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2020-12-05 生物谷

2019年6月17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細胞核中基因組的活性部分與它的非活性部分在空間上分隔開來對於基因表達控制至關重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並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eterochromatin drives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inverted and conventional nuclei」。

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真核染色體由染色質構成,染色質是DNA和相關蛋白的複合物。根據轉錄活性和壓縮程度,可以區分兩種類型的染色質,而且這兩種類型的染色質在細胞核內在空間上分開。高度濃縮的染色質部分由含有很少基因的且處於轉錄失活狀態的染色質區域組成。它被稱為

異染色質

(heterochromatin),位於細胞核的外圍,靠近核膜。另一方面,常染色質(euchromatin)富含基因並且對應於基因組的活性部分。它佔據細胞核的內部區域,不那麼緊密壓縮,因此基因表達所需的蛋白機器更容易接近。這種基因組組裝的一般模式幾乎存在於所有類型的真核細胞中,但是建立這種特徵性分布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慕尼黑大學生物中心的Irina Solovei團隊與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Job Dekker和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的Leonid Mirny團隊開展合作,揭示染色質分離的驅動力是沒有活性的異染色質,而且在「默認」染色質分布中,常染色質和

異染色質

是相反的。

科學家們已提出了許多機制來解釋染色質如何在細胞核內分離,但是它們中沒有一個是確定性的,這主要是因為很難分析這兩種染色質類型在異染色質結合到核膜上的常規細胞核中的相互作用。Solovei說,「因此,對於我們的這項研究而言,我們選擇了所謂的倒置細胞核(inverted cell nuclei)」。她和她的同事們大約10年前在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的視網膜中發現了這些細胞核,在那裡它們局限於稱為視杆細胞的感光細胞類型。在視杆細胞中,緊密壓縮的異染色質包裝在細胞核內部,而活性的常染色質直接位於核膜下---這是一般規則的一個獨特例外。結果表明,在視杆細胞中,細胞核的異染色質核心起著微透鏡的作用,會聚光,從而改善夜行動物視網膜的光學特性。來自Solovei團隊的後續研究揭示這些非典型的細胞核缺乏兩種在正常情形下將

異染色質

連接到核膜內表面的蛋白複合物,因而發現這種倒置機制。

通過利用將現代顯微鏡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相結合一起獲得的數據,這些研究人員如今獲得了單個染色體和整個細胞核的聚合物模型。通過模擬這些聚合物在不同條件下的行為,他們能夠研究這兩種染色質組分和核纖層內部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研究表明異染色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足以導致染色質分離,而常染色質中的相互作用對於這一過程並不是必要的。Mirny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倒置的細胞核在概念上代表了默認的細胞核結構。」 Solovei說,「不過異染色質與核纖層的相互作用對於形成常規的結構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有趣的問題是:為何大多數真核生物都具有常規的細胞核?

異染色質

在細胞核外圍定位的功能相關性可能是什麼?」(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Martin Falk et al. Heterochromatin drives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inverted and conventional nuclei.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275-3.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5:39: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Michael K.
  • Nature|真核生物有絲分裂中細胞核重建機制具有高度保守性
    在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轉變的過程中,細胞核的起源是細胞組織進化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核被膜就是將核質和細胞質分隔開來的一道選擇性滲透屏障,也是細胞核的組織支架。 真核生物細胞分裂過程中的一個關鍵事件就是將核基因組分裂成兩個。為了實現這一點,複製的姐妹染色體從核被膜中分離出來,通過微管紡錘體的工作使它們彼此分離,然後在有絲分裂退出時被分成兩個新的、相互分離的核。
  • Nature:測量單個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從而揭示胚胎發育路徑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證實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能夠從數千個單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譯作染色質開放性)測量中推導出來。
  • 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
    一、染色質結構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而染色質是以DNA和組蛋白(histone)結合形成的核小體(nudeosome)為基本單位的高度有序的結構。按照功能狀態不同,可將染色質劃分為活性染色質(active chromatin)和非活性染色質(inaetive chromatin),前者是指那些具有轉錄活性的染色質,而後者是指缺乏轉錄活性的染色質。非活性染色質是以30nm的間期染色質纖維為基礎,在結構上壓縮40~50倍的緻密區域。
  • 高中生物 |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在細胞結構和生命活動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
  • 上海生科院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的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  生物體內編碼基因要正確執行其功能,需要經歷DNA的複製、轉錄和翻譯過程,即基因表達過程。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轉錄前水平調節是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mRNA前體的轉錄起始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受到多種轉錄因子以及染色質修飾與重塑的調控。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Nature Communications|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教授團隊揭示原核生物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新機制
    10月2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
  • .& Cell :孫育傑/李程合作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
    細胞核內DNA完全展開長達2米,而一般細胞核的直徑僅有10-20微米,因此基因組在細胞核內處於高度摺疊的狀態,同時不斷發生運動變化。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
  • 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真核生物的DNA是通過染色質的形式儲存在細胞核中。
  • 研究發現電離輻射引起核內染色質結構調控證據
    染色質是真核生命遺傳物質DNA在細胞核內的存在形式,染色質根據細胞的活動狀態和響應過程,如DNA複製、基因轉錄、DNA損傷響應和修復等染色質結構受電離輻射發生雙鏈斷裂(DSB)後的解聚現象已有報導,但是學界缺乏關於核內原位的染色質結構改變的證據支持,DNA發生雙鏈斷裂後,損傷響應和修復蛋白形成的修復聚合體亞結構圖像亦不清楚。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細胞核內DNA完全展開長達2米,而一般細胞核的直徑僅有10-20微米,因此基因組在細胞核內處於高度摺疊的狀態,同時不斷發生運動變化。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
  • 研究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染色質運動狀態...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
  •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2:31:0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Kun Zhang小組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揭示了同一細胞中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 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何躍輝課題組發現,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有著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
  • Nature:顛覆常規!揭示細胞產生piRNA新機制
    它們分散在植物、真菌和動物的基因組中,能夠從一個基因組位點跳躍到另一個基因組位點。儘管它們在產生基因組多樣性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們也能夠導致致命性突變或不孕不育。正如細菌利用CRISPR/Cas9系統識別和切割入侵它們的DNA的病毒,真核生物已進化出多種策略來保護它們的基因組和沉默這些自私基因。小調節RNA調控著很多這樣的基因組防禦機制,而且也已產生重大的生物技術創新。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何躍輝課題組發現,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有著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相關成果2月2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學》雜誌。  據了解,mRNA前體的轉錄起始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受到多種轉錄因子以及染色質修飾與重塑的調控。
  • Nature:液-液相分離調控染色質泛素化修飾
    2020年3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核是一個複雜的奇蹟,它是細胞的指揮中心,包含著信息、代碼和受控訪問。但是與人造指揮中心不同的是,在科學家們看來,細胞核的內部是混亂的。染色體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漂浮在水、蛋白、核酸和其他分子的海洋中,這些分子全都參與無數同時發生的反應。
  • 【學術前沿】 沈曉驊團隊發現U1 snRNP調控非編碼RNA結合染色質的...
    上世紀80年代初,Joan Steitz通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液抗體分離提取 U1、U2、U4、U5和U6小核糖核蛋白粒子(又稱為 snRNP),揭示了它們參與RNA剪接的經典功能【4,5】。近年來施一公團隊系統報導了真核生物剪切體的原子結構和生化功能。然而,一直讓人困惑的是,細胞內U1 snRNP的數量為什麼比其它剪接相關snRNP高 2-5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