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建立三維培養系統、繪製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胎兒形成即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沒有圖跡可循?科學家們一直在為這些生命難題找尋答案。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從受精卵著床到第14天原腸胚形成前 人類胚胎發育仍是神秘「黑匣子」

人類受精卵的發育,始於一系列卵裂和形態發生重排,形成囊胚。晚期囊胚包含三個不同的細胞譜系,即上胚層細胞及內胚層細胞和滋養外胚層兩個胚外組織。在進入子宮後,上胚層細胞產生三胚層細胞以及整個胎兒,而後兩者分別產生卵黃囊和胎盤。對囊胚前胚胎的發育,科學家們已經開展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

然而,在發育的第7天,人胚胎需植入母親的子宮中才能繼續存活和發育。這個階段胚胎在宮體發育時三維時空上受到複雜而精細的調控,受限於倫理和研究技術的限制,研究材料無法獲得,同時又缺乏相應的體外研究體系,從受精卵著床到第14天的原腸胚形成前,胚胎的發育長期以來是一個神秘的「黑匣子」。

「原腸開始形成以後,神經系統開始形成,逐漸形成胎兒,就不是胚胎了。早期胚胎在子宮內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什麼樣的分子機制可以調控和維持它的正常發育?哪些因素又可以影響它的正常發育?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李天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其實人懷孕的前2至3周,是保證胎兒發育的核心關鍵期。

其中囊胚的產生,約在第5至6天時間內,形成了生命的第一次譜系分化;第二個階段實際上就是開始著床的階段,這是決定胚胎能不能往下發育的核心關鍵過程,如果著床後胚胎發育營養跟上、發育正常,就可以順利長成一個胎兒;第三個階段就是原腸的形成,如果三胚層出現問題了,那麼胎兒發育肯定會出現先天性發育缺陷,很多情況下會形成神經管發育不全、腦癱、脊柱發育不全等疾病。第一個階段當前研究比較多,對第三個階段,由於存在較大的倫理問題,目前還無法開展相關研究。

因此,原腸前著床階段的研究,對人胚胎發育關鍵事件的理解,以及對人類幹細胞、組織器官再生研究和應用,同時對不孕症、早期發育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極為關鍵。

繪製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 對早期胚胎發育的認知有望突破

「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就是把人原腸前胚胎關鍵發育的分子機制,以及它的形態學發育過程畫出一個完整的圖,反映這個過程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也就是說,我們的研究有望打開人類胚胎最初階段的『黑匣子』,有望對生命的認知獲得突破。」李天晴說。

研究組首次將人囊胚在三維(3D)條件下培養到第14天的原條階段,但未出現早期神經系統的發育,符合胚胎研究的國際倫理準則。研究取得的突破,主要是揭示了上胚層細胞、下胚層細胞和滋養層細胞譜系分化和發育的動態及分子調控網絡;其次,研究發現羊膜上皮細胞是上胚層細胞分離出來的第一類細胞系,不同於嚙齒類動物,人羊膜上皮細胞發生於原條形成之前,但其特性和分子機制還不清楚。研究組發現,與上胚層細胞相比,羊膜上皮細胞顯著地下調多能性基因,其形成與基底膜的缺失顯著相關,並有獨特的分子表達譜。他們還首次闡明細胞滋養層、絨毛外細胞滋養層和合胞體滋養細胞在胚胎著床後的分化以及引起分化的信號和轉錄因子,揭示了絨毛外細胞滋養層在早期胚胎中不同於中、後期胎盤的功能。

此外,他們還揭示了上胚層細胞即多能幹細胞著床後,就很快從「原始態」向「始發態」的轉變。其多能幹細胞表達譜的變化,主要發生在內細胞團到著床前上胚層細胞以及原條產生的兩個階段。多能幹細胞在著床到第14天期間,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其發育和轉化是由不同的多能因子協調作用所決定的。通過人和猴子胚胎的轉錄組分析,研究組發現猴子和人上胚層細胞在代謝上具有明顯差異,而在維持幹細胞多能性以及發育的關鍵分子和信號通路上具有保守性。

李天晴表示,通過此項研究,我們對人生命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未來,人們可以由此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解決人類生殖發育的一系列問題;其次,可能找到一些早期的標誌物,比如如何篩選優質的胚胎實現優生優育;再次,這一研究還初步搞清了幹細胞發育這一再生醫學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題。

三維人囊胚培養體系 為破解生命發育相關謎題提供全新平臺

正如前文所述,此前學界無法獲得自然受孕後早期著床後階段的人類胚胎,因此多用嚙齒類胚胎或非人靈長類胚胎等模式生物替代研究,但這樣就無法準確反映人類分子調控等規律的真實情況。同時,新近人類妊娠前胚胎發育的成果,包括《科學》雜誌不久前發表的論文,仍然受到二維技術平臺的限制,無法模擬體內條件。

李天晴介紹說,在獲得嚴格的倫理允許和病人知情同意的條件下,研究組利用臨床捐獻的胚胎,首先通過改善培養基和培養方法,開發了一個三維(3D)人囊胚培養體系,克服二維(2D)無法模擬胚胎發育的缺陷,首次將人囊胚在3D條件下培養到第14天的原條階段,以更接近體內的真實條件。

「建立3D胚胎的核心,在於細胞的生長需要有最接近人體生理環境的培養體系,這個體系可理解為供給細胞和胚胎的食物與胚胎生長的空間環境。此前,國內外在培養體系的研究還有諸多缺陷,導致所培育的胚胎細胞無法保持空間的立體結構,如一灘水一樣,表面塌陷,因此細胞只能和培養皿進行表面接觸,成為2D環境,這樣細胞之間也只能一對一或僅發生少量的連接,這對進一步研究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大缺陷。」李天晴表示,實際上,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接觸,原本是三維的環境,如同我們把一顆水珠懸起來,不讓它塌下去。由於2D條件缺乏空間支撐的結構,胚胎到了一定時間就無法進一步發育,因此通常2D胚胎只能到第12天左右。

目前,他們自主研發的培養體系可實現3D胚胎的培育,並能高度地模擬體內胚胎的環境,胚胎經歷不同形態的發育並自發組裝成2D條件下無法產生的3D結構,包括胚胎雙層杯盤、羊膜、基底膜、初級和靈長類獨特的次級卵黃囊、前後軸和原條。李天晴深信,他們自主研發的培養體系,將給學界提供一個新平臺,用以研究生命前沿的相關課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建立三維培養系統、繪製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胎兒形成即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沒有圖跡可循?科學家們一直在為這些生命難題找尋答案。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然而人類胚胎在植入子宮後的早期發育情況,由於倫理和技術的限制而長期處於「黑匣子」般的狀態。   如果能在體外環境下讓人類胚胎繼續發育,並且仍能呈現胚胎在體內發育的結構和進程,將為深入認識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打開更廣闊的局面。   早在2016年,劍橋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的兩個科研團隊在二維(2D)培養皿中成功將人囊胚延遲培養到12~13天,這些2D培養的胚胎初步顯示出體內胚胎發育的一些簡單結構。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人體多能幹細胞又有新用途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關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對於輔助生殖等臨床應用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過,人類的早期胚胎非常珍貴且稀少,想要回答這一科學問題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陳雪鵬說。該研究中,科研人員首先解決了一項技術難題,即在超微量細胞的情況下捕捉染色體三維構象。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鄭萍團隊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韓敬東團隊合作,研究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這一次,劉江團隊轉向了人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探究其染色體三維構象的獨特性。  「關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對於輔助生殖等臨床應用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過,人類的早期胚胎非常珍貴且稀少,想要回答這一科學問題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陳雪鵬說。
  • 當人體胚胎遭遇「14天規則」—新聞—科學網
    之前的研究都在持續1周後中止了,但Zernicka-Goetz深知,1周後的人體發育還有很多值得深究之處。 研究人員最初使用的胚胎由那些不再需要接受體外受精的女性捐贈。研究團隊將之前小鼠胚胎的培養方式稍加調整,先把細胞浸泡在特殊的培養基裡,再放入培養箱中。由於胚胎樣本必須處於嚴格受控的環境中,研究人員每天只能移動一到兩次樣本,在顯微鏡下跟蹤它們的發育情況。
  • 《自然生物技術》解密: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大約7周的人胚胎被胎盤包圍的圖像。圖片來源:UNSW對人類大腦早期發育的研究一直存在諸多障礙,因為研究人員還無法在妊娠最早期階段接觸到人胚胎腦組織。因此,目前幾乎所有關於大腦最早期發育的知識都是基於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然而,人腦的組成與動物的存在很大差異。
  • 中國科學家揭開人類胚胎發育激活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陳子江團隊、廣州醫科大學劉見橋團隊協同攻關,克服了研究材料缺乏的難題,建立了微量細胞的研究方法,在國際上首次研究了人類胚胎基因組的激活機制。 「人受精之後大約有兩天的時間非常特殊,這段時期的細胞和人類其他時期所有細胞都有巨大差異,這段時間的胚胎幾乎沒有基因表達。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本、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在沒有原位方法之前,催化過程如同一個「黑匣子」,研究人員只能監測投入了多少原料,得到了多少產物;只能觀察催化劑反應前是什麼狀態,反應後又是什麼狀態。催化劑在反應中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方式催化了反應從原料變成產物,只能依靠邏輯推理和想像。 多相催化過程中,催化劑表面原子可能會發生遷移重構,不能保持其反應前的狀態。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我科學家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
    《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河南省科學家研究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規律獲重大突破
    2018年5月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孫瑩璞研究團隊、清華大學頡偉團隊和那潔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各階段染色質重編程變化規律。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9-12 07:50
  • Cell:轉座子LINE1對早期胚胎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中國清華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人們長期認為是垃圾或有害寄生物的「跳躍基因」實際上是胚胎發育初始階段的一種關鍵的調節因子。
  • 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有助解開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謎團
    新華社倫敦6月1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雜誌11日在線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國際團隊藉助人類胚胎幹細胞生成了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這有助增進學界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理解。人類發育早期,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即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此前學界大多利用小鼠細胞製作三維模型,但這對深入研究人類的原腸胚形成還不足夠。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