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鄭州大學在《自然》合作發表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調控研究的論文

2020-12-05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生命學院、醫學院與鄭州大學在《自然》合作發表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調控研究的論文


清華新聞網5月11日電 5月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醫學院那潔研究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孫瑩璞研究組緊密合作,在《自然》期刊發表題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研究揭示基因組激活前後表觀遺傳轉換規律》(Chromatin analysis in human early development reveals epigenetic transition during ZGA)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變化與基因轉錄的密切關係。這一重要發現不僅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部分研究人員合影,從左至右分別為: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員、醫學院那潔研究員、生命學院博士生劉伯峰、醫學院博士生王培哲、醫學院博士生段福宇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需要經歷一系列劇烈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年來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改變能夠幫助介導受精卵基因組轉錄的重新啟動,塑造嶄新的全能性胚胎,並為之後的胚胎發育和組織分化奠定基礎。

此前有報導發現,基因轉錄的關鍵調控元件通常坐落在染色質開放區域。這些調控元件與細胞類型特異的轉錄因子共同指導了細胞的命運決定和個體的發育。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定位染色質的開放區域能夠幫助我們鑑定這一過程的調控元件和重要的轉錄因子,並探究染色質的開放狀態改變與基因轉錄的關係。但是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由於實驗材料的稀缺,染色體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的動態變化過程,以及其對胚胎基因轉錄的影響還鮮有研究。

為了探索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調控,清華大學頡偉組優化了現有的細胞染色質開放區域定位技術(ATAC-seq),實現了在極少量細胞(20)水平上進行開放染色質區域的檢測。進而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研究組緊密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開放染色質的調控規律。最後通過與清華大學醫學院那潔實驗室合作進行小鼠胚胎相關實驗,發現染色質調控規律在人和小鼠胚胎發育過程中同時存在保守性和物種特異性。 

人類和小鼠早期胚胎基因組激活前後染色質開放性的調控模式

通過對人類胚胎發育中的開放染色質區域的研究,研究人員首先鑑定出了人體早期胚胎發育過中可能的重要轉錄因子,通過和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調控的對比分析找到了物種保守和特異的轉錄因子。有趣的是,人體基因普遍是在受精後發育至8細胞時期才激活,而研究人員發現在基因組激活前的1到4細胞時期染色體上就存在大量的開放區域。這些開放區域很多集中在CpG(胞嘧啶(C)—磷酸(p)—鳥嘌呤(G))含量較高的啟動子區。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啟動子區的提前開放與未來的基因激活相關。然而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很多遠端非啟動子區也有很強的開放性,並且這些區域富集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然而這些開放染色質區域隨著全基因組轉錄的激活反而大量消失。隨後細胞在很多新的調控元件位置建立起開放染色質區域。進一步研究發現,在1到4細胞時期遠端開放染色質區域傾向於出現在母本染色體特異的DNA低甲基化區域。在小鼠胚胎中,這些DNA低甲基化區域也通常出現開放染色質,並且擁有一種參與轉錄沉默的特殊非經典組蛋白修飾H3K4me3。在小鼠基因組激活後,這種非經典修飾H3K4me3被擦除,同時伴隨著這些區域染色質的關閉。

研究人員提出,這種早期胚胎基因組激活前特有的開放染色質區域可能作為一種特殊的染色質海灣 (「chromatin harbor」)可以暫時儲存轉錄因子。合子基因組激活時,這些位點很快被關閉,轉錄因子可以釋放至啟動子區和其他調控區域來協助基因表達。這種在人類和小鼠胚胎發育中保守的染色質變化規律可能對於早期胚胎的基因組沉默以及隨後的合子基因組激活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研究人員還對比了原始態和始發態人體胚胎幹細胞(na?ve hESC和primed hESC)的染色質開放性,並發現原始態人體胚胎幹細胞更接近於人體早期胚胎的內細胞團(Inner Cell Mass)。因此,這項工作對於研究人類體內和體外多能性細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員、醫學院那潔研究員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孫瑩璞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聯合博士生培養項目博士生吳婧怡、博士生劉伯峰、博士後林自立,醫學院博士生王培哲,以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中心副主任徐家偉和姚桂東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李偉研究組為合作實驗室。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博士生黃波和李偉組博士生王雪鵬在該課題中做出重要貢獻。

該課題得到了清華大學實驗動物中心,生物醫學測試中心基因測序平臺以及計算平臺的大力協助和支持。該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以及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HHM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cholar)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080-8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華山 審核:襄楠

相關焦點

  • 河南省科學家研究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規律獲重大突破
    2018年5月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孫瑩璞研究團隊、清華大學頡偉團隊和那潔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各階段染色質重編程變化規律。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前沿探索  科普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孫瑩璞教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員和醫學院那潔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合作實驗室還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偉研究員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遺傳專科醫院徐家偉、姚桂東博士,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吳婧怡、博士生劉伯峰、博士後林自立和醫學院博士生王培哲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等項目的支持。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 中國科學家「看見」 人類胚胎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
    我科學家「看見」 人類胚胎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延斌)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首次解析人類精子和早期胚胎的高級結構,首次繪製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三維構象圖譜……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教授陳子江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教授劉江領銜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上述新突破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新華社濟南12月5日電(記者蕭海川)探求人類基因奧秘,始終是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清華新聞網7月8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優化了可識別低至50個細胞的組蛋白修飾染色質定向捕獲分割技術(CUT&RUN),進一步在人類卵母細胞、合子基因組激活(ZGA)前後胚胎和內細胞團等時期檢測了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劉江團隊合作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圖景——附哈佛大學張毅教授課題組陸發隆博士特別評論文:賈小方、BioArt   點評:陸發隆(哈佛大學)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生化方面的機制研究得日益透徹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147bp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後形成核小體念珠結構是染色質的一級結構,之後經過不斷地摺疊堆積,最終形成了複雜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
  • 中國科大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單細胞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帶你認識器官發生的分子調控機制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劉峰課題組與劍橋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合作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maps reveal regulatory programs driving early mouse organogenesis」的文章,利用單細胞染色質圖譜分析技術,對哺乳動物器官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有了新的認識
  • 研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單細胞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帶你認識器官發生的分子調控機制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劉峰課題組與劍橋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合作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maps reveal regulatory programs driving early mouse organogenesis」的文章,利用單細胞染色質圖譜分析技術,對哺乳動物器官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有了新的認識
  •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胚胎發育的動態染色質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胚胎發育的動態染色質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23:52:5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兵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小鼠胚胎發育的動態染色質圖譜。
  • 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新聞...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