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2021-01-11 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1 13:39:58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劉兵、石莉紅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18日在線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通過使用來自卵黃囊(YS)和胎兒肝(FL)的人類早期巨核細胞(MK)單細胞RNA測序,研究人員表徵了早期巨核細胞生成的轉錄組、細胞異質性和發育軌跡。在YS和FL中,研究人員發現異質MK亞群具有獨特的發育途徑和基因表達模式,可以反映早期的功能分化。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在體內鑑定了一個CD42b+CD14+MK亞群,該亞群顯示出免疫反應相關基因的高表達,並且也可以在體外從人類胚胎幹細胞(hESC)中產生。此外,研究人員將THBS1鑑定為MK傾向的胚胎內皮細胞早期標記。總體而言,這項研究為解剖早期人類巨核細胞生成的分子和細胞程序提供了重要的見識和寶貴的資源。

據了解,儘管人們對胚胎免疫發育的了解日益加深,但稀有的早期MK仍然研究不足。 

附:英文原文

Title: Decoding Human Megakaryocyte Development

Author: Hongtao Wang, Jian He, Changlu Xu, Xiaoyuan Chen, Hua Yang, Shujuan Shi, Cuicui Liu, Yang Zeng, Dan Wu, Zhijie Bai, Mengge Wang, Yuqi Wen, Pei Su, Meijuan Xia, Baiming Huang, Chunyu Ma, Lihong Bian, Yu Lan, Tao Cheng, Lihong Shi, Bing Liu, Jiaxi Zhou

Issue&Volume: 2020-12-18

Abstract: Despite our growing understanding of embryonic immune development, rare early megakaryocytes(MKs) remain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Here we used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of humanMKs from embryonic yolk sac (YS) and fetal liver (FL) to characterize the transcriptome,cellular heterogeneity,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early megakaryopoiesis.In the YS and FL, we found heterogeneous MK subpopulations with distinct developmentalroutes and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that could reflect early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Intriguingly, we identified a subpopulation of CD42b+CD14+ MKs in vivo that exhibit high express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responses and can alsobe deriv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 in vitro. Furthermore, we identified THBS1 as an early marker for MK-biased embryonic endothelialcells. Overall, we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and invaluable resources for dissectionof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grams underlying early human megakaryopoiesis.

DOI: 10.1016/j.stem.2020.11.006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0)30544-0

相關焦點

  • 解碼人類巨核細胞發育,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Stem Cell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題為"Decoding human megakaryocyte development ",研究團隊國際上首次從單細胞尺度解析了人胚早期巨核細胞的發育異質性及分化規律,發現了巨核細胞在不同胚胎造血位點的特徵差異
  • 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團隊:解碼人類巨核細胞發育
    這項研究為人類巨核細胞發育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為體外血小板再生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論文摘要由於早期胚胎中巨核細胞的稀少及相關研究方法的匱乏,目前對於巨核細胞發育的認知主要局限於形態的描述和在小鼠模型中的解讀,關於人胚胎發育階段巨核細胞的分子特徵完全未知。
  • 中國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發育和進化的奧秘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董瑞豐)如同計算機編程,人類生命從受精卵發育成複雜有機體,也需要基因表達的編程。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劉江團隊與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陳子江團隊、廣州醫科大學劉見橋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讀了這種「程式語言」如何指揮人類胚胎的基因表達,相關研究9日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
  • 中國科學家繪製人類海馬體發育的細胞圖譜和基因調控網絡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人海馬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繪製了高精度發育細胞圖譜,解析了海馬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與調控網絡。海馬體,是由端腦的內側區域發育而來,是大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殊結構。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合影 本文圖均為 中新網 圖中新網北京8月23日電,中國科學院23日發布消息稱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次被解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一枚受精卵長成一個嬰兒,需在發育的第7天左右著床才能存活,這期間的人胚胎細胞無法獲取,難以解析。22日,《自然》雜誌登載了我國北京大學湯富酬與北醫三院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最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展現了「黑盒子」中的乾坤。「臨床上,著床失敗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 北醫三院喬傑團隊在Mol Cell發文報導人類卵泡發育過程基因表達...
    )」的研究論文,系統解析了人類卵泡發育過程中轉錄組動態全景圖及卵母細胞-顆粒細胞相互作用的基因表達調控規律。這是該團隊在人類生殖細胞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生殖細胞是個體發育過程中一類特殊的細胞,是種族繁衍的載體。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圍繞生殖細胞的發生、發育與成熟機制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揭示了人類胎兒生殖細胞發生、育齡男性精子成熟等多個關鍵發育階段的基因組特徵、DNA甲基化重編程及其對基因表達的調控關係(Cell 2013,2015;Cell Stem Cell 2017,2018),此成果主要針對育齡女性卵泡發育和成熟過程開展研究工作。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三院喬傑團隊在Mol Cell發文報導人類卵泡發育過程基因表達調控...
    )」的研究論文,系統解析了人類卵泡發育過程中轉錄組動態全景圖及卵母細胞-顆粒細胞相互作用的基因表達調控規律。這是該團隊在人類生殖細胞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生殖細胞是個體發育過程中一類特殊的細胞,是種族繁衍的載體。
  • 中國科學家對胚胎發育過程的研究,獲得國際學者的肯定
    我們描繪出來了一個人類遺傳,表觀遺傳整個這樣的一個圖譜,那麼就使得我們對人類胚胎發育的過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我們2015年對胚胎發育過程當中的遺傳、表觀遺傳的完整的研究,就發表在CELL雜誌上,特別被選為封面的文章。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它需要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非洲爪蟾的胚胎發育過程(圖片來源:《科學》)
  • 研究解析其起源和發育過程
    最近,一項來自解放軍第五醫學中心劉兵課題組、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課題組等的研究揭示了人胚胎巨噬細胞的多重起源及發育過程,解析了組織駐留巨噬細胞特化過程的關鍵分子特徵。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課題組通過利用這項技術在在造血發育研究領域的不斷積澱,終於掌握了探究巨噬細胞來源的『金鑰匙』,即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
    第三月每個胚胎在子宮中的發育是不完全一樣的,這裡只是給您一個簡單普遍的胎兒發育過程的介紹)   懷孕第2周  醫學上將懷孕9周之前的胎兒稱為胚胎期,9周開始稱為胎兒期。受精一周後,胚胎分泌一種激素,這種激素幫助胚胎埋入子宮內膜,這樣受精卵就正式安頓下來,進行有規律的發育。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有了這項技術之後,科學家終於可以像研究透明的斑馬魚一樣觀察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了。在這裡呢,我們得感謝下模式小鼠,它們為人類的健康付出了太多太多。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然而人類胚胎在植入子宮後的早期發育情況,由於倫理和技術的限制而長期處於「黑匣子」般的狀態。   7天之後的「黑暗地帶」   人類胚胎發育到第7天,需要植入母親的子宮,才能繼續存活和發育。   7天之後,胚胎在子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事件是什麼?出於倫理考慮和技術限制,這些問題很難用實驗手段來解析。
  •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2018-08-11 2018年08月11日 23:49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