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揭示轉錄因子通過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

2020-11-27 北大新聞網

由抑制性組蛋白修飾H3K9me3所標記的異染色質在細胞分化過程中變得高度凝聚,其區域顯著擴展 [1,2],形成防止已分化細胞命運逆轉的重要壁壘。與此相對應,H3K9me3+異染色質區域的解壓縮可以極大提高細胞重編程的效率 [3,4]。過去的研究表明,H3K9me3+異染色質的形成取決於H3K9me3的「閱讀器」異染色質蛋白1(HP1)和H3K9me3的「寫入器」H3K9甲基轉移酶SUV39H1的協同作用 [5,6]。然而,在生理條件下細胞分化過程中H3K9me3+異染色質凝縮、擴展的分子調控機理還尚不明晰。在終末分化的細胞中,異染色質如何調控特定基因的永久沉默更是未解之謎。

魚戲水草圖(繪畫:葉芷)

當一群小黑魚(轉錄因子 Pros)組成一條大魚,才可以張大嘴巴「咬住「粗壯的水草(染色體)。小黑魚還與小紅魚(異染色質蛋白 HP1)協作,使得纖細的水草(染色質)變得凝縮緻密。

2019年12月19日,Developmental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題為「Mitotic implant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spero via phase separation drives terminal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果蠅發育過程中,一個轉錄因子通過液-液相分離「植入」神經前體細胞有絲分裂期染色體,通過促進H3K9me3+異染色質凝聚確保神經元終末分化的新現象和新機制。

圖1.轉錄因子Pros通過液-液相分離植入神經前體細胞染色體

當細胞進入有絲分裂期,由於染色質凝縮形成高度緻密的染色體,絕大多數基因轉錄的關鍵調控元件(包括轉錄因子)會從染色體上脫離。在這項工作中,研究者通過免疫螢光染色和螢光顯微動態成像意外地發現轉錄因子Prospero(Pros)可以形成小的聚集體 (foci)並滯留在果蠅神經前體細胞有絲分裂期染色體(圖1)。Pros是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同源域 (homeobox)轉錄因子,與其在哺乳動物中的同源基因Prox1一同在促進細胞終末分化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那麼,Pros為什麼可以保留在結構緻密的染色體上?這一轉錄因子的染色體植入(mitotic implantation)現象又有什麼樣的生理學功能?通過精細的果蠅完整腦螢光動態成像、完整腦光漂白恢復、光液滴(optoDroplet)、體外相分離等多種技術手段,研究者觀察到了令人驚訝的結果,即Pros蛋白是通過液-液相分離植入並保留在神經前體細胞H3K9me3標記的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圖1)。當神經前體細胞進入有絲分裂末期,保留在異染色質區的Pros蛋白招募並濃縮H3K9me3閱讀器 HP1a成為相分離的凝聚體 (condensates),並促進其轉變為低流動性的近凝膠狀態,從而驅使新生成的神經元中H3K9me3+異染色質區域的凝縮和擴展(圖2)。

圖2.轉錄因子Pros通過液-液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分化

研究者進一步的DamID-seq、DNA FISH和動態成像實驗結果表明,當神經前體細胞分裂產生兩個神經元時,Pros從H3K9me3標記的異染色質區域解離下來,同時攜帶一部分HP1a到其關鍵目的基因(促進幹細胞自我複製和推動細胞周期的重要基因),繼而通過HP1a介導這些基因所在染色質區域發生局部凝縮,關閉這些基因的表達。另外,這些發生染色質局部凝縮的Pros目的基因位點可能通過HP1a介導的液滴融合與神經元中富含HP1a的異染色質區靠近,從而進一步促使這些關鍵基因的永久沉默,確保神經元的終末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Prox1可能也採用「染色體植入驅使異染色質凝縮」這一策略來確保神經元的終末分化。另外,研究者發現Pros蛋白還可以形成聚集體保留在果蠅腸道前體細胞的分裂期染色體上。因此,這項研究所揭示的新現象和新機理可能代表了轉錄因子通過染色體植入驅使異染色質凝縮和細胞終末分化的普適規律。

液-液相分離作為細胞內的一種自組織方式,為我們理解許多生物學現象提供了嶄新的視角。然而,在生理條件下相分離是否真正參與調控重要的生物學過程還有待更確鑿有力的證據 [7,8]。通過將Pros蛋白中介導相分離的關鍵位點進行點突變或刪截,該工作的研究者在不影響內源表達量、入核能力及轉錄活性的基礎上構建了特異缺失相分離能力的Pros突變體。相分離能力的特異缺失使得Pros無法保留在染色體上,相應也失去了其調節異染色質凝縮及促進神經元終末分化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已知驅動相分離的內在無序區域(IDR)融合來恢復Pros的相分離能力,Pros的染色體滯留及其促進異染色質凝縮和神經元分化的能力可以被有效恢復。因此,通過特異的突變與回補實驗和嚴謹的定量分析,這項研究首次建立了轉錄因子的液-液相變與生理條件下一系列重要生物學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為相分離在動物發育過程中的重要生理學意義提控了強有力的證據。研究者推測其它滯留染色體的轉錄因子可能採用類似的液-液相分離的策略來實現其染色體滯留,並通過重塑染色質三維結構來調控細胞命運決定過程。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出乎意料的結果揭示了轉錄因子通過其生物物理特性的變化引起異染色質結構重塑,進而驅動細胞終末分化的新機制,為進一步探索細胞分化過程中異染色質的動態變化和調控機理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劉曉丹(PTN 2013級)和申靜雯(2016級)是該研究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員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丕龍研究員及其博士生謝雷鳴、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黃祖賢(PTN 2016級)和本科生魏澤林(2016級)、李怡瑤(2017級)、鄭心和(2017級)也在該課題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細胞增殖與分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Wen, B., Wu, H., Shinkai, Y., Irizarry, R.A., and Feinberg, A.P. (2009). Large histone H3 lysine 9 dimethylated chromatin blocks distinguish differentiated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 Genet 41, 246-250.

2. Becker, J.S., Nicetto, D., and Zaret, K.S. (2016). H3K9me3-Dependent Heterochromatin: Barrier to Cell Fate Changes. Trends Genet 32, 29-41.

3. Matoba, S., Liu, Y., Lu, F., Iwabuchi, K.A., Shen, L., Inoue, A., and Zhang, Y. (2014). Embryonic development following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impeded by persisting histone methylation. Cell 159:884-895.

4.Liu, Z., Cai, Y., Wang, Y., Nie, Y., Zhang, C., Xu, Y., Zhang, X., Lu, Y., Wang, Z., Poo, M., and Sun, Q. (2018). 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Cell 172:881-887.

5.Al-Sady, B., Madhani, H.D., and Narlikar, G.J. (2013).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the chromodomains of HP1 and Suv39 methylase enables coordination of heterochromatin spread. Mol Cell 51, 80-91.

6.Allshire, R.C., and Madhani, H.D. (2018). Ten principles of heterochromatin formation and function. Nat Rev Mol Cell Biol 19, 229-244.

7.Alberti, S., Gladfelter, A., and Mittag, T. (2019). Consider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Studying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and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Cell 176, 419-434.

8.McSwiggen, D.T., Mir, M., Darzacq, X., and Tjian, R. (2019). Evaluating phase separation in live cells: diagnosis, caveats, and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Genes Dev 33, 1619-1634.

相關焦點

  •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清華新聞網1月2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期刊(Developmental Cell)發表了題為《擬南芥ARGNAUTE1在植物響應激素和脅迫過程中結合染色質並促進基因表達》(Arabidopsis ARGONAUTE 1 Binds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2019/04/15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麥洛 | 責編:凌薇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來魯華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饒廣遠研究組揭示了植物R2R3-MYB轉錄因子的演化歷史
    R2R3-MYB轉錄因子是植物最大的轉錄因子家族之一,參與了大量植物特有生命現象的調控。前人的研究表明,藻類植物和基部陸生植物基因組編碼的R2R3-MYB轉錄因子相對較少,但種子植物中數量眾多,因此R2R3-MYB轉錄因子在植物中的擴張過程與機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演化生物學問題。
  •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
    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生命科學學院蘇曉東實驗室揭示茉莉酸信號通路中轉錄因子調控新機制
    2017年5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蘇曉東實驗室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雜誌上發表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etrameric Arabidopsis MYC2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enhanced interaction with DNA」的研究論文,文章解析了植物中首個basic Helix-loop-Helix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研究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報導全轉錄...
    2015年6月1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研究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Chemical pulldown reveals dynamic pseudouridylation of the mammalian transcriptome」的研究論文(DOI:10.1038/nchembio
  • 三篇Science揭示相分離與基因轉錄存在密切關聯
    2018年7月29日/生物谷BIOON/---DNA結合轉錄因子(TF)是真核基因表達的典型調節因子。針對轉錄因子的早期研究揭示出它們的結構良好的DNA結合結構域(DNA binding domain, DBD)並鑑定出轉錄所需的功能上至關重要的激活結構域(activation domain, AD)。
  • 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研究組發現控制植物根毛髮生的重要基因
    ,通過最近十幾年對擬南芥的研究,人們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基因參與對根表皮細胞長根毛過程的調控,其中GLABRA2 (GL2)就是一個主要的調控基因。GL2基因編碼一個同源異形-亮氨酸拉鏈類型的轉錄因子,它決定表皮細胞是否長根毛:如果表皮細胞中有GL2表達,就不長根毛,反之就長根毛,因此,GL2是根毛髮生的抑制因子。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
  • 生命科學學院李毅課題組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
    近日,PLOS Pathogens雜誌發表了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毅教授課題組題為「Auxin response factors (ARFs) differentiallyregulate rice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rice dwarf virus」的研究論文。
  • 生物物理所揭示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
    IPMK通過調節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進一步研究發現,IPMK對自噬活性的調控依賴於轉錄因子TFEB的活性。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TFEB是調控自噬-溶酶體通路相關基因的關鍵轉錄因子,目前已發現多種信號通路通過影響TFEB的磷酸化水平,來控制其入核轉運進而調控自噬。然而,IPMK敲除不影響TFEB的磷酸化和入核水平。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蛋白質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介導細胞內多種無膜細胞器或大分子凝聚體的形成。相分離形成的凝聚體起到分隔細胞組分的作用,從而在空間上保證了不同的細胞功能高效、有序的進行。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工作是張餘研究組對今年早期工作的延續(Li et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
  • 諾獎得主團隊通過「相分離」理論解析基因轉錄調控「暗物質」
    近年來,「相分離」悄然興起,成為生物學領域中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那麼, 什麼是生物中的「相分離」呢?簡單打個比喻來說,水和油是不同的「相」,水油相混,會產生「相」分離,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見到油漂浮在水面上。而相同的「相」在一定條件下會融合,比如兩個水滴離得很近時就會形成一個更大的水滴,這就是「相分離」最基本的性質之一。
  • 生命科學學院鄭曉峰研究組揭示組蛋白泛素化和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
    生命科學學院鄭曉峰研究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Journal of Cell Science分別發表題為「HSCARG, a novel regulator of H2A ubiquitination by downregulating PRC1 ubiquitin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的關鍵作用
    Plant and Microbial Sciences; CEPAMS)Jeremy Murray研究組題為NIN acts as a Network Hub Controlling a Growth Module Required for Rhizobial Infection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起的關鍵作用。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研究組揭示抗癌藥物順鉑全基因組圖譜
    2016年10月1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研究組在《德國應用化學》在線發表題為「Base-Resolution Analysis of Cisplatin–DNA Adducts at the Genome Scale」的研究論文(DOI:10.1002/anie.201607380 in th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
  • 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
    2020年7月27日及10月9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真核核糖體的組裝是一個極其複雜又高度分級的過程,涉及核糖體RNA(rRNA)的轉錄、修飾、加工和摺疊以及核糖體蛋白質的結合。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有超過300種因子參與核糖體的組裝,從而保證核糖體的生成準確而高效地進行。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代謝物組學研究組多年來致力於梭菌及其纖維小體的研究和應用開發,利用研究組自主研發的遺傳操作硬體設備和軟體工具,對熱纖梭菌的生理生化、纖維小體的組裝、合成調控與產物抑制、產物攝取與代謝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為揭示SigI/RsgI在纖維小體調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人員首先通過核磁共振實驗闡明了RsgI與SigI的結合方式,並進一步解析了該複合體的三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