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巨噬細胞」:從哪來?到哪去?研究解析其起源和發育過程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邊志磊博士後(左)、蘭雨研究員(中)和劉兵研究員觀察細胞並討論

巨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細胞,它可以吞噬細胞殘片、垃圾,消化病原體,發揮「清道夫」的作用,還能像「哨兵」一樣提醒其它免疫細胞「有敵入侵,準備戰鬥」,在免疫細胞與病原體激戰時,它也常常衝在最前面。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器官發育,維持組織細胞間穩態,影響組織再生,參與神經系統修復等等。

巨噬細胞功能的失調與癌症、糖尿病及阿爾茲海默病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但一直以來,人們並不清楚,這種在「天使與惡魔」角色中切換自如的細胞最初來自哪裡。

最近,一項來自解放軍第五醫學中心劉兵課題組、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課題組等的研究揭示了人胚胎巨噬細胞的多重起源及發育過程,解析了組織駐留巨噬細胞特化過程的關鍵分子特徵。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尋找巨噬細胞來源的「金鑰匙」

除了為人熟知的免疫功能,巨噬細胞也發揮著一些重要的非免疫作用。胚胎早期,巨噬細胞參與卵黃囊脂質代謝、造血微環境形成、骨和神經系統發育等。

對成體來說,新生成的血液和免疫細胞一般認為都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但新近研究發現,小鼠體內有一些巨噬細胞比造血幹細胞出現的還早,它通過自我更新,穩定持續地存在著。也就是說,這類巨噬細胞並不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的。

已有研究發現,巨噬細胞早在小鼠肝臟造血發生前,就在卵黃囊中發育分化了,還在趨化因子的誘導下,隨著血液到達腦部、表皮、肝臟等各個器官組織中「長期駐紮」,形成組織駐留型巨噬細胞。

「小鼠中的發現,讓我們自然想探究人體中的情況,人巨噬細胞是否也存在多種起源?」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邊志磊說。

但是,由於胚胎樣本獲取不易、發育早期的巨噬細胞極其稀少,更無法追蹤標記等客觀原因,該領域研究一直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邊志磊告訴《中國科學報》,「直到最近幾年,單細胞組學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一科學難題提供了契機。課題組通過利用這項技術在在造血發育研究領域的不斷積澱,終於掌握了探究巨噬細胞來源的『金鑰匙』,即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從卵黃囊中來,到全身去

研究人員首先從3-8周共8個人胚的卵黃囊、頭、肝、循環血、皮膚、肺等組織或器官中,按照發育時間進行定期間隔取樣,而後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最終得到1231個細胞的高質量測序數據,據此繪製了人胚造血細胞發育圖譜。

邊志磊介紹,巨噬細胞最早來自於卵黃囊,且分兩波產生,一波在卵黃囊中直接產生,而後分布到胚胎各處;另一波是由卵黃囊中的髓系偏向祖細胞遷移到肝臟後,先分化為單核細胞,再分化成巨噬細胞。

「這兩種發育路徑與此前在小鼠中的發現高度相似,表明巨噬細胞發育具有相當保守性。」他說。

而後,他們分別解析了這兩種起源巨噬細胞的發育過程。

頭部的小膠質細胞屬於第一種起源:在受孕約34天後,部分頭部巨噬細胞開始出現小膠質細胞分子特徵(SALL1基因);在受孕約41天後,伴隨著C3、P2RY12等標誌性基因表達,頭部巨噬細胞逐漸特化為典型的小膠質細胞。

肝臟單核細胞屬於第二種起源:卵黃囊中的髓系偏向祖細胞遷移到肝臟後,分別向單核細胞和粒系特徵兩個方向進行特化,肝臟產生的單核細胞也可進入組織並最終分化為巨噬細胞。

為人體巨噬細胞研究奠基

為了驗證第二種起源的準確性,研究人員們還進行了單細胞體外培養實驗。

邊志磊介紹,利用流式檢測,他們分離出了184個人體最早的、卵黃囊起源的造血祖細胞,並進行培養,最終有約36%的單細胞出現增殖和分化。隨機抽取其中39個細胞進行流式檢測後發現,大部分細胞都能分化成單核細胞、粒細胞、紅細胞等,具有多系分化的潛能。

並且,不管是分子特徵還是分化能力,這些細胞都更傾向單核及粒細胞特徵。

「有些巨噬細胞正是從單核細胞分化而來的,這再次說明卵黃囊產生的造血祖細胞,的確具有在肝臟分化為單核巨噬細胞的能力。」他說。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蘭雨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的研究解答了組織駐留型巨噬細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核心問題,從單細胞層面解析了其逐漸發育及特化的分子過程,這可能對巨噬細胞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啟發。」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教授溫子龍評價說,「該研究跨越人體胚胎的多個發育階段、覆蓋多個組織器官,是目前為止對人體胚胎巨噬細胞發育最系統完整的研究。」

「此外,通過胚胎樣本獲得的在體實驗數據比體外實驗數據更真實可靠,這為將來人體巨噬細胞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溫子龍說。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16-7

本公眾號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承辦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追蹤「巨噬細胞」:從哪來?到哪去?—新聞—科學網
    巨噬細胞功能的失調與癌症、糖尿病及阿爾茲海默病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但一直以來,人們並不清楚,這種在「天使與惡魔」角色中切換自如的細胞最初來自哪裡。   最近,一項來自解放軍第五醫學中心劉兵課題組、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課題組等的研究揭示了人胚胎巨噬細胞的多重起源及發育過程,解析了組織駐留巨噬細胞特化過程的關鍵分子特徵。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對於如此重要的細胞群體,我們不禁要問:「它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但很多時候越簡單越本質的問題反而越難以準確作答。△細胞觀察及討論(左)邊志磊博士後(中)蘭雨研究員(右)劉兵研究員揭開謎團的「金鑰匙」:單細胞組學技術相較於小鼠,人類巨噬細胞的起源和發育的研究一直以來困難重重,因為在發育早期巨噬細胞不但極其稀少
  • 科學家繪製人類巨噬細胞發育圖譜
    科學家繪製人類巨噬細胞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2 13:37:02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新加坡免疫協作組Florent Ginhoux、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人類巨噬細胞的發育圖譜
  • Science & Immunity:巨噬細胞的兩個不同來源
    巨噬細胞是人體包括大腦、肺部和腸道在內主要器官的重要組分,其可以「巡視」機體中的病原體,幫助誘發防禦機制並且吞食掉損傷的細胞;巨噬細胞同樣還可以抵禦多種疾病的發生,並且參與了多種癌症的發生過程,因此根據必要的反應,新型療法就會限制或者增強巨噬細胞的活性。
  • 心臟巨噬細胞的新功能
    後者是存在於胚胎卵黃囊中的原始造血祖細胞的後代,而在胚胎(卵黃囊、胎兒肝臟)和成年人(骨髓和脾臟)中都可以找到確定的造血祖細胞。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產前發育過程中,紅系髓樣祖細胞產生「巨噬細胞」(pMacs),即巨噬細胞前體,它們同時定居在整個小鼠胚胎的不同器官中,然後在本地獲得其組織特異性身份。
  • 巨噬細胞基礎生物學:從起源到功能
    巨噬細胞組織分布多樣性和異質性的特點,使之一直以來都是科研工作者們熱門研究的對象。,它依賴於天然免疫,首先是單細胞真核生物,然後是在組織和發育的真核生物中出現適應性免疫。最近的研究證據表明,大多數成體組織內巨噬細胞是在出生前播種的,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從卵黃囊中提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且獨立於單核細胞維持,此外,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獨特的胚胎和成年來源的巨噬細胞組合
  • 研究揭示調控單核/巨噬細胞發育的新分子機制
    單核/巨噬細胞作為固有免疫細胞,在機體抗感染免疫及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調控單核/巨噬細胞發育成熟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晰。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這些囊胚樣結構擁有和天然胚泡相同的結構,其甚至能植入到子宮中,這或許就有望幫助研究人員研究人類機體發育、懷孕及不孕等健康問題。 研究者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表示,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我們理解生命的起源,一個細胞如何產生數百萬個細胞,以及其如何在空間中組裝形成一個完全發育的有機體的。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記錄、追蹤並繪製細胞發育歷史的過程被稱為譜系追蹤 (lineage tracing)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發展譜系追蹤的方法學,深入理解了幹細胞驅動的器官再生與穩態,推動了體外迷你器官培養的進步。在癌症領域,譜系追蹤揭示了腫瘤細胞的起源和克隆演化,提供了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新型腫瘤治療策略。
  • 根據能量守恆,太陽的熱量都到哪去了?為何太空還是冷冰冰的?
    人類和其他物種能夠有幸生活在地球,離不開太陽對地球的熱量傳遞,而據計算,這個熱量只相當於太陽往外輻射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既然太陽能溫暖地球,為何太空中還是冷冰冰的,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不會無故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那麼太陽產生的往外輻射的能量都到哪去了呢?
  • 特殊巨噬細胞或能在關節中形成保護性細胞屏障 有望幫助開發風溼性...
    為了研究巨噬細胞,研究人員開始重點對名為CX3CR1的蛋白質進行研究,CX3CR1主要在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中表達,研究人員對小鼠機體中表達CX3CR1的細胞進行工程化改造使其能夠製造紅色螢光蛋白,以便他們能夠在體內追蹤這些細胞,此外,研究者還能利用3D薄層螢光顯微鏡技術來監測膝關節中這些細胞的動態變化,並能夠改善對關節組織中結構的可視化觀察。
  •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預後意義:過去、現在和未來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免疫系統組分和基質介質在腫瘤生物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使得研究人員的注意力從傳統的與腫瘤細胞本身的特徵相關的預後因素(腫瘤大小、局部侵襲、淋巴結累及、向遠處器官擴散)轉移到微環境成分以及克隆上的改變。  患者分層對指導癌症患者的臨床管理至關重要,但是同時也是一個需要通過多種臨床變量判斷腫瘤臨床特徵的複雜過程。
  • 從哪來,到哪去 - 中國質量萬裡行
    把蘋果皮展開的過程就是經緯度鋪開的過程,實際上經緯度是在託勒密手上的有了較大發展進步,但是比較不準確,因為當時測繪條件限制,很多坐標都是錯的。☉墨卡託投影法地圖的繪製還是需要走出去看看的,理論要聯繫實際。
  • 人類從哪來?最終要到哪去?
    人從哪裡來?最終要到哪裡去?」這是許多人都曾經想像過的兩個問題,而且也是未解的兩個問題。相對來說,「人從哪裡來?」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斷摸索已經有了雛形,但「要到哪去」屬於未來的話題,而顯然人不具備預知未來的能力。因此,我就個人的見解淺談一下這兩個「世紀難題」吧。
  • 胎兒巨噬細胞調節成年時的鐵代謝和乳腺生長
    2016年10月18日/生物谷BIOON/--屬於白細胞的巨噬細胞是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防禦反應所需要的。此外,它們參與器官和組織的發育和維持,以及破壞腫瘤細胞。人們之前認為組織駐留巨噬細胞起源自骨髓源性的前體細胞,通過血液遷移到不同的器官中。然而,新的研究已揭示相當大比例的巨噬細胞在骨髓功能出現之前就被分配到組織中。
  • 多篇重磅研究揭示巨噬細胞不為人知的新功能!
    科學家們對巨噬細胞如何產生組織特異性功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但是,Ferrante和他的團隊發現AdExo可能在"教育"免疫細胞方面發揮核心作用,誘導骨髓細胞發育成巨噬細胞,所產生的巨噬細胞經指導後消化和循環利用脂質。
  • 巨噬細胞對機體健康到底有多重要?
    免疫系統有兩個分支:一個是先天免疫系統,這是一個進化較早的系統,它不斷地掃描身體,並通過一個稱為吞噬作用的過程"吃掉"外來入侵者,如細菌或病毒:另一個是適應性免疫,它提供了一個更有針對性和更強的反應,基於從以前接觸過的病原體中獲得的記憶。這些分支在一定程度上重疊:例如,先天免疫系統訓練適應性免疫系統,讓它知道如何利用遇到的潛在病原體來集中它的精力以對目標發動攻擊。
  • 從哪來!回哪去!中國不需要!
    電路板本身含有毒有害的金屬,在拆解過程中會對人員以及自然環境產生極大汙染和毒害。目前,這批「洋垃圾」已經找到貨主,大連海關緝私部門已對貨主進行立案處罰,並責令其將貨物退運出境。海關部門將全程跟蹤退運過程,實時監控船舶行駛軌跡,確保「洋垃圾」從哪來,回哪去。大連海關大窯灣海關處置二科科長 孫凱:我們現在是遏制洋垃圾,打擊洋垃圾。在近一個月內,我們還即將退運70噸左右。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這項工作為理解胚層譜系建立及多能幹細胞的命運調控機制,提供了翔實的數據和嶄新的思路,是對經典發育生物學層級譜系理論的重大修正和補充,將極大推動早期胚胎發育和幹細胞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發展。生命作為自然最美的傑作,其誕生過程令人著迷。
  • 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1 13:39:58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劉兵、石莉紅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