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液-液相分離調控染色質泛素化修飾

2020-11-23 生物谷

2020年3月21日訊/

生物谷

BIOON/---細胞核是一個複雜的奇蹟,它是細胞的指揮中心,包含著信息、代碼和受控訪問。但是與人造指揮中心不同的是,在科學家們看來,細胞核的內部是混亂的。染色體是

遺傳

信息的

載體

,漂浮在水、蛋白、核酸和其他分子的海洋中,這些分子全都參與無數同時發生的反應。這些反應的主要目標是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開啟和關閉基因。這個過程稱為基因調節,可讓腦細胞的外觀和行為不同於肌肉細胞或肝細胞。

生物學上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它是如何工作的,換句話說,特定的蛋白如何聚集在特定的基因上以開啟和關閉它。試圖煞費苦心地分析此類「基因開關」的科學家們希望獲得一種易於理解的簡單設備---帶有按鈕的機械開關。但是,自然界找到了一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解決方案是液體。

DNA被摺疊成染色質,染色質主要由包裹在組蛋白周圍的DNA組成。酶可以修飾組蛋白,因而影響染色質結構,這接著影響基因是否活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Alwin Köhler及其團隊報導作為一種利用泛素修飾組蛋白的酶,Bre1以一種特殊的物質狀態存在。Bre1結合另一種稱為Lge1的蛋白。在在顯微鏡下觀察時,Lge1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行為:Lge1形成液滴,這些液滴碰撞並聚結在一起。相關研究結構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hase separation directs ubiquitination of gene-body nucleosomes」。

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097-z。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Laura Gallego說,「固態結構無法做到這一點;只有液體可以做到。」

這些研究人員意識到,Lge1液滴不是剛性結構,而是像一瓶強力搖晃的香醋瓶中的油滴一樣,首先分散,然後迅速融合併混合成較大的液體團。這一過程稱為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是化學、工程和物理中的一個公認的概念。當一種力把兩種液體推開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比如油浮在水面上。

當Alwin Köhler和他的團隊添加Bre1時,發生了其他驚人的事情:Bre1並未擴散到Lge1液滴中,而是在Lge1周圍形成了酶促外殼,從而將Lge1液滴組織成分層液體(layered liquid)並控制其生長。有趣的是,Lge1-Bre1液滴還會吸引染色質和另一種作為Bre1的輔因子起作用的酶。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液滴的形成是否會加速整個酶促反應---確實如此。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Maren Schneider說,「在黑暗的房間裡,觀察蛋白免疫印跡(Western Blot)上的那個條帶更快地出現,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這些研究人員意識到,液-液相分離提供了一種方法,使得在細胞核的擁擠混亂環境中聚集基因開關的反應物,從而加速染色質上的反應。從試管測試轉入細胞研究後,這些研究人員發現Lge1和Bre1專門聚集在高度表達的基因上。此外,通過迄今為止未知的機制,Lge1-Bre1液滴更偏好聚集在基因的中間部分,即所謂的基因體(gene body),而不聚集在基因的上遊或下遊區域。通過基因操縱破壞Lge1-Bre1像分層液體一樣發揮作用的能力會導致細胞生長缺陷,這突顯了這種物質狀態在基因調控中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AlwinKöhler說:「將芽殖

酵母

作為模式生物讓我們能夠前所未有地操縱和理解允許分層液體在細胞核中起作用的化學過程。我們還意識到了它與人類疾病之間存在的潛在聯繫。」Lge1在人類中具有功能對應物,即WAC。這種蛋白的行為也像液體,當發生突變時會引起一種稱為DeSanto-Shinawi症候群的神經發育障礙。因此,是否處於液體狀態可能直接影響人類病理。那麼人造結構和大自然的獨創性結構到底有何不同?引用建築師Frank Gehry的一句話:「液態結構。就像爵士樂一樣,你們即興創作,你們一起演奏,你們互相競爭,你們創造一些東西,他們創造一些東西。」(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Laura D. Gallego et al. Phase separation directs ubiquitination of gene-body nucleosome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097-z.

2.Layered liquids: Reaction chambers for gene regulation
https://phys.org/news/2020-03-layered-liquids-reaction-chambers-gene.html

相關焦點

  • 組蛋白H2A的單泛素化調控轉錄熱點染色質開關的分子機制
    PcG蛋白通過負向修飾染色質抑制基因表達,主要的作用分為三種:單泛素化修飾組蛋白H2A(H2AK121ub)、三甲基化修飾組蛋白H3(H3K27me3)、壓縮染色質。相比較PcG介導的兩種組蛋白修飾,PcG蛋白如何調控染色質結構仍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5:39: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Michael K.
  • ...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
    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自噬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但目前對自噬在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制知之甚少。
  • 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新聞...
    1月17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高亞威教授聯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
  • 《科學》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為發育和疾病的調控和靶點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1月17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高亞威教授聯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染色體相關RNA上的m6A 修飾參與染色質狀態與轉錄活性的調控》,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
  • 科研前沿 | 生物學中的液-液相分離:機制、功能和疾病長篇綜述
    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RNA)的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是近幾年來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新興熱點。異常的相分離和過渡與多種人類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有因果關係。這篇綜述總結了最近LLPS在各種生物學途徑和疾病中的作用方面的主要進展。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編輯:麥洛 | 責編:凌薇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來魯華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教授課題組、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齊志研究員課題組合作,揭示了轉錄抑制子與DNA形成液液相分離的新機制
  • 研究揭示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對核小體的調控機制
    真核細胞基因組DNA被組裝形成染色質存儲在細胞核中。核小體,作為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在基因複製與轉錄過程中高度動態調控。DNA/RNA聚合酶前的核小體結構要被打開,使得聚合酶能順利通過核小體,對核小體包裹的DNA進行複製轉錄;而聚合酶通過後的DNA要被重新組裝形成核小體,保護DNA免受損傷,並維持或繼承該區域表觀遺傳信息。
  • 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揭示轉錄因子通過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
    然而,在生理條件下細胞分化過程中H3K9me3+異染色質凝縮、擴展的分子調控機理還尚不明晰。在終末分化的細胞中,異染色質如何調控特定基因的永久沉默更是未解之謎。該文揭示了果蠅發育過程中,一個轉錄因子通過液-液相分離「植入」神經前體細胞有絲分裂期染色體,通過促進H3K9me3+異染色質凝聚確保神經元終末分化的新現象和新機制。
  • Protein&Cell|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等調控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05:09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 生物物理所揭示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
    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自噬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但目前對自噬在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制知之甚少。
  • Nature:液-液相分離直接控制自噬機制
    2020年2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微生物化學研究所、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大學、金澤大學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通過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聚集Atg蛋白的液體狀凝聚物(liquid-like condensate,即液滴,liquid droplet
  • 鄭曉峰: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2015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6月4日在上海"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鄭曉峰教授與大家分享了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 單分子力譜定量解析泛素修飾對基因調控研究獲進展
    人類基因組包含大約31.6億個DNA鹼基對,線性DNA分子作為龐大遺傳信息的載體一般都比較長(人類一條染色體的DNA長度約為2米),生命通過組蛋白將DNA分子有序組織壓縮形成微米級別的染色質存儲到細胞核中。核小體是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的最基本單元,其中DNA纏繞在組蛋白巴聚體周圍約兩圈,完成對DNA的第一次組裝壓縮。
  •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3 13:21:59 在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Elaine Fuchs及其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液-液相分離促進皮膚屏障的形成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技術
    這種技術廣泛應用於檢測特定基因調節蛋白結合在基因組中的具體位置或者基因調節區域和蛋白的修飾是否相關。。因其能真實、完整地反映結合在DNA序列上的靶蛋白的調控信息,是目前基於全基因組水平研究DNA-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標準實驗技術,日益成為研究真核細胞中轉錄調控情況的重要途徑。
  • 進展|單分子力譜定量解析泛素修飾對基因調控
    人類基因組包含大約31.6億個DNA鹼基對,線性DNA分子作為龐大遺傳信息的載體一般都比較長(人類一條染色體的DNA長度約為2米),生命通過組蛋白將DNA分子有序組織壓縮形成微米級別的染色質存儲到細胞核中。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例如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已有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研究結果提示,細胞核核膜附近的核纖層區域對染色質的結構和運動狀態維持、相應基因表達調控均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