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類抗體能夠應對各種病原體?兩篇Nature揭示染色質環擠壓導致...

2020-12-05 生物谷

2019年11月17日訊/

生物谷

BIOON/---我們對抗遇到的眾多潛在致病因子的能力取決於一種稱為重組的過程,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發生,比如V(D)J重組和抗體類別轉換重組(class-switch recombination, CSR)。這些重組過程操縱DNA序列,使我們的身體能夠產生多種多樣的免疫系統識別成分:抗體和T細胞受體(TCR)。如今,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Frederick W. Alt及其團隊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的兩篇論文揭示了這些類型的重組事件的發生方式存在意想不到的相似性。

在發育中的免疫系統細胞中,一種稱為V(D)J重組的過程會使用三類稱為V、D和J的基因片段重新排列DNA序列,從而組裝將編碼抗體或TCR的基因。這些基因片段的兩側是進化上保守的稱為稱為重組信號序列(RSS)的DNA序列,這些序列指示酶RAG以驚人的多樣化組合方式將一個V片段和一個J片段,有時還包括一個D片段連接在一起。這些連接的基因片段之間的DNA通常會被刪除,不過在極少數情況下,當兩個基因片段連接在一起時,它發生倒置並保留下來。這種重組過程能夠讓抗體和TCR具有多樣化的稱為可變區(variable domain)的蛋白結構域,這些可變區識別稱為抗原的蛋白片段。正是這些識別抗原的可變區的多樣性使得免疫系統能夠有效地應對各種致病因子。

這些編碼抗體的基因有時會經歷進一步的修飾,以改變單個DNA核苷酸鹼基(產生所謂的體細胞點突變),從而增強抗體識別抗原的能力。這些基因中的DNA也可以經歷一系列稱為CSR重組的DNA改變,這些改變不影響抗原識別,相反,它們賦予抗體多種效應功能,比如結合黏膜表面的能力,或者有助於其他免疫細胞應對感染的能力。

V(D)J重組是由RAG啟動的,而抗體編碼序列中的體細胞點突變和CSR重組是由一種稱為AID的DNA突變酶啟動的。RAG和AID引起基因組廣泛改變的潛在能力是危險的,因此它們的作用必須限於可利用DNA改變進行宿主防禦的靶序列。

作為一種DNA-蛋白複合物,染色質緊密包裝在人類細胞核內,形成成千上萬個大小不一的環(loop),這些染色質環(或者說DNA環)通過一種稱為黏連蛋白(cohesin)的蛋白複合物的環狀結構(ring)錨定在它們的底部上。當黏連蛋白的分子馬達組分通過黏連蛋白的環狀結構主動擠壓染色質直到染色質遇到了「障礙」時,這些染色質環就會形成。這可能是在染色質進入黏連蛋白環狀結構之前或之時形成的,通常是在DNA與CTCF蛋白結合時形成的。對較大染色質環進行黏連蛋白依賴性擠壓將染色質劃分為離散的稱為拓撲相關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的區域,而較小的染色質環能夠讓DNA調控序列(比如位於線性DNA序列中相距較遠的增強子和啟動子)彼此相鄰放置,從而驅動基因表達。Alt團隊的這兩篇論文表明染色質環擠壓(chromatin-loop extrusion)也是控制V(D)J重組和CSR重組的基礎(圖1)。

圖1.DNA環擠壓導致抗體類別轉換重組,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d41586-019-03200-4。

在V(D)J重組過程中,RAG被招募到發生修飾的DNA結合組蛋白上,這些組蛋白較高水平地積累在含有抗體或TCR編碼J基因的一個染色體小區域中。這將產生一個VDJ重組中心,在那裡,RAG結合位於J基因片段兩側的RSS基序。然後,RAG以線性方式掃描其餘的染色體,以找到另一個相距較遠的基因片段的RSS基序。一旦兩個兼容的RSS對齊後,RAG會誘導DNA斷裂以啟動這兩個RSS之間的重組。RAG錨定在VDJ重組中心,這就引發了DNA在此掃描過程中如何移動的問題。

在第一篇論文中,Alt團隊意識到染色質環擠壓可能解釋了這種DNA移動。在這種模型中,在黏連蛋白與結合RSS的RAG在VDJ重組中心組裝後,黏連蛋白通過它的環狀結構「纏繞」在DNA上,使得染色質環中的RSS可能找到與之相兼容的結合著RAG的RSS,以進行重組。這種模型得到了Alt團隊開展的實驗的支持,比如他們證實通過黏連蛋白環狀結構阻止DNA的移動會使得重組事件發生偏向,從而有利於針對DNA移動受到阻止的位點附近的RSS進行重組。重要的是,這種模型中的定向DNA掃描機制還解釋了在V(D)J重組過程中發生刪除而非倒置事件的壓倒性優勢,長期以來這一直是一個無法解釋的難題。鑑於這些實驗與較早的研究一起證實黏連蛋白結合元件(位於某些抗體V基因片段附近的DNA基序)是DNA重排模式和由此產生的抗體庫的主要決定因素,一種令人信服的模型出現了,即染色質環擠壓有助於V(D)J重組。

CSR重組與V(D)J重組儘管在酶學上存在不同,但是在概念上是相似的。在第二篇論文中,Alt團隊研究了黏連蛋白驅動的DNA環擠壓是否也構成了CSR重組的基礎。在CSR重組期間,AID在抗體編碼基因的特定「轉換區(『switch region)」中引入了DNA核苷酸鹼基的多點突變,這最終導致DNA斷裂。不同於V(D)J 重組--- RAG介導的DNA切割依賴於一對相兼容的RSS的組裝---的是,AID在單個DNA位點上引起突變,這些突變可導致DNA在轉換區對齊之前或之後發生斷裂,隨後這些轉換區連接在一起。

Alt團隊提出,類似於在VDJ重組中心中發生的事件,CSR重組中心在抗體編碼基因中的一個特定轉換區(稱為Sμ)上形成。先前的研究支持將擴散作為導致抗體類別轉換過程中DNA對齊的機制,而Alt團隊的研究工作支持基於黏連蛋白的染色質環擠壓將兩個轉換區對齊而能夠讓它們進行重組的觀點(圖1)。因此,這兩篇論文為V(D)J重組和CSR重組存在統一模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它們還基於染色質結構的動態調節將這些過程與基因表達調控聯繫在一起。

這種模型提供了可待測試的預測,並提出了許多問題。比如,如何將黏連蛋白招募到VDJ重組中心和CSR重組中心?特定細胞譜系中的黏連蛋白剔除會導致有缺陷的V(D)J重組,而黏連蛋白的缺失消除了整個染色體上的所有染色質環。然而,這些改變對CSR重組的影響尚待確定。

染色質環擠壓在DNA中產生扭轉應力(torsional stress),而黏連蛋白招募酶拓撲異構酶IIB通過瞬時導致DNA斷裂來緩解這種應力。因此,黏連蛋白纏繞DNA來調節基因表達或實現基於重組的免疫多樣化可能驅動一種稱為染色體易位的染色體異常,這可能導致癌症。就像DNA環本身一樣,這些對染色體結構作用的新見解可能有助於揭示先前被認為是獨立的領域之間存在的聯繫。(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Yu Zhang et al.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chromatin loop extrusion in physiological V(D)J recombination.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547-y.

2.Xuefei Zhang et al. Fundamental roles of chromatin loop extrusion in antibody class switching.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723-0.

3.Ferenc Livak et al. 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 Nature, 2019, doi:10.1038/d41586-019-03200-4.

相關焦點

  • 兩篇Nature揭示染色質環擠壓導致V(D)J重組和抗體類別轉換重組
    這種重組過程能夠讓抗體和TCR具有多樣化的稱為可變區(variable domain)的蛋白結構域,這些可變區識別稱為抗原的蛋白片段。正是這些識別抗原的可變區的多樣性使得免疫系統能夠有效地應對各種致病因子。這些編碼抗體的基因有時會經歷進一步的修飾,以改變單個DNA核苷酸鹼基(產生所謂的體細胞點突變),從而增強抗體識別抗原的能力。
  • Nature:揭示染色質調節導致多樣化抗體產生機制
    2020年11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我們需要各種類型的抗體來協助抵禦外來病原體的入侵,而我們的基因組經過精巧的調整,可以產生這些抗體來滿足新出現的需求。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不僅我們的DNA,而且它的結構和包裝,協助我們產生多樣化的抗體。
  • Nature:揭示免疫系統產生龐大的抗體庫來對抗感染機制
    隨後,適應性免疫系統開始發揮作用,在接下來的兩周內消滅病原體。它的強力武器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在某些情況下,可提供終身保護,使身體免受感染性病原體的侵害。B細胞是我們適應性免疫系統的主要支柱。它們在骨髓中發育,隨後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負責產生針對侵入性病原體(所謂的抗原)的抗體。每個B細胞對一種抗原具有高度特異性。抗體是較大的稱為免疫球蛋白的蛋白分子,分泌到血液中。
  • B細胞環狀染色質結構:產生龐大的抗體庫對抗感染
    抗體是較大的稱為免疫球蛋白的蛋白分子,分泌到血液中。它們也以膜結合的形式產生,存在於B細胞表面上,因此被稱為B細胞受體(BCR)。重組保證了抗原的多樣性為了能夠對抗各種各樣的抗原,B細胞能夠產生極其多樣的B細胞受體,大概有1011種。
  • 兩篇Nature首次重建出染色質重塑蛋白-核小體的三維結構
    比如,人細胞以這種方式容納長約兩米的DNA。然而,基因必須不斷經過轉錄過程形成信使RNA(mRNA)來指導蛋白合成。此外,整個DNA在細胞分裂之前必須完成複製,而且DNA損傷也需要加以修復。因此,細胞必須有方法積極授予對它的基因組的訪問權限。這正是染色質重塑蛋白(chromatin remodeler, 也譯作染色質重塑劑)發揮作用的時候。
  • Nature:測量單個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從而揭示胚胎發育路徑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證實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能夠從數千個單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譯作染色質開放性)測量中推導出來。
  • 奧地利科學家揭秘:免疫系統如何產生大量抗體?
    這項工作的一部分是與Jan-Michel Peters(IMP)小組合作完成的,該小組最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文章,指出環狀蛋白複合物內聚蛋白是驅動染色質環擠壓的馬達。 在轉基因小鼠的實驗中,研究發現內聚蛋白介導的染色質環擠壓確實發生在B細胞發育過程中的整個免疫球蛋白基因座上。由於該基因座跨越了一個2.8 mb長的巨大DNA區域,因此該B細胞中的環狀結構比其他大多數細胞類型要長得多,而環狀結構是用來組織和壓縮基因組的。
  • 研究揭示有絲分裂染色質結構動力學
    研究揭示有絲分裂染色質結構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8 14:04:24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Gerd A. Blobel和賓夕法尼亞大學Jennifer E.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真核染色體由染色質構成,染色質是DNA和相關蛋白的複合物。根據轉錄活性和壓縮程度,可以區分兩種類型的染色質,而且這兩種類型的染色質在細胞核內在空間上分開。高度濃縮的染色質部分由含有很少基因的且處於轉錄失活狀態的染色質區域組成。它被稱為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位於細胞核的外圍,靠近核膜。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新華社濟南12月5日電(記者蕭海川)探求人類基因奧秘,始終是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兩篇Science論文構建出胎兒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2020年11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布羅特曼-巴蒂精準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兩個細胞圖譜,用於追蹤人類細胞類型和組織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和和染色質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譯為染色質可訪問性)。
  • 【學術前沿】 沈曉驊團隊發現U1 snRNP調控非編碼RNA結合染色質的...
    非編碼RNA在細胞核染色質上的定位與其調控功能緊密相關。相比細胞質定位的蛋白編碼信使mRNA,眾多的非編碼RNA,比如長鏈非編碼lncRNA、和啟動子和增強子調控元件關聯的不穩定轉錄本(uaRNA、eRNA),更傾向於結合在染色質上參與調控染色質結構、轉錄和RNA加工等過程【1-3】。儘管零星報導少數RNA核滯留的現象,但為何大部分lncRNA會滯留於染色質上行使調控功能,仍是個不解之謎。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 抗體如何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工具已經從PCR到qPCR,並演變出在全基因組範圍內進行研究和分析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也就是目前火熱的ChIP技術。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也稱結合位點分析法,是研究體內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通常用於轉錄因子結合位點或組蛋白特異性修飾位點的研究。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技術
    、磷酸化、泛素化修飾所導致的結合位點變異進行分析,即可準確揭示差異化表觀變異原理;1.33研究表觀遺傳變異疾病:藉助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技術結合生物信息分析揭示由蛋白與 DNA 相互作用變異而引起的疾病的原理,明確表觀遺傳修飾在癌症等表觀遺傳變異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具體作用機制。
  • Science兩連發 | 人類胎兒基因表達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最後他們將人類胎兒單細胞圖譜和小鼠胚胎細胞圖譜整合在一起並構建了細胞和基因從胚胎到胎兒發育的動態軌跡。這項研究對於研究各種人體細胞的種類和分化途徑,器官的形成,以及理解兒童的各種發育異常和疾病提供了分子和細胞學基礎。
  •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2:31:0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Kun Zhang小組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揭示了同一細胞中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 雪豹面臨突髮式滅絕,科學家:它們血液中的病原體抗體可揭示謎底
    與此同時,近幾年科學家發現,一種潛在且致命的威脅讓雪豹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存考驗,這種威脅很可能導致雪豹突髮式滅絕。早在2011年,蒙古國南戈壁省就發生了4隻雪豹因不明原因死亡的事件,該事件引起了科研人員的重視,他們因此展開了關於人畜共患病原體對動物保護的影響的研究。
  • Nature: 繪製出單個人類細胞類型中08個染色質相關蛋白的佔據圖譜
    研究人員表示,ENCODE(Encylopedia of DNA Elements)計劃於2003年啟動,其長期目標是開發人類基因組中功能元素圖譜。這些包括基因、與基因調控相關的生化區域(例如,轉錄因子結合位點、開放染色質和組蛋白標記)以及轉錄本亞型。這些標記是候選順式調控元件(cCRE)的位點,這些元件可能在調控基因表達中發揮功能性作用。
  • ChAHP複合物在染色質環化中的功能
    ChAHP複合物在染色質環化中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03:01 瑞士弗瑞士裡德裡希·米舍爾生物醫學研究所Marc Bühler、Lucas J.T.
  • ...與鄭州大學在《自然》合作發表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調控研究的論文
    清華生命學院、醫學院與鄭州大學在《自然》合作發表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調控研究的論文清華新聞網5月11日電 5月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醫學院那潔研究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孫瑩璞研究組緊密合作,在《自然》期刊發表題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研究揭示基因組激活前後表觀遺傳轉換規律》(Chrom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