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2021-01-10 騰訊網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科研事件·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5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論文。但此後,論文被指出涉嫌「一圖多用」:兩個不同對照組的圖片,部分區域完全重合。

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於昨日作出回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2月2日投稿《自然》雜誌。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我院對此高度重視,立即責成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進行自查並作出說明,經組織有關專家和學術委員會對相關問題進行核查,形成以下意見:

一、原始實驗分組與論文一致,相關的實驗記錄與實驗數據齊全,與論文結果一致。

二、論文確實誤用了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系在論文選用圖片時,誤將一個陰性對照組(WT-HB-01)切片的不同視野圖片用於另外一個陰性對照組(ACE2-Mock)。

三、研究論文中的柱狀圖系由繪圖軟體生成,與原始實驗數據一致。該原始實驗數據已於4月22日在論文接受發表前按要求提交給《自然》雜誌。

我們對本系統下屬單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由於疏忽而出現的誤用圖片深表歉意,並將在今後嚴格加強對科學研究的管理,要求科研人員對論文數據和圖表進行認真細緻和嚴謹的審核。再次感謝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對我院科研工作的關注、支持與幫助。

·人類學·

古代DNA揭示中國南北人口混合

9500年前的顳骨(圖片來源:GAO Wei)

最近,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或有助於填補東亞遺傳學史上由狩獵採集轉變為農耕經濟的空白。研究人員從25個分別來自9500~4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東亞南部和北部的人骨骼中,提取了DNA樣本。分析顯示,當時的人類已經顯示出現代東亞人的遺傳特徵,但當時南北人群的遺傳分化比現在更明顯。現代的東亞人來自新石器時代東亞的南北人群的混合,但在基因上,與當時的北方人更接近。這證明了一個重要的混合事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以北人口向南流動,產生了區域性的人口流動與混合。

·人工智慧·

機器學習找出COVID-19死亡率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機器智能》的研究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研究團隊根據機器學習算法設計了一套數學建模方法,從485名COVID-19感染者的血液標本中,找到了3個可以預測患者死亡率的生物標誌物,分別是乳酸脫氫酶、淋巴細胞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這些工具可以至少提前十天預測患者個體的死亡率,準確率超過90%。作者認為,該模型可以通過簡單直觀的臨床檢查精準快速地量化死亡風險。

·天文·

盾牌座δ型變星存在脈衝周期

HD 31901的模擬圖(製圖:Dr Chris Boshuizen;協助:Dr Simon Murphy and Prof. Tim Bedding)

大多數恆星由於內部磁場和對流的作用,都會發出規律的脈衝信號。盾牌座δ型變星(也稱矮造父變星)是一類光度變化劇烈的年輕脈衝星,由於自轉速度極高、脈衝信號十分雜亂,仿佛毫無規律。但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分析TESS望遠鏡所觀測到的數據,發現一些盾牌座δ型變星的脈衝信號也呈現出周期性。科學家認為,這個發現意味著盾牌座δ型變星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測量恆星年齡的參考標準。

·神經科學·

動態刺激視覺皮層使盲人「看見」形狀

大部分成年的盲人雖然視神經受損,但大腦處理視覺信號的功能良好。此前一些研究採用多點同時刺激盲人的大腦,但他們只可以「看見」光點,卻無法分辨形狀。據最新一項發表於《細胞》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動態刺激盲人的視覺皮層表面植入的電極,能使他們「看到」並認出字母的形狀。在實驗中,當研究人員按一定順序刺激,並在皮層上像寫字一樣「描摹」字母的形狀時,盲人成功識別出了字母。他們下一步計劃開發出由上千個電極組成的陣列和更優化的刺激算法,更好地為盲人提供視覺信息。

·動物學·

是什麼影響了鳥類的發育策略?

不同鳥類從受精卵發育成年所需時間差異很大。最近,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的文章解釋了影響鳥類發育策略的因素。研究人員研究了數千種鳥類的生活方式、環境因素、演化史和體型大小後指出,一些鳥類(如候鳥)採取「發育快、壽命短」的策略,在短時間內繁殖出最大數量的後代,這樣有利於它們遷徙;而體型較大或生活環境中天敵較少的鳥類發育時間更長。這一研究將有利於了解和預測鳥類對氣候變化和生境破壞的響應。

·地球科學·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這是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研究生命起源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啟示。該成果近日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於《科學通報》(英文版)。(中國科學報)

·新冠疫情·

截至北京時間5月15日6時30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4426937例,累計死亡301370例。

5月14日,武漢召開「全市加強核酸檢測加快篩查無症狀感染者」工作部署會,接下來一段時間,武漢將對全市市民有序開展核酸檢測,進一步摸清無症狀感染者底數,進而有效管控。為給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復學複課營造安全健康的環境,武漢決定在前期已完成300多萬人次核酸檢測工作的基礎上,擴大核酸檢測範圍,加大無症狀感染者排查、收治力度。

近日,聯合國發布公共衛生摘要指出,新冠疫情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也增加了心理痛苦:失去親人的悲傷、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等。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敦促各國採取緊急措施,解決疫情大流行期間的精神衛生問題。目前,對精神健康領域的投入,在應對疫情總開支中平均佔比僅2%。

美國紐約州衛生廳正在對102例新冠引起的兒童川崎病或中毒性休克類似症狀進行調查,該症狀已經造成70%患者進入ICU治療,插管率為19%,43%仍在住院治療,其中3人死亡。紐約州長庫默表示,這些兒童可能已在數周前就暴露在病毒中。

5月14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4例,均為本土病例(均在吉林);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1例(境外輸入2例);當日無轉為確診病例;當日解除醫學觀察104例(境外輸入3例);尚在醫學觀察無症狀感染者619例(境外輸入35例)。

文:石雲雷、賀白、馬一瑗、王語嫣、張國榮

編輯:石雲雷、吳非

相關焦點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5 月 7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transgenic
  • 中國醫科院回應Nature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
    · 學術爭議中國醫科院回應 Nature 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齊全圖片來源:Pixabay5 月 14 日晚,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布《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全文如下: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
  • 又一諾獎得主被質疑十多篇論文P圖、一圖多用
    Semenza),被質疑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目前Pubpeer已經掛了他至少42篇論文。這些被質疑的論文所涉及的學術不端,主要是一圖多用,圖片PS等。與格雷格·塞門扎的問題一樣,彼得·拉特克利夫的這些論文也被指出存在一圖多用、圖片PS等問題。
  • 舒紅兵院士團隊發文回應論文被質疑
    2013年9月至今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校長,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院長,武漢大學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主任。198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學系,1990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5年於美國Emory大學獲博士學位。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在頂級期刊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於5月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 曹雪濤論文受質疑續:3篇論文作者承認用錯圖
    曹雪濤是國際知名免疫學專家,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1月17日,在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上,他位列新增的24位中國院士之一。圖/視覺中國Bik說,她在5天內看了超過350篇曹雪濤參與完成的論文,並把發現問題的超過50篇論文發在了Pubpeer上。這些論文中,不同組別的實驗數據間有著「令她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包括蛋白質印記、流式細胞術的分析結果等。這些被質疑的論文,有超過40篇的通訊作者為曹雪濤。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這項研究由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帶隊,實現了中國在晶片和人工智慧兩大領域《Nature》論文零的突破。
  • 楊輝團隊回應Nature論文抄襲舉報:純屬污衊
    一個周末的發酵後,事件終於有了當事人楊輝團隊的正面回應。先給錯過了這個學術大瓜的同學回顧一下事件經過。事情是這個樣子的,6月25日,付向東教授的一篇關於通過敲降 PTBP1 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論文登上了Nature封面,而且早在2018年11月12日就已投稿。
  •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6:31:26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瑜婷和Guido Kroem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壓力-糖皮質激素
  • Nature新聞:4%的生物醫學論文存在圖片重複
    2016年4月28日/生物谷BIOON/--針對20,621篇研究文章進行的一項大型分析[1]提示著,每25篇生物醫學論文中大約有一篇應當更加注意檢測不合適重複的圖片。這一發現再次呼籲在已被接受的研究論文在發表之前應當例行地檢查它們當中的圖片。
  • 大學教授被曝論文造假,光撤論文不回應,「抗癌神藥」後果堪憂!
    但近幾年卻常常出現著名專家學術論文造假等新聞,讓我們大為震驚。難以置信這些深受人們尊重的專家,在他們引以為傲的學術上會抄襲他人的作品,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Mark J Smyth教授頻頻被舉報涉嫌學術造假,涉嫌學術不端論文多達12篇。這位Mark J Smyth分別於1983年和1988年獲得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學士和博士學位。
  • 就魏於全院士發表假論文致中國科學院的公開信
    7.圖3所示的自然殺傷活性與文內的結果描述嚴重不符,按文內描述,實驗組CTL較對照組分別增高34.0,24.1和13.9%,而圖3所示遠遠超過這一數字,實際上是增長了數倍之多,這說明作者缺乏起碼的算術訓練……,根據以上所舉的幾個問題,我不願意相信,魏於全院士不懂得進行腫瘤免疫研究的最基本的實驗規矩,我只能懷疑,作者是否真正進行過這一組實驗,或者說,這是一篇胡亂拼湊的論文.從理論上講,豬的黑色素細胞是異種細胞
  • 曹雪濤多篇論文遭質疑,回應稱對有效性和可重複性「保有信心」
    圖源:南開大學撰文 | 陳曉雪責編 | 李曉明最近,論文評論網站Pubpeer曝光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教授實驗室發表的多篇論文存在圖片問題。這些論文發表於2003年到2019年間,涉及曹雪濤所工作過的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多個研究單位。
  • 「中國論文工廠」一文被點名作者回應:只是參考英語的表達
    在《中國「神秘論文工廠」曝光:只要出錢就能在科學雜誌上掛名》和《「問題論文」多來自知名醫學院和大醫院》兩篇報導中,澎湃新聞曝光了一家疑似論文加工廠「MedChina」,以及在論文中玩「論文填詞」遊戲的醫學論文近百篇,所謂「論文填詞」,就是論文中有一段或幾段話與其他論文完全一樣,只有個別字詞不同,就像玩填詞遊戲。這些論文作者多數來自國內知名醫學院和三甲醫院。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 24 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排除惡意...
    更為具體,舉報者表示:在這24篇論文裡,出現了部分實驗圖像在不同項目中重複出現,但標記數值不同;兩幅實驗圖像相似度極高;不同指標的直方圖完全一致的情況。6月27日,董晨對這一質疑的本人回應是:「基本上排除惡意造假,展圖沒有經過人為加工,造假是不成立的。」
  • 本人凌晨回應了!南開大學校長多篇論文造假?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據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報導,11月14日起,伊莉莎白在該網站指出,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可能出現了圖像造假問題。
  • 李飛飛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她用AI改變了醫療
    NAM 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 這是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給予李飛飛博士的入選理由。而在今年疫情期間,李飛飛也用自己的力量參與抗疫。 環境智能需要了解人類如何與物體和其他人進行交互,一種方法是以場景圖的形式識別圖像中視覺上的基礎關係。場景圖不僅可以幫助識別人類行為,而且還可以使環境智能更加透明。
  • 25篇論文涉嫌造假?北大副校長詹啟敏院士被質疑學術不端!本人回應
    截至發稿前,詹啟敏團隊在該網站對針對其中四篇論文的質疑進行了回應,另對四篇論文進行了勘誤。1982 年 12 月至 1984 年 8 月蘇州大學醫學院放射醫學系助教,1987 年 8 月至 1989 年 8 月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處國際合作交流科科長,1989 年 8 月至 12 月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博士後,1989 年 12 月至 1991 年 8 月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博士後,1991 年 9 月至 1995 年 12 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立癌症研究所博士後。
  • 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團隊:解碼人類巨核細胞發育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2020年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Stem Cell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題為"Decoding 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