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2020-12-05 澎湃新聞

【科技前沿】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模式及分子機制​

2020-04-15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真核生物的DNA是通過染色質的形式儲存在細胞核中。147bp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後形成核小體念珠結構是染色質的一級結構,之後經過不斷地摺疊堆積,最終形成了複雜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最近,劉江和陳子江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中,CTCF蛋白對拓撲相關結構域(TAD)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詳見BioArt報導:)【3】。

和正常的胚胎發育模式不同的是,體細胞核移植(SCNT)技術是將已經分化的體細胞移入去核卵母細胞內,使體細胞的染色質發生重編程,繼而重啟胚胎發育過程並獲得完整個體的技術。雖然SCNT是目前為止唯一一種可以使體細胞獲得完整全能性的手段,但是由於在重編程過程中出現了各種表觀遺傳水平修飾的異常,使得SCNT胚胎的發育能力處於較低水平,也極大程度地限制了該項技術的應用前景。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團隊長期致力於小鼠SCNT胚胎發育異常原因的探索。2016年通過對早期克隆胚胎進行卵裂球活檢,並結合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首次建立了植入前核移植胚胎發育命運追蹤系統,發現了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和Kdm5b分別對克隆胚胎2-細胞和4-細胞時期的發育阻滯起到關鍵作用【4】。兩年後,又通過對不同發育命運體細胞克隆胚胎進行全基因組DNA甲基化高通量測序分析,詳細地研究了小鼠克隆胚胎著床前發育過程中DNA甲基化修飾的重編程過程,並揭示了異常的DNA再甲基化(DNA re-methylation)是導致克隆胚胎著床後發育異常的關鍵因素【5】()。染色質三維構象的改變被認為在重編程和細胞命運決定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受制於小鼠SCNT胚胎樣本取材困難和Hi-C技術對細胞樣本起始量高的限制,小鼠SCNT植入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尚未被全面研究過。

2020年4月14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團隊與江賜忠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Chromatin architecture reorganization in murine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 的研究成果。他們採用了經過優化的少量細胞全基因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sisHi-C),對小鼠SCNT胚胎發育過程進行連續採樣,並詳細描繪了SCNT植入前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體細胞核被注射到去核的卵細胞後,隨著典型三維染色質結構的消解,供核體細胞染色質的近距離相互作用優先解開,並迅速由間期轉化為類中期狀態。在這期間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當供體細胞在去核卵母細胞中被人工激活1個小時後,基因組經歷了從類有絲分裂中期向類第二次減數分裂中期的轉變(圖1)。

圖1. SCNT胚胎基因組在短時間內由有絲分裂類中期轉變為減數分裂類中期

在SCNT胚胎發育6小時進入擬原核期(對應正常受精胚胎PN3時期)後,重新出現了較弱的區室結構和拓撲相關結構域(TADs)信號,這很可能是再次退出中期的結果。隨後,TADs信號在一細胞晚期逐漸減弱,直到2細胞早期降到最低值,在2細胞晚期到8細胞卵裂期逐步重新建立,直到囊胚期成熟(圖2)。

圖2. SCNT胚胎發育各個階段的TAD強弱變化

隨後研究人員將小鼠SCNT與正常受精胚胎發育sisHi-C公共數據集進行比較分析後發現,SCNT胚胎在二細胞期的遠距離(>2 Mb)相互作用較正常受精胚胎明顯降低。同時,早期(2到8細胞期)受精胚胎與SCNT胚胎的區室結構及TADs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前期的很多研究表明小鼠SCNT胚胎在合子基因組激活(ZGA)時期有大量的基因未能被正常激活。於是,研究人員想到染色質空間結構的異常是否會導致增強子與啟動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無法成功建立?結果表明,在小鼠正常受精卵的ZGA時期的關鍵基因Zscan4d的啟動子與上遊的超級增強子有著強烈的相互作用,而這種互作卻無法在SCNT胚胎中被觀察到(圖3)。這類基因的激活異常很可能就是SCNT胚胎發育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那麼,造成染色質高級結構的異常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研究人員證實這是由於供體細胞基因組中持續存在的組蛋白H3K9me3修飾無法被正常擦除造成的,通過在SCNT胚胎中過量表達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d來降低H3K9me3修飾水平, SCNT胚胎的染色質空間構象會趨向正常受精胚胎,且Zscan4d的啟動子與超級增強子的互作也得到了部分的修復(圖3)。這說明H3K9me3修飾是核移植胚胎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的重要障礙,也證實了在胚胎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組蛋白修飾和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協同作用。

圖3. SE-P互作異常影響ZGA相關基因表達,並能被過量表達Kdm4d部分糾正

綜上,這項研究對小鼠SCNT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重塑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這也為今後進一步糾正SCNT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表觀遺傳屏障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4 本研究的模式圖

據悉,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陳墨、朱乾書和李翀副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高紹榮教授、江賜忠教授和劉曉雨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607-z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ioArt」(BioGossip)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模式及分子機制​》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體細胞核移植中染色質三維結構的重編程以及黏連蛋白的新功能
    during SCNT reveals a role of cohesin in impeding minor ZGA)的研究論文,報導了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高級結構經歷多步重編程過程,並且首次發現黏連蛋白(cohesin)可以抑制初級合子基因激活(minor ZGA)相關基因的表達。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染色質三維結構的重編程以及黏連蛋白在抑制基因組激活中的新功能
    during SCNT reveals a role of cohesin in impeding minor ZGA)的研究論文,報導了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高級結構經歷多步重編程過程,並且首次發現黏連蛋白(cohesin)可以抑制初級合子基因激活(minor ZGA)相關基因的表達。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染色質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表達調控、發育及疾病等密切相關。然而豬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及其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目前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近期,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張治華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王彥芳團隊及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趙建國團隊合作在Genome Biology期刊發表論文,構建了豬體細胞染色質三維結構圖譜,追蹤了豬早期胚胎發育過程染色質空間構象重編程過程,並比較了孤雌、孤雄胚胎與體外受精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結構的異同,揭示了在豬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要染色質結構重編程特點。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清華新聞網7月8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這兩支科研團隊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生殖醫學陳子江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劉江教授領銜。
  • ...與鄭州大學在《自然》合作發表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調控研究的論文
    這一重要發現不僅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近年來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改變能夠幫助介導受精卵基因組轉錄的重新啟動,塑造嶄新的全能性胚胎,並為之後的胚胎發育和組織分化奠定基礎。此前有報導發現,基因轉錄的關鍵調控元件通常坐落在染色質開放區域。這些調控元件與細胞類型特異的轉錄因子共同指導了細胞的命運決定和個體的發育。
  • 江賜忠​/高紹榮/陳嘉瑜發現體細胞核移植...
    總之,該研究表明H3K9ac的重編程對於最佳SCNT效率很重要,並確定Dux是此過程中的關鍵轉錄因子。卵母細胞的細胞質能夠通過體細胞核移植(SCNT)重編程體細胞以恢復全能,這使得動物能夠克隆並產生核移植胚胎幹細胞。因此,SCNT在產生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的基因編輯動物模型和保護瀕危動物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2019年7月4日,鄭州大學孫瑩璞課題組與清華大學頡偉課題組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長文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ygotic transition,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詳細總結了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並著重闡述了親本表觀遺傳學修飾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的命運和功能,以及合子基因組激活前獨特的染色質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問題是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進行遺傳和重編程以完成親本到合子的發育轉變。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
  • DNA甲基化是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重要的表觀遺傳屏障
    點擊查看 DNA甲基化是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重要的表觀遺傳屏障。然而,整個基因組的甲基化是如何被重新編程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Sardina等人通過繪製正在重新編程的細胞的DNA甲基化圖來解決這個問題,並表明TET蛋白和轉錄因子協同配合去甲基化對重新編程至關重要。
  • Mol Cell丨陳捷凱/裴端卿合作組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細胞命運決定路徑
    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在發育過程中通過細胞特化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細胞命運,探究這些細胞命運產生的原因,進而實現細胞命運的高效轉變,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研究細胞命運轉變的關鍵之一是選擇動態的細胞變化過程,比如幹細胞的分化(Differentiation)、體細胞的轉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或者體細胞重編程(Reprogramming)等。
  • 【學術前沿】高紹榮/江賜忠/陳嘉瑜合作揭示Dux可介導修復SCNT胚胎...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體細胞核移植(SCNT)技術(又稱為克隆)是將分化的體細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細胞內,使體細胞的染色質發生重編程,繼而啟動胚胎發育到完整個體的技術。雖然SCNT是目前為止唯一一種可以使體細胞獲得全能性的方式,但由於重編程中存在多種表觀遺傳障礙,使得體細胞重編程不完全,造成核移植胚胎發育潛能極低,這也極大程度地限制了該項技術的應用前景。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指組蛋白在相關酶作用下發生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腺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飾的過程。組蛋白上發生甲基化的位點是賴氨酸和精氨酸。賴氨酸能夠分別發生一、二、三甲基化,精氨酸只能發生一、二甲基化。在組蛋白H3上,共有5個賴氨酸位點可以發生甲基化修飾。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本、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 7個因子重編程的故事
    (Reprogramming)是指通過核移植、轉基因等手段,使終末分化的細胞核或細胞重新獲得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全能性的過程。Dropout實驗進一步揭示了7F之間高度協同合作的過程,動態閉合和開放染色質位點,編碼一個轉錄因子網絡介導重編程。這為重編程建立了另一種範例,這可能對分析細胞命運控制是有用的。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