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科研事件·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5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論文。但此後,論文被指出涉嫌「一圖多用」:兩個不同對照組的圖片,部分區域完全重合。
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於昨日作出回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2月2日投稿《自然》雜誌。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我院對此高度重視,立即責成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進行自查並作出說明,經組織有關專家和學術委員會對相關問題進行核查,形成以下意見:
一、原始實驗分組與論文一致,相關的實驗記錄與實驗數據齊全,與論文結果一致。
二、論文確實誤用了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系在論文選用圖片時,誤將一個陰性對照組(WT-HB-01)切片的不同視野圖片用於另外一個陰性對照組(ACE2-Mock)。
三、研究論文中的柱狀圖系由繪圖軟體生成,與原始實驗數據一致。該原始實驗數據已於4月22日在論文接受發表前按要求提交給《自然》雜誌。
我們對本系統下屬單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由於疏忽而出現的誤用圖片深表歉意,並將在今後嚴格加強對科學研究的管理,要求科研人員對論文數據和圖表進行認真細緻和嚴謹的審核。再次感謝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對我院科研工作的關注、支持與幫助。
·人類學·
古代DNA揭示中國南北人口混合
9500年前的顳骨(圖片來源:GAO Wei)
最近,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或有助於填補東亞遺傳學史上由狩獵採集轉變為農耕經濟的空白。研究人員從25個分別來自9500~4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東亞南部和北部的人骨骼中,提取了DNA樣本。分析顯示,當時的人類已經顯示出現代東亞人的遺傳特徵,但當時南北人群的遺傳分化比現在更明顯。現代的東亞人來自新石器時代東亞的南北人群的混合,但在基因上,與當時的北方人更接近。這證明了一個重要的混合事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以北人口向南流動,產生了區域性的人口流動與混合。
·人工智慧·
機器學習找出COVID-19死亡率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機器智能》的研究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研究團隊根據機器學習算法設計了一套數學建模方法,從485名COVID-19感染者的血液標本中,找到了3個可以預測患者死亡率的生物標誌物,分別是乳酸脫氫酶、淋巴細胞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這些工具可以至少提前十天預測患者個體的死亡率,準確率超過90%。作者認為,該模型可以通過簡單直觀的臨床檢查精準快速地量化死亡風險。
·天文學·
盾牌座δ型變星存在脈衝周期
HD 31901的模擬圖(製圖:Dr Chris Boshuizen;協助:Dr Simon Murphy and Prof. Tim Bedding)
大多數恆星由於內部磁場和對流的作用,都會發出規律的脈衝信號。盾牌座δ型變星(也稱矮造父變星)是一類光度變化劇烈的年輕脈衝星,由於自轉速度極高、脈衝信號十分雜亂,仿佛毫無規律。但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分析TESS望遠鏡所觀測到的數據,發現一些盾牌座δ型變星的脈衝信號也呈現出周期性。科學家認為,這個發現意味著盾牌座δ型變星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測量恆星年齡的參考標準。
·神經科學·
動態刺激視覺皮層使盲人「看見」形狀
大部分成年的盲人雖然視神經受損,但大腦處理視覺信號的功能良好。此前一些研究採用多點同時刺激盲人的大腦,但他們只可以「看見」光點,卻無法分辨形狀。據最新一項發表於《細胞》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動態刺激盲人的視覺皮層表面植入的電極,能使他們「看到」並認出字母的形狀。在實驗中,當研究人員按一定順序刺激,並在皮層上像寫字一樣「描摹」字母的形狀時,盲人成功識別出了字母。他們下一步計劃開發出由上千個電極組成的陣列和更優化的刺激算法,更好地為盲人提供視覺信息。
·動物學·
是什麼影響了鳥類的發育策略?
不同鳥類從受精卵發育成年所需時間差異很大。最近,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的文章解釋了影響鳥類發育策略的因素。研究人員研究了數千種鳥類的生活方式、環境因素、演化史和體型大小後指出,一些鳥類(如候鳥)採取「發育快、壽命短」的策略,在短時間內繁殖出最大數量的後代,這樣有利於它們遷徙;而體型較大或生活環境中天敵較少的鳥類發育時間更長。這一研究將有利於了解和預測鳥類對氣候變化和生境破壞的響應。
·地球科學·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這是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研究生命起源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啟示。該成果近日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於《科學通報》(英文版)。(中國科學報)
·新冠疫情·
截至北京時間5月15日6時30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4426937例,累計死亡301370例。
5月14日,武漢召開「全市加強核酸檢測加快篩查無症狀感染者」工作部署會,接下來一段時間,武漢將對全市市民有序開展核酸檢測,進一步摸清無症狀感染者底數,進而有效管控。為給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復學複課營造安全健康的環境,武漢決定在前期已完成300多萬人次核酸檢測工作的基礎上,擴大核酸檢測範圍,加大無症狀感染者排查、收治力度。
近日,聯合國發布公共衛生摘要指出,新冠疫情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也增加了心理痛苦:失去親人的悲傷、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等。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敦促各國採取緊急措施,解決疫情大流行期間的精神衛生問題。目前,對精神健康領域的投入,在應對疫情總開支中平均佔比僅2%。
美國紐約州衛生廳正在對102例新冠引起的兒童川崎病或中毒性休克類似症狀進行調查,該症狀已經造成70%患者進入ICU治療,插管率為19%,43%仍在住院治療,其中3人死亡。紐約州長庫默表示,這些兒童可能已在數周前就暴露在病毒中。
5月14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4例,均為本土病例(均在吉林);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1例(境外輸入2例);當日無轉為確診病例;當日解除醫學觀察104例(境外輸入3例);尚在醫學觀察無症狀感染者619例(境外輸入35例)。
文:石雲雷、賀白、馬一瑗、王語嫣、張國榮
編輯:石雲雷、吳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