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質三維結構的重編程以及黏連蛋白在抑制基因組激活中的新功能

2020-12-06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6月28日電 6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與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苗義良研究組合作在《分子細胞》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了題為「關於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分析揭示了黏連蛋白在抑制初級合子基因激活中的作用」(Analysis of genome architecture during SCNT reveals a role of cohesin in impeding minor ZGA)的研究論文,報導了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高級結構經歷多步重編程過程,並且首次發現黏連蛋白(cohesin)可以抑制初級合子基因激活(minor ZGA)相關基因的表達。

體細胞核移植技術(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可以在體外高效地把終末分化的體細胞的細胞核重編程為全能性狀態。然而核移植胚胎的發育能力明顯低於正常胚胎的發育能力,提示這其中可能有表觀遺傳記憶重編程的缺陷。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伴隨著劇烈的染色體高級結構的重編程。由於細胞數量和實驗手段的限制,此過程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高解析度的動態變化之前一直研究甚少。另外,頡偉實驗室與其他實驗室研究發現,早期胚胎中染色體高級結構如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 TAD)等發生異常鬆散,並且該現象在進化中高度保守(果蠅、魚、小鼠和人類),然而其功能和機制一直是未解之謎。在這一工作中,研究人員利用sisHi-C技術,系統檢測了在SCNT各個時期以及其後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體結構,並和正常受精的胚胎發育進行了對比。研究者發現,SCNT胚胎發育體系中,這種進化保守的染色體鬆散也會發生,提示不管染色質的來源如何,卵細胞質都可以將其轉化為一個更加鬆散的狀態。具體來說,在SCNT過程中,體細胞的細胞核在移植後會首先進入一個類有絲分裂的狀態。與正常受精早期胚胎中TAD在1細胞大幅度鬆散不同,SCNT胚胎在1細胞階段具有清晰的TAD結構,但在2細胞階段仍然出現了鬆散的TAD結構,之後TAD又逐漸增強。從另一個維度,染色質區室結構(compartment)在SCNT的1細胞時期非常弱,然而之後會逐漸增強。在SCNT胚胎發育的8細胞時期之前,SCNT染色體三維結構已經與受精胚胎基本類似。

同時,研究人員意外發現,在多能性幹細胞和終端分化的細胞中敲除對拓撲結構域的建立具有核心功能的黏連蛋白(cohesin),不僅能夠消除TAD,而且能夠激活初級合子基因激活基因(minor ZGA),包括Zscan4等重要基因。這些基因在正常胚胎發育過程中通常先於絕大部分基因被激活,並對早期胚胎發育有重要功能,參與基因組穩定性、端粒延長等功能。然而在SCNT胚胎這些基因不能正常表達。研究人員發現,在供體細胞中提前去除黏連蛋白,可以激活minor ZGA相關基因並顯著提高SCNT的囊胚發育成功率。綜上所述,這一工作揭示了染色質高級結構在體細胞核移植中的重編程過程,並且發現了黏連蛋白具有形成TAD和抑制minor ZGA基因的雙重功能,為研究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獨特的鬆散染色質的功能和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染色體三維結構在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教授和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苗義良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張珂、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博士生吳丹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CLS項目博士後鄭輝以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王瑤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英國牛津大學金•內史密斯課題組(Kim A. Nasmyth)、羅伯特•克羅斯課題組(Robert J. Klose)和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at Cambridge)的詹姆斯•羅德(James D.P. Rhodes)。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碩士生孫巧然、博士後劉鑫、科研助理王利燕和熊文靜,清華大學生命學院CLS項目博士後王秋軍、林自力和杜振海,博士生許鍇、李麗佳、於廣和姚堯,以及夏煒焜博士和黃波博士也參與了該課題。該課題得到了清華大學實驗動物中心的大力協助和支持。該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高精尖創新中心競爭性科研項目、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及其博士後基金項目、英國威爾康基金會(the Wellcome Trust)、歐洲研究委員會(the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HHM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cholar)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0.06.001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體細胞核移植中染色質三維結構的重編程以及黏連蛋白的新功能
    近日,生命中心PI頡偉研究組與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苗義良研究組合作在《分子細胞》雜誌(Molecular Cell)發表了題為「關於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分析揭示了黏連蛋白在抑制初級合子基因激活中的作用」(Analysis of genome architecture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147bp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後形成核小體念珠結構是染色質的一級結構,之後經過不斷地摺疊堆積,最終形成了複雜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
  • B細胞環狀染色質結構:產生龐大的抗體庫對抗感染
    16年後,Busslinger團隊如今闡明了Pax5如何調控這種環狀結構的形成。這項研究的一部分是Busslinger團隊與維也納分子病理學研究所的Jan-Michel Peters團隊合作進行的。Peters團隊近期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環狀蛋白複合黏連蛋白是驅動染色質環擠壓的分子馬達(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z3418)。
  • Nature:揭示染色質調節導致多樣化抗體產生機制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揭示了染色體調節的新機制---改變我們DNA的結構和包裝---以及這如何影響抗體形成和基因調控。他們證實作為一種在組裝染色質中起著主要作用的蛋白複合物,黏連蛋白(cohesin)也是在含有相隔較長距離的不同抗體基因片段的染色質中形成新環的關鍵。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詳細總結了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並著重闡述了親本表觀遺傳學修飾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的命運和功能,以及合子基因組激活前獨特的染色質在本文中,作者對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包括:(1)配子中非經典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布和功能;(2)受精後表觀遺傳修飾的大規模重置;(3)合子基因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前的「原始」染色質狀態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這兩支科研團隊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生殖醫學陳子江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劉江教授領銜。
  • Nature Plants|首次在單細胞水平揭示植物配子、合子和葉肉細胞的染色質空間結構!
    近年來發表的植物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主要是通過運用原位Hi-C技術在混合的植物組織或器官樣品中獲得,實際上是成千上萬個不同細胞的平均值結構。在本研究中,作者開發了一種植物單細胞Hi-C技術(scHi-C)。利用該技術作者分別解析了水稻精細胞、卵細胞、合子細胞和葉肉細胞等單細胞的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發現每個細胞中染色質的空間摺疊不同,說明染色質的空間結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結構。
  • 兩篇Nature揭示染色質環擠壓導致...
    作為一種DNA-蛋白複合物,染色質緊密包裝在人類細胞核內,形成成千上萬個大小不一的環(loop),這些染色質環(或者說DNA環)通過一種稱為黏連蛋白(cohesin)的蛋白複合物的環狀結構(ring)錨定在它們的底部上。當黏連蛋白的分子馬達組分通過黏連蛋白的環狀結構主動擠壓染色質直到染色質遇到了「障礙」時,這些染色質環就會形成。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責編丨迦漵真核生物的DNA是通過染色質的形式儲存在細胞核中。147bp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後形成核小體念珠結構是染色質的一級結構,之後經過不斷地摺疊堆積,最終形成了複雜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1:55:19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Rudolf Grossched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兩篇Nature揭示染色質環擠壓導致V(D)J重組和抗體類別轉換重組
    作為一種DNA-蛋白複合物,染色質緊密包裝在人類細胞核內,形成成千上萬個大小不一的環(loop),這些染色質環(或者說DNA環)通過一種稱為黏連蛋白(cohesin)的蛋白複合物的環狀結構(ring)錨定在它們的底部上。當黏連蛋白的分子馬達組分通過黏連蛋白的環狀結構主動擠壓染色質直到染色質遇到了「障礙」時,這些染色質環就會形成。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科學網—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成功解析
    近30年來,由於缺乏系統、合適的研究手段,作為染色質包裝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部分,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研究一直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為解析30納米染色質的高精度三維冷凍電鏡結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國紅課題組及其合作者(朱平課題組和許瑞明課題組)在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表觀遺傳學機制」支持下,自主建立了染色質體外組裝和冷凍電鏡技術(11埃)。利用這一技術,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30納米染色質纖維是以4個核小體為結構單元形成的左手雙螺旋結構。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卵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學術前沿】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
    ,並著重闡述了親本表觀遺傳學修飾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的命運和功能,以及合子基因組激活前獨特的染色質狀態。在本文中,作者對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包括:(1)配子中非經典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布和功能;(2)受精後表觀遺傳修飾的大規模重置;(3)合子基因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前的「原始」染色質狀態(「primitive」 chromatin state);(4)合子基因組激活後和著床過程中胚胎表觀基因組的逐步建立。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生豬的育種中廣泛應用了輔助生殖技術,包括體外受精技術、孤雌和孤雄生殖技術等。但與體外受精胚胎相比,孤雌和孤雄胚胎的存活率級低。這一存活率差異產生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深入理解這一機制不僅有助於增加商業化豬育種的產仔數,也將有利於生物醫學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的建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經歷複雜的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其與胚胎的存活緊密關聯。
  • 中國科大在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染色質結構調控對於真核生物的基因轉錄、細胞周期發展、DNA複製、重組和損傷修復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催化染色質結構改變的酶,包括組蛋白修飾(乙醯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以及類泛素化等)和染色質重塑(ATP依賴性的DNA移位酶),通常組裝成多亞基的複合體來發揮功能。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卵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