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2020-12-05 和訊科技

前沿探索

  科普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孫瑩璞教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員和醫學院那潔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合作實驗室還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偉研究員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遺傳專科醫院徐家偉、姚桂東博士,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吳婧怡、博士生劉伯峰、博士後林自立和醫學院博士生王培哲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等項目的支持。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本、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這些改變能夠幫助介導胚胎基因組轉錄的啟動,重塑嶄新的全能性胚胎,並為後期胚胎發育和細胞分化奠定基礎。之前的研究發現,基因轉錄的關鍵調控元件通常坐落在染色質開放區域。這些調控元件與細胞特異的轉錄因子共同調控了細胞命運決定和個體的發育。

  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定位染色質的開放區域能夠鑑定發育過程中的調控元件和重要轉錄因子,並探究染色質開放狀態改變與基因轉錄的關係。但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由於早期胚胎材料的稀缺以及相關技術的限制,染色體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的重編程以及其與胚胎基因組轉錄激活的關係還鮮有研究。研究團隊建立了改進的少量細胞ATAC-seq技術,可以實現20個細胞的染色質開放狀態識別。十分有意思的是,研究團隊發現了在人類胚胎合子基因組激活(ZGA)前的合子、2Cell、4Cell均發現有大量的染色質開放區域。研究人員首先鑑定出了胚胎發育過程中可能的重要轉錄因子。通過和小鼠的對比分析找到了兩個物種保守和特異的轉錄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胚胎基因普遍是在受精後發育至8細胞時期才大規模激活,而研究人員發現在基因組激活前的1到4細胞時期染色體上就存在大量的開放區域。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開放區域很多集中在CpG含量較高的啟動子區。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啟動子區的提前開放與未來的基因激活相關。然而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很多遠端非啟動子區也存在大量開放區域,並且這些區域富集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然而這些開放染色質區域隨著全基因組轉錄的激活反而大量消失。隨後胚胎在很多新的調控元件位置建立起開放染色質區域,但是這些開放染色質區域隨著胚胎基因組轉錄的激活而大量消失,並重新在新的調控元件位置建立起新的開放染色質區域,證明了胚胎基因組轉錄激活對於開放染色質區域重編程的必要性。通過進一步抑制胚胎基因組激活研究發現:早期染色質開放區域用依賴ZGA發生。

  對比小鼠胚胎中類似的開放染色質區域,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區域同時存在調控轉錄沉默的非經典H3K4me3修飾,並且這種H3K4me3的消失也依賴於轉錄激活。在小鼠基因組激活後,這種非經典修飾H3K4me3被擦除,同時伴隨著這些區域染色質的關閉。這種存在於人類和小鼠胚胎發育中保守的染色質開放變化規律,可能對於胚胎發育具有重要作用,並有待進一步的實驗探究。

  該研究揭示了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染色質狀態和基因表達調控模式,首次揭示人類胚胎ZGA前存在廣泛的染色質開放區域,並闡明其在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闡述了胚胎基因組轉錄激活對於開放染色質區域重編程的必要性。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人類胚胎早期發育表觀遺傳調控提供了理論基礎,將對輔助生殖技術臨床產生深遠影響,對提高輔助生殖成功率,以及發育相關出生缺陷防控具有重大意義。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河南省科學家研究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規律獲重大突破
    2018年5月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孫瑩璞研究團隊、清華大學頡偉團隊和那潔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各階段染色質重編程變化規律。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精卵結合所形成的受精卵,而後會經歷一段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即從一個細胞逐漸分裂分化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同時,胚胎也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這期間,個體的表觀遺傳信息會發生多層次的重編程。」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解鎖表觀遺傳之關鍵要素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精卵結合所形成的受精卵,而後會經歷一段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即從一個細胞逐漸分裂分化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同時,胚胎也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  「這期間,個體的表觀遺傳信息會發生多層次的重編程。」
  • 綜述|全面總結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經歷了細胞命運的多次轉變,表觀遺傳信息在維持細胞命運和控制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表觀遺傳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塑與調控機制,對促進再生醫學以及生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比較了這些重編程事件在小鼠和人類之間的異同,並探討了表觀修飾如何調控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細胞命運的轉變。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問題是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進行遺傳和重編程以完成親本到合子的發育轉變。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學術前沿】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問題是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進行遺傳和重編程以完成親本到合子的發育轉變。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
  • Cell發表關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中基因表達網絡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因此,對人類早期胚胎以及原始生殖細胞的發育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理解人類胚胎發育特徵以及對於反覆流產、胚胎停育、不孕不育等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並不改變基因序列,但是可以遺傳給後代,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癌症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珍藏版」綜述|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責編 | 迦漵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經歷了細胞命運的多次轉變,表觀遺傳信息在維持細胞命運和控制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表觀遺傳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塑與調控機制,對促進再生醫學以及生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 ...與鄭州大學在《自然》合作發表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調控研究的論文
    清華生命學院、醫學院與鄭州大學在《自然》合作發表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調控研究的論文清華新聞網5月11日電 5月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醫學院那潔研究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孫瑩璞研究組緊密合作,在《自然》期刊發表題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研究揭示基因組激活前後表觀遺傳轉換規律》(Chromatin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但與體外受精胚胎相比,孤雌和孤雄胚胎的存活率級低。這一存活率差異產生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深入理解這一機制不僅有助於增加商業化豬育種的產仔數,也將有利於生物醫學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的建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經歷複雜的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其與胚胎的存活緊密關聯。染色質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表達調控、發育及疾病等密切相關。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基因和環境因素在胚胎發育和代謝病的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宮內高糖對胚胎發育的影響涉及氧化應激、缺氧、凋亡以及表觀遺傳學改變(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後代不一定都發病,即使發病其發病的嚴重程度不一,母代飲食控制可以影響妊娠結局,飲食影響基因調控幹預轉錄模式)。傳統遺傳學認為基因的遺傳性決定基因表達及最終表型。
  • Science: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長時間以來在科學界一直存在著的爭論是在生物體一生中積累的表觀遺傳性狀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日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不僅DNA遺傳信息可以傳給後代,用於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後代。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新的重要成果——北大團隊繪就世界首個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DNA甲基化調控機理的系統研究。DNA甲基化在基因表達調控、基因印記的維持、X染色體失活狀態的維持、以及抑制轉座子重複序列的轉座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起始於單個受精卵細胞,父母的表觀遺傳記憶信息(主要是DNA甲基化)需要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後被擦除,只保留特定的部分傳遞給下一代的個體。此前還沒有關於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組的研究報導。
  • 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表觀遺傳特性和細胞多樣性!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特殊的調節性機制如何促進早期小鼠胚胎中不同組織和器官的形成。儘管每個細胞中都含有相同的遺傳信息,但受精卵往往會發育成包含多種不同組織和器官的完整有機體,而一個複雜的分子發條能夠調節機體中細胞如何完成每項任務,並能確定激活每個基因的適當時間和地點;而表觀遺傳調節因子就是這種分子機制中的一部分,其作用是能修飾DNA分子的包裝,而並不會改變背後的遺傳信息,具體而言,其作用就是在DNA分子上貼標籤,並且控制每個細胞中哪些部位能表達。
  •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
    該研究組於2016年12月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幼苗期,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 這一機理使植物能夠在隨後的春季開花(春化作用)。在本研究中,該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