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團隊:解碼人類巨核細胞發育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收錄於話題#CellPress對話科學家9#Cell Stem Cell2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

2020年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Stem Cell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題為"Decoding human megakaryocyte development ",研究團隊國際上首次從單細胞尺度解析了人胚早期巨核細胞的發育異質性及分化規律,發現了巨核細胞在不同胚胎造血位點的特徵差異。這項研究為人類巨核細胞發育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為體外血小板再生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

論文摘要

由於早期胚胎中巨核細胞的稀少及相關研究方法的匱乏,目前對於巨核細胞發育的認知主要局限於形態的描述和在小鼠模型中的解讀,關於人胚胎發育階段巨核細胞的分子特徵完全未知。我們在國際上首次從單細胞尺度解析了人胚早期巨核細胞的發育異質性及分化規律,發現了巨核細胞在不同胚胎造血位點的特徵差異。除了經典產生血小板的群體外,我們鑑定到一群具有免疫特性的CD14陽性的巨核細胞,而這些不同特性的巨核細胞是經由不同的發育路徑產生。此外,我們還發現THBS1基因能夠標記具有更高巨核分化潛能的內皮細胞,並且利用該基因的表達能夠追蹤巨核細胞發生的整個過程。這些發現對於人類巨核細胞發育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為體外血小板再生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

作者專訪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特別邀請該論文作者團隊進行了專訪,為大家進一步詳細解讀。

CellPress:首先請您和團隊介紹一下研究初衷和起源。

周家喜教授團隊:開始這個工作之前,我們的團隊一直利用幹細胞模型從事血小板再生研究。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並不是體外產生的所有巨核細胞均能夠生成血小板,提示巨核細胞可能存在功能異質性。同時,在利用人多能幹細胞—巨核細胞分化模型進行研究中,我們意識到巨核細胞的命運決定似乎比之前認知的造血細胞階段更早,但一直缺乏足夠的證據。基於此,我們與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教授交流後,他基於多年研究造血起源的豐富經驗,覺得這非常有意義。因此我們決定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對人胚巨核細胞異質性進行解析,並結合人多能幹細胞巨核細胞分化模型回答上述問題。

CellPress:人胚胎發育中的巨核細胞呈現什麼特徵?

周家喜教授團隊:本研究中,我們選取了胚胎發育早期最主要的造血發生位點卵黃囊和胎肝的巨核細胞在多個層面進行了對比分析。首先,與卵黃囊相比,胎肝的巨核細胞大小更大、倍體更高;同時二者在代謝和增殖特性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卵黃囊的巨核細胞以糖酵解為主要代謝方式,而胎肝巨核細胞的細胞周期更加活躍。同時,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發現是,卵黃囊巨核細胞的細胞膜呈現兩種形態:鼓泡形(with cytoplasmic blebs)和光滑性(smooth),我們推測人體最早血小板可能來自這種鼓泡形的巨核細胞。

CellPress:巨核細胞異質性的發現對於理解其生物學功能什麼啟示?

周家喜教授團隊:傳統認知巨核細胞的功能是產生血小板,對機體的止血功能極為重要。近年的研究發現除了產生血小板外,巨核細胞還發揮著多種功能,如作為微環境成員調控造血幹細胞的靜息及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等。然而,不同的功能是由相同的還是不同特性的巨核細胞實現的仍然是未知。我們的研究發現巨核細胞是一個具有高度異質性的群體,包括生產血小板、微環境支持及免疫等特性的巨核細胞,提示巨核細胞體內功能的異質性。有意思的是,擬時序分析顯示不同特性的巨核細胞經由不同的發育路徑產生,且受獨特的轉錄網絡調控。而且,我們推測不同的巨核細胞會產生不同的血小板,及巨核的異質性會導致血小板的異質性,血小板異質性在機體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功能將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世界,除了血液系統的疾病之外,可能對很多疾病例如心梗、腦梗以及自身免疫病等具有重要意義。

CellPress:該研究中鑑定到一群具有免疫特性的巨核細胞,它具有什麼意義?

周家喜教授團隊: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分析,我們在人胚早期鑑定一個具有免疫特性的巨核細胞亞群:這個群體高表達系列免疫相關基因及富集免疫調控相關基因集。通過篩選該亞群特異表達的細胞表面標誌分子,我們發現CD14能夠有效標識和富集免疫特性的巨核細胞亞群。同時,利用人多能幹細胞造血分化體系,在體外同樣能夠產生CD41+CD42+ CD14+的免疫特性巨核細胞亞群,我們推測這些巨核細胞對於早期胚胎的免疫體系的建立以及免疫監測可能具有重要功能,但還需要更多的實驗數據來證實。此外,我們推測免疫巨核可能產生特殊的血小板,這也將是一個很激動人心的方向。

CellPress:該研究發現THBS1可以追蹤巨核細胞發生過程,這一發現對於理解巨核細胞發育有什麼啟示?

周家喜教授團隊:通過整合人胚卵黃囊/胎肝和人多能幹細胞造血分化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我們鑑定到THBS1基因可以用於標記最早產生的巨核細胞。我們建立了THBS1-GFP原位敲入的人多能幹細胞株,發現THBS1早在內皮誘導分化階段就開始表達,功能實驗表明THBS1陽性的內皮細胞具有更高的巨核分化潛能。這些發現表明人胚早期發育過程中巨核細胞的命運可能在造血細胞之前的內皮細胞階段就已經決定。事實上,這和我們此前已有的幹細胞分化認知是一致的。我們認為幹細胞分化過程中,很多命運決定的窗口遠比我們通常認知的要早得多。因此,幹細胞分化過程決定命運也要「教育要趁早」。

CellPress:人胚巨核細胞發育的解析對於血小板再生具有怎樣的意義?

周家喜教授團隊:人多能幹細胞由於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為臨床短缺的血小板提供了重要來源。然而,當前該領域面臨的核心問題是血小板產生的效率低下且功能不完善。導致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無法評估體外誘導產生的巨核細胞與體內發育產生的巨核細胞的相似度,而人胚巨核細胞發育的圖譜則為體外誘導產生的巨核細胞提供了重要參考。另外,通過對人胚巨核細胞單細胞轉錄組數據的挖掘,可以更加全面理解巨核細胞發育調控機制,指導體外高效血小板再生體系的建立。同時,研究還發現THBS1陽性表達的內皮細胞具有更高的巨核分化潛能,提示我們可以在分化早期通過誘導產生更多的THBS1陽性的內皮細胞,從而顯著提高巨核細胞分化效率。此外,如前面提到的,我們堅信巨核細胞的異質性,將會導致豐富多彩的血小板世界,血小板異質性的解析及其對生理和病理過程的調控,將會對很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周家喜 研究員

周家喜,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幹細胞分會理事,天津市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研究方向聚焦人多能幹細胞造血分化的機理與應用研究,重點探究巨核細胞分化和血小板發生的策略與機理。同時研究各種血液病狀態下血小板發生和功能變化,為疾病的診療提供思路。在Cell Research、JCB、PNAS、Advanced Science、Cell Reports等高水平雜誌發表高水平文章2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多項。

劉兵 研究員

劉兵,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血液病醫學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6年本科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2002年博士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研究方向長期聚焦「造血、免疫系統的發育與再生」,包括發育規律、調控機制、轉化研究和臨床應用等,以通訊作者在Nature、Cell Stem Cell、Immunity、Cell Research、Blood等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石莉紅 研究員

石莉紅,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生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4年回國並加入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多能幹細胞(hESCs或iPSC)及造血幹/祖細胞向紅系定向分化的調控機制研究和紅細胞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Blood、PNAS、Nucleic Acids Research、Bioinformatics等國際權威雜誌發表SCI文章40餘篇。

相關論文信息

▌論文標題:

Decoding human megakaryocyte development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0)30544-0

▌DOI: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0.11.006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解碼人類巨核細胞發育,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Stem Cell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題為"Decoding human megakaryocyte development ",研究團隊國際上首次從單細胞尺度解析了人胚早期巨核細胞的發育異質性及分化規律,發現了巨核細胞在不同胚胎造血位點的特徵差異
  • 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1 13:39:58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劉兵、石莉紅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 【學術前沿】周家喜/周文組合作揭示R-spondin/LGRs調控人多能幹...
    2020年5月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家喜課題組與中南大學周文課題組聯合在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LGR4, not LGR5, enhances hPSC hematopoiesis by facilitating mesoderm induction via TGF-beta signaling
  •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科研事件·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5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論文。
  • 2020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張志新教授科研團隊招聘公告...
    一、團隊負責人及研究方向介紹張志新教授長期從事B淋巴細胞發育以及抗體基因重組的分子調控以及自身抗體、抗病毒抗體和抗腫瘤抗體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2015年入選中組部國家千特聘專家,2016年入選四川省特聘專家,擔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生物治療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抗體和免疫圖譜專業學組主任委員,以及中國質量管理學會醫學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學術任職。曾擔任美國NIH科研基金、NSF基金會和紅斑狼瘡研究所評審委員。主要科研方向:(1)利用免疫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系統分析新冠病毒感染後人體的免疫反應。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蘭雨研究員聚焦血管與血液系統發育,與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研究員(暨南大學講座講授)建立了長期合作以及研究生共同培養模式。雙方課題組共同致力於造血發育與再生領域,此前已利用這把「金鑰匙」,在人類造血幹細胞和T淋巴細胞發育、小鼠造血幹細胞發育的血管起源、功能異質性及lncRNA調控等方面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Cell Stem Cell 2019;Immunity 2019;Cell Research 2017、2019、2020)。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腫瘤免疫治療後為何會復發?而當前無論是免疫檢查點療法還是CAR-T 細胞療法都是通過增強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殺傷功能實現的。」黃波表示,殺腫瘤的T細胞在對腫瘤細胞殺傷過程中,會逐漸進入一種過渡疲勞的狀態,逐漸喪失與腫瘤細胞「搏鬥」的能力,免疫學上將之稱為T細胞耗竭。 由此可見,阻斷T細胞耗竭或者逆轉耗竭的T細胞,使其恢復先前殺腫瘤細胞的能力,是提升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一個關鍵點。
  • 「靈長類細胞解碼計劃」探尋生命真相
    近日,以「靈長類細胞解碼」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51次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召開,中科院院士季維智表示,通過對包括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細胞解碼計劃,可以使得生命科學離生命真相更近一步。「利用新的單細胞多組學技術、開展靈長類細胞多組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有利於我們深入了解人類本身,為解決相關疾病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和靶點。」中科院院士陳潤生如是說。
  • 中國醫學科學院王偉偉團隊《ACS Nano》:可吸收聚合物抗菌水凝膠研究取得進展
    細菌感染是人類生命健康面臨的重大威脅。濫用抗生素已經導致大量耐藥菌株出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無機抗菌劑,比如季銨鹽、納米金屬氧化物、陽離子多肽等。將抗菌劑負載到水凝膠,能夠改善細菌感染的組織損傷修復。然而,這些抗菌分子的應用受限於低抗菌活性、體內易降解或不降解、需要外界光刺激、以及潛在的體內毒性等科學問題。因此,開發完全可吸收抗菌水凝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作為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第一版《解碼生命》出版至今,已有20年之久。在過去的年歲裡,後續進展令人眼花繚亂,人類正在認識自我的徵程上大步前進,因此又到了對「解碼生命」進行總結和展望的時候。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達到501人。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康藍生物---Corelab Biotech 疾病動物模型研發轉化平臺      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專業研究所之一。研究所是從事實驗動物學和比較醫學科研與教學的專業研究所,是國內唯一的集實驗動物和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創製、保種和生產供應、比較醫學技術研究、及實驗動物技術培訓於一體的研究單位,是國家級的傳染病和新藥創製研究的實驗動物技術平臺的承擔單位,是衛生部人類疾病比較醫學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醫藥局三級實驗室。研究所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及國際AAALAC認證。1.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紮根研究:解碼雜交稻 育...
    多年來,他紮根植物育性發育的分子遺傳基礎和基因工程研究,相當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雜交水稻為何能在生產上成功利用雜種優勢背後的原因。 隨著劉耀光當選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開始流傳。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是盧永根的老師,劉耀光又是盧永根的學生,三人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耀光,植物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 在頂級期刊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於5月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 9位黨派成員入列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式發布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28名傑出專家獲聘。其中不乏抗擊新冠疫情的傑出代表,如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也有不少醫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如首都醫科大學饒毅。
  • 2021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招聘...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以下簡稱為所院)成立於1978年,是一所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所(院)以學科建設為基礎,重視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現承擔著科研和教學兩大任務:科研方面目前承擔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科技支撐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創新研究群體、傑出青年基金、創新引智計劃等百餘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教學方面承擔著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醫學本科生和碩、博士研究生的教學任務,是國家首批批准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 【特稿】解碼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
    整個團隊從概念到實驗室原型裝置,經歷了整整七年!可謂十年磨一劍。美國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教授尹鵬評價這一技術「將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解碼基因組信息,為研究和診斷不同疾病的基因變異帶來全新的認識」【5】。在生物技術創新的角逐中,BIOPIC不斷將不可行變為可行,追求技術的完美,並始終瞄準創建最初所設定的目標——三、服務國計民生、造福人類社會——解決關乎人類生和死的問題2014年MALBAC寶寶誕生,無疑是BIOPIC乃至中國現代醫學技術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 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7日晚23時,《自然—免疫》在線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該文的第一單位,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羅鴻博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的李程研究員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的馬鳳霞副研究員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謝雪梅和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