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2020-11-28 生物谷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

細胞生物學

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韓敬東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彭廣敦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lineage allocation and tissue organization in early mouse embryo」。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

幹細胞

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這項工作為理解胚層譜系建立及多能

幹細胞

的命運調控機制,提供了翔實的數據和嶄新的思路,是對經典發育生物學層級譜系理論的重大修正和補充,將極大推動早期胚胎發育和

幹細胞再生醫學

相關領域的發展。


生命作為自然最美的傑作,其誕生過程令人著迷。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將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將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而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因此,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對於胚胎發育的正常進行十分重要,並影響胎兒是否能夠順利從母體誕生。正如英國著名發育生物學家Lewis Wolpert所說:「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出生和結婚,甚至不是死亡,而是原腸運動。」原腸運動在進化上非常保守,其機制受到精細而嚴謹的調控,是最為引人入勝的發育生物學過程。


通過經典的細胞標記移植和譜系追蹤等方法,發育生物學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初步建立了小鼠胚胎的細胞命運圖譜。這些研究發現,細胞的空間位置對於細胞命運具有重要的影響。例如,各胚層的前體細胞在原腸胚形成之前的上胚層中具有特定的空間區域,而當原腸運動完成後,前端外胚層細胞將按照頭尾(Cranio-caudal)的次序,發育為大腦及脊髓等具有嚴謹前後次序的中樞神經系統。然而小鼠早期胚胎發育、特別是原腸運動時期的胚層譜系建立及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晰,亟需從時間和空間尺度,在全基因組層面闡釋其調控關係。


隨著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上快速動態變化的胚胎發育過程,獲得了類似於分子顯微鏡一樣的利器。藉助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多篇針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命運決定的工作陸續在Nature雜誌上發表,形成研究熱點。例如John C. Marioni和Berthold Gottgens實驗室合作,構建了小鼠原腸運動(E6.5)到器官發生早期階段(E8.5)的細胞命運變化路徑(Pijuan-Sala et al., 2019);同時發表的另一項工作(Cao et al., 2019)研究了小鼠器官發生階段(E9.5-E13.5)的單細胞轉錄組情況,鑑定出56種胚胎細胞的發育軌跡;隨後Anna-Katerina Hadjantonakis和Dana Pe』er實驗室共同在單細胞轉錄組水平上解析了內胚層細胞的發育路徑(Nowotschin et al., 2019);Chan等結合基因編輯技術進行譜系示蹤,揭示了原腸運動期間的譜系轉換,證實內胚層具有兩重起源,分別來自胚外部分和胚胎部分(Chan et al., 2019)。


雖然單細胞轉錄組分析可以重建胚胎細胞的發育軌跡,但缺乏真實的空間信息,無法將發育調控過程中的時間和空間信息聯合分析,而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對其發育分化命運又是至關重要的。為解決這一難題,景乃禾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多年來在這一領域深耕,建立了一種基於雷射顯微切割的低起始量空間轉錄組分析方法(Geo-seq)(Chen et al., 2017),並首先完成了原腸運動中期外胚層的三維空間分子圖譜(Peng et al., 2016),進一步利用該技術對小鼠早期胚胎發育多個時期(E5.5、E6.0、E6.5、E7.0和E7.5)的外、中、內三個胚層構建空間轉錄組,建立起百科全書式全基因組的時空表達資料庫(http://egastrulation.sibcb.ac.cn/)。此資料庫實現了小鼠早期胚胎所有表達基因高解析度的數位化原位雜交圖譜,可供其他研究者查詢和分析基因的三維表達模式、共表達關係以及根據特徵表達模式檢索基因等。這是目前國際上關於小鼠原腸運動時期最全面、最完整的交互性時空轉錄組資料庫。


Geo-seq收取E5.5-E7.5五個時期的上胚層/外胚層和內胚層,收取E7.0和E7.5時期的中胚層。根據胚胎大小和胚胎結構的複雜程度,分不同區域收取。對三維空間轉錄的基因表達進行平面化展示,構建corn-plot。紅色代表高表達,不同的點代表不同的樣品。


為揭示不同時期、不同空間位置的胚胎細胞在胚層譜系上的聯繫,研究人員借鑑更具生物學意義、更加穩健的SCENIC數據分析方法(Aibar et al., 2017),結合著床前胚胎的轉錄組數據,將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時間和空間信息聯合分析,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的系統發生樹,並從分子層面重構了胚層譜系的發生過程。發育生物學的傳統觀點認為,內胚層主要由原腸運動過程中原條遷移出來的細胞構成。而這一研究的最新發現是,內胚層細胞可能很早就發生細胞命運特化,三胚層譜系建成時的內胚層與原始內胚層之間存在更緊密的聯繫。同時發現,部分外胚層和中胚層具有共同的前體細胞。這將指導發育生物學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譜系追蹤等

遺傳

學方法,研究胚層譜系建立和細胞命運決定,促進幹

細胞生物學

研究人員對神經外胚層多能

幹細胞

的研究,完善體外肝細胞、胰島B細胞和脊髓神經細胞等器官前體細胞的分化體系,推動細胞治療和藥物篩選工作的發展。


不同時期的顏色條代表基因表達結構域,MOR-桑椹胚,ICM-內細胞團,Epi-上胚層,PrE-原始內胚層,En-內胚層,E1-內胚層基因表達結構域1,Ect-外胚層,PS-原條,M-中胚層,MA-前端中胚層,MP-後端中胚層。計算結構域之間的相關性,連接線的粗細表示相對相關性大小。


為了探索胚層譜系建立過程中的關鍵信號分子,研究者進行了信號通路富集分析。結合功能實驗,首次發現Hippo/Yap信號通路在內胚層譜系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找到了許多在胚層譜系發生過程中關鍵的轉錄因子。這項工作系統全面地繪製了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譜系建立的關鍵信號調控網絡,這將大大推動發育生物學和

幹細胞

生物學對細胞命運抉擇的認識,加深對生命運行機制的理解。


繪製了小鼠胚胎E5.5-E7.5時期外、中、內三胚層的關鍵信號通路作用區域;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組的轉錄因子;棕色連接線代表正相關,綠色連接線代表負相關,連接線的粗細代表相關程度;MGI資料庫中敲除小鼠表型與原腸運動異常的標註為三角符號。


本研究主要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韓敬東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彭廣敦課題組共同合作完成,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彭廣敦研究員、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研究所索生寶博士、生物化學與

細胞生物學

研究所的崔桂忠博士和禹方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景乃禾研究員、韓敬東研究員和彭廣敦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雪梨大學Patrick P.L. Tam教授、生化與細胞所化學生物學技術平臺、高性能計算存儲與網絡服務平臺和動物

實驗技術

平臺的大力支持。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基金、廣州

再生醫學

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前沿探索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原腸運動在進化上非常保守,其機制受到精細而嚴謹的調控。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
  • 研究揭示人、牛和小鼠胚胎中保守的滋養外胚層基序
    研究揭示人、牛和小鼠胚胎中保守的滋養外胚層基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4:16:14 英國劍橋大學Kathy K.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解析哺乳動物早期內胚層特化和軸向形成...
    了解內胚層的時空發育路徑,不僅對於揭示內胚層來源器官的譜系發生和分子調控機制至關重要,也對利用人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構建各類內胚層來源的器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於內胚層各個細胞類群的空間分布和發育路徑,該研究提出了「中線特化」的假說:在內胚層發育的過程中,背側和腹側的中線受到了多種信號的誘導,特化成沿著內胚層前後分布的中線區域,這些中線區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內胚層發育成背腹側胰腺、肝臟、甲狀腺、氣管/肺等消化道附屬器官的基礎。
  • 基於單細胞測序,張鵾團隊揭示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受精卵,經過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後,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目前,科學家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主要使用各種動物模型。但這些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且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為早期胚胎發育研究帶來了限制。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由於研究材料及科學倫理的限制,目前的發育生物學研究主要局限於各種模式動物。總體上,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物種特異性,比如人的神經組織的發育與小鼠有很大的差別。人體多能幹細胞,包括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出現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在體外研究細胞的分化過程,甚至通過CRISPR技術篩選各譜系發育關鍵的調控因子。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這項研究證實當胚胎發育到原腸胚形成時,細胞暫時地獲得形成原始生殖細胞的潛力,但是在此後不久就喪失了這種潛力,相反獲得形成血細胞和肌肉細胞前體細胞(中胚層細胞)或腸道細胞、肺細胞和胰腺細胞前體細胞(內胚層細胞)的潛力。這種模型也揭示出儘管基因SOX17和BLIMP1對生殖細胞命運是至關重要的,但是SOX17隨後在內胚層組織產生中發揮著另一種作用。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
    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
  • 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之路」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與多位科學家合作,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8月8日凌晨,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生命個體由受精卵經胚胎發育而來,胚胎中的細胞「世代繁衍」,最終「生成」完整的個體。探尋細胞「家族」的「族譜」,追溯它們在胚胎發育早期的「祖先」,解析他們的「血統」,對於人們了解生命起源,「追蹤」疾病至關重要。生命作為自然最美的傑作,其誕生過程令人著迷。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卵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itChIP(simultaneous indexing and tagmentation-based ChIP-seq)。該工作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幹細胞退出全能性,向三個胚層分化過程中的表觀調控時空規律。同時,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ChIP-seq數據,研究者揭示了心臟幹細胞向心肌和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增強子對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多細胞生物體由具有相同基因組的不同細胞類型組成,在器官組織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一直是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科技前沿】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模式及分子機制​ 2020-04-15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H3K27me3修飾和DNA甲基化對胚胎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
    該研究揭示了原腸運動時期胚胎不同部位細胞的DNA甲基化和H3K27me3修飾模式的變化規律,並發現了發育相關基因在胚外區域富集DNA甲基化修飾、在胚胎區域富集H3K27me3修飾的現象,闡明了兩種表觀調控機制對於介導胚外和胚胎部分細胞發育潛能的差異具有重要作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的調控機制是發育生物學及幹細胞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之一。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研究》最新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