeth Bik則指出,在這篇論文中,圖1A中不同處理組的圖片存在圖相重疊(藍色方框內)。隨後,推特網友指出,論文的圖1也存在不少問題,圖1B、1C的各組異常值完全相同,圖1E的異常值則完全對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在頂級期刊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於5月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 中國醫科院:對發布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號消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 中國醫科院回應Nature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
    · 學術爭議中國醫科院回應 Nature 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齊全圖片來源:Pixabay5 月 14 日晚,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布《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全文如下: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
  • ...對預防新冠無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新方法幫盲人恢復視覺
    以色列大樣本研究:無效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雜誌》(JAMA)在當地時間5月13日刊發的一項來自以色列的研究顯示:童年階段接種卡介苗,對成年後避免新冠侵害並無幫助。論文團隊來自以色列沙米爾醫學中心微生物組研究中心。
  • 學術頭條:卡介苗對預防新冠無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新方法...
    以色列大樣本研究:無效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雜誌》(JAMA)在當地時間5月13日刊發的一項來自以色列的研究顯示:童年階段接種卡介苗,對成年後避免新冠侵害並無幫助。論文團隊來自以色列沙米爾醫學中心微生物組研究中心。
  • 山中伸彌就14年前論文問題公開致歉,並否認存在捏造
    日本對科研道德問題進行整頓數月以來,科研人員接連公開道歉。昨晚(4月28日),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亦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他人對其於2000年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實驗數據的質疑。他為其「對實驗記錄的保管不當」向公眾致歉,但他否認存在捏造行為,並表示論文結論可信。
  • 中國團隊剛發表的新冠病毒頂級論文,被質疑圖片造假、捏造數據
    除了眾多尚未進行同行評議的預印本論文外,隨著時間的進行,許多優秀的新冠研究成果開始正式登上學術期刊,僅國人登上CNS和及四大醫學期刊的新冠研究論文就已達數十篇之多。然而,在研究成果井噴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參差不齊的研究質量也導致了大量不嚴謹甚至頗具誤導性的研究結論。
  •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5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論文。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5 月 7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transgenic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自然》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
    長江日報訊(記者胡義華 熊詩琪 蔡木子)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106篇,刷新了歷史紀錄。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的檢索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科學論文在《自然》上有13篇,2020年達106篇,10年增加了7倍多。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北京大學官網9月29日公開發布《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文章稱,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 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中國醫科院動研所)秦川教授團隊的hACE2轉基因小鼠模型中,BD-368-2可完全抑制病毒感染,世界第一個完成了新冠抗體的動物模型評價。此外,本工作還發現由VH3-53和VH3-66重鏈基因片段編碼的中和抗體在不同病人中高度富集,體現了一種在人群中針對新冠病毒 「反覆出現的」抗體響應(recurrent antibody response)。
  • 說5G會誘導新冠病毒的論文竟然公開發表?
    這篇公開發表的論文主要說了什麼呢?我們來簡單提煉一下。論文作者稱他們發現5G毫米波可以被皮膚細胞像天線接收信號一樣吸收,並轉移到其他細胞,在生物細胞產生冠狀病毒中起主要作用。幸好,論文剛上線,著名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就在網絡公開指出這篇論文得出驚世駭俗的結論,卻沒有提供任何數據作為結論的依據,整個論文都是想當然。還有人評論道:只看這篇論文的摘要,就知道論文作者缺乏起碼的科學素養。
  • 《自然》雜誌刊登君實生物新冠中和抗體階段性研究成果
    2020年5月26日,君實生物(HKEX:1877)宣布,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Nature,IF43.070)在線刊登論文,發表君實生物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發的中和抗體臨床前研究成果。
  • 【自然論文鎖定新冠重症相關基因 將指引「舊藥新用」】12月11日...
    【自然論文鎖定新冠重症相關基因 將指引「舊藥新用」】12月11日, 英國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重症醫學專業學術顧問肯尼思·貝利教授領導的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鎖定了與新冠重症相關的5個關鍵基因。該研究還指出了幾種具有「舊藥新用」潛力治療新冠重症患者的藥物。
  • 科學網:1月22日後,國內學者為何突然不再公開新冠數據?
    也就是說,1月22日之後,科研界很難獲得來自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信息,缺少了新近分離到的病毒數據,自然很難證明病毒究竟有沒有發生變異。2月18日,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上的論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徵的最新認識》寫到:「目前為止,病毒樣本之間的全長基因組序列幾乎完全相同,提示病毒未發生明顯的變異。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  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
  • 新冠疫苗接受度全球調查結果公布,諾獎得主被曝論文造假 | 一周科技導讀
    新冠疫苗接受度首次全球調查結果公開發布10月21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發布了首次專門評估新冠疫苗接受度的全球調查。得主格雷格·塞門扎共42篇論文的圖片被質疑存在一圖多用、後期篡改等問題,時間跨度長達18年,少數文章更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