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團隊通過「相分離」理論解析基因轉錄調控「暗物質」

2020-12-05 騰訊網

對於蛋白質互作,傳統上生物學家一直更多地關注描述蛋白質緻密結構的「鎖鑰學說」,用來解釋大多數細胞過程。然而,近期的一些研究證據表明,結構鬆散的蛋白區域之間所產生的弱相互作用也在細胞活動中起重要作用,引起了不少關注。

8月8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 (MIT)和 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其中包括1993年因發現內含子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Phillip A Sharp教授在內,在《Molecular Cell》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發現疏鬆結構蛋白的弱互作模式能夠誘導「相分離」從而調控基因轉錄。

DOI: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19.07.009

「相分離」是什麼?

近年來,「相分離」悄然興起,成為生物學領域中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那麼, 什麼是生物中的「相分離」呢?簡單打個比喻來說,水和油是不同的「相」,水油相混,會產生「相」分離,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見到油漂浮在水面上。而相同的「相」在一定條件下會融合,比如兩個水滴離得很近時就會形成一個更大的水滴,這就是「相分離」最基本的性質之一。細胞裡的不同成分,如蛋白質或RNA,也會因「相」的不同,有時互相融合變大,形成液滴;有時又相互分離開來變小,呈現出動態過程。

自2009年「相分離」現象由當時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所(MPI-CBG)工作的Tony A Hyman教授和Cliff Brangwynne博士等人在線蟲中首次觀察到並提出之後,科學家們不斷發現「相分離」在細胞生物學過程中無處不在, 細菌、真菌、植物、動物體內都有這些液滴的存在。許多團隊因此開展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對「相分離」在複雜的生物學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進行探索。

一個「活」的生化工廠

事實上,此次新研究進一步支持了同一科學家團隊早在2017年就提出的一個基於計算機模型的假說(Cell, 2017)。在該假說中,他們認為 1)細胞中由「相分離」產生的一些特殊凝聚物「液滴」可以控制關鍵基因的轉錄,他們把這些液滴稱為「condensates」。又或者說,轉錄過程中可能有相分離現象的發生;2)這些液滴僅存在於基因組的某些位點——基因組的超級增強子周圍,從而幫助確定需要在不同類型的細胞中表達的基因子集。

當然,他們提出這樣的假說並不是沒有依據的。對於假說第一項 1),先前的一些研究顯示,雖然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都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是分化後的細胞,如神經元細胞或心臟細胞,往往只表達基因組的不同子集來執行它們的特定功能。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些基因有很多位於基因調控元件——超級增強子周圍。超級增強子是DNA上的一段區域,本身不編碼蛋白質,但是能與稱為「轉錄因子」的蛋白質結合來加強其附近基因的DNA到RNA轉錄。另一方面,對於假說第二項 2),從經典的生物學的「Crick中心法則」角度來說,遺傳信息在聚合酶的作用下通過轉錄從DNA傳遞給RNA,再進一步翻譯成蛋白質來執行相應的生物學功能。在轉錄過程中涉及大量的轉錄聚合酶、轉錄因子、剪接複合物等分子,這些蛋白內部往往含有一段內源性無序區,構成了其發生「相分離」的基礎條件。

圖片來源:MIT 官網

隨著研究的推進,該團隊進一步證實動態condensates液滴確實形成於超級增強子區域。這些液滴由轉錄因子和其他分子簇組成,能夠吸附像RNA聚合酶一樣的生物酶,從而促使基因組特定區域的基因保持活躍轉錄 (Science, 2018)。正如領導該研究的科學家之一,MIT化工學教授ArupK. Chakraborty 所形容的那樣:「這是一個按需供應的生化工廠,細胞可以在需要時融合或分離這些液滴。一旦在基因相關位點產生的需求『信號』,細胞就會濃縮所有轉錄因子,形成凝聚物液滴;轉錄發生直到細胞任務完成後,細胞就會『清除』這些液滴。」

基因調控「暗物質」新視角

對此研究結果,其作者之一Krishna Shrinivas說:「我們已經證明在基因組的某些調控區域,轉錄過程中會形成凝聚物『液滴',然而我們並沒有完全理解這些生物分子是如何或為何僅在我們基因組的特定點周圍濃縮形成液滴的?」

受到近期蛋白質之間弱互作證據的啟發,研究人員進行了計算實驗和建模,得出的結果表明蛋白質之間弱相互作用的累積以及轉錄因子-DNA的互作, 共同決定了「轉錄因子+分子簇」構成的凝聚物「液滴」是否會在基因組的特定位點形成。當眾多轉錄因子匯聚在相同的增強子周圍時,蛋白質之間的弱相互作用更易發生。當這種弱相互作用達到臨界濃度後,「液滴」便會形成。此外,不同的細胞類型產生不同的轉錄因子,能夠與不同的增強子結合。

領導該研究的科學家之一,MIT的生物學教授Richard A Young說:「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重要的新方法,用於破譯我們基因組中的'暗物質'如何在基因調控中發揮作用。」

結語

這項研究揭示了生物細胞內部由「相分離」所實現的轉錄過程的區室化反應。「這是細胞生物學領域非常令人興奮的轉折,」 諾獎得主Phillip A Sharp教授評價道,「這是一種全新的方式,可以看到更豐富,更有意義的生物系統。」

End

[1] Radical New View of Gene Control

[2] Bicoid-Dependent Activation of the Target Gene hunchback Requires a Two-Motif Sequence Code in a Specific Basal Promoter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在細胞中被緊密組裝在不同的染色質結構域中,而如何調控這些染色質結構域的組裝,從而控制基因的轉錄仍然是未解之謎。生物大分子的相分離現象是指蛋白質及核酸等分子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在細胞中形成無膜包裹的細胞器,在大分子結構組裝、功能調控和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揭示轉錄因子通過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
    圖1.轉錄因子Pros通過液-液相分離植入神經前體細胞染色體當細胞進入有絲分裂期,由於染色質凝縮形成高度緻密的染色體,絕大多數基因轉錄的關鍵調控元件因此,這項研究所揭示的新現象和新機理可能代表了轉錄因子通過染色體植入驅使異染色質凝縮和細胞終末分化的普適規律。液-液相分離作為細胞內的一種自組織方式,為我們理解許多生物學現象提供了嶄新的視角。然而,在生理條件下相分離是否真正參與調控重要的生物學過程還有待更確鑿有力的證據 [7,8]。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近年研究發現,轉錄因子、轉錄中介體Mediator和RNA聚合酶等轉錄組份通過液-液相分離形成轉錄凝聚體(transcriptional condensates),激活下遊基因轉錄【1-3】。但是當沒有受到轉錄信號刺激時,這些液-液相分離的轉錄因子與其他轉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調控的尚未被闡明。
  • 為什麼果蠅飛行離不開鈣 | 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論文
    鈣是一種重要的信號物質,對多種細胞活動起到調控作用。有研究顯示,果蠅飛行能力的發育就離不開神經元中鈣的調節。這一過程是如何實現的?2017年2月14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一篇名為A pupal transcriptomic screen identifies Ral as a target of store-operated calcium entry in Drosophila neurons的文章,指出鈣信號在蛹階段早期就通過調控神經元中的特定基因表達影響飛行能力的發育。
  • 西北大學校研究團隊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10月2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嚴健、鄧新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A compendium of DNA-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seudomonas syringae,通過HT-SELEX技術解析丁香假單胞菌基因組內上百個轉錄因子的DNA序列結合特異性,並進一步構建該植物病原體全基因組轉錄調控網絡
  • 諾獎得主麥可?楊教授訪問浙大
    吳朝暉表示,在全球科技和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諾獎科學家成為溝通高校及青年科學家的橋梁,不僅對浙大,而且對中國的科技和教育將產生重要意義。同時,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將傳播帶入一個新的時代,思考如何將諾獎科學家的思想傳播給青年科學家和大眾也十分重要。麥可·楊教授現任洛克菲勒大學學術事務副校長和遺傳學實驗室負責人。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百年諾貝爾獎雖然頒出了無數桂冠,但26名得主出現在同一個論壇,這樣的密度並不多見。10月15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滴水湖論壇籌備情況的匯報,該論壇將邀請包括26名諾獎得主在內的3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滴水湖畔。
  • 三篇Science揭示相分離與基因轉錄存在密切關聯
    傳統的生物化學重建和遺傳學研究已鑑定出很多在轉錄調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分子參與者。然而,弱的動態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促進活細胞中的基因激活的機制一直是未知的。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取得的進展為研究體內轉錄開闢了新的前沿。
  • 諾獎得主研究的「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對人類有何...
    新民晚報記者第一時間專訪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癌症信號轉導與代謝研究組組長高大明研究員,他曾在哈佛大學接受博士後訓練,而他的博士後導師、哈佛醫學院魏文毅教授是本年度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的傑出學生。   「眾所周知,對地球上的生物體來說,氧氣非常重要。然而,我們的細胞如何感知氧氣的濃度並隨之改變行為的,之前並不清楚。」高大明說。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甜菜鹼積累轉錄調控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其中,甜菜鹼作為一種滲透調節物質,在應答低溫脅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低溫誘發甜菜鹼積累的轉錄調控機制尚不清晰。我校柑橘抗逆團隊利用前期構建的抗寒資源低溫轉錄組,發掘了一批低溫應答基因,從中篩選獲得受低溫誘導的一個甜菜鹼脫氫酶類似基因PtrBADH-like(簡寫為PtrBADH-l)。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理察·塞勒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注行為經濟學;其弟子稱他希望將學術成就用於普通人投資【名詞解釋】行為經濟學作為一種實用的經濟學,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意在通過行為分析理論、經濟學、心理學、經濟規律的結合,將身份、社會地位、人格、情緒、個性等因素引入經濟分析之中。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發表論文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清華新聞網3月18日電 3月1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
  • 2020諾獎誕生最大懸疑:基因編輯技術獲獎,張鋒錯失
    Doudna),以表彰她們對「基因編輯」方法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 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中,張鋒幾乎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他未能因所做的開創性貢獻入圍諾獎令人生疑,或許將成為近期討論的一個話題。他和助手弗雷德裡克·索迪共同提出了放射性物質可以產生氦氣的假設。1902 年,他們陳述了一個革命性的理論:元素通過衰變形成其他的元素。
  • ...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
    TFEB的液-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進一步研究發現,IPMK對自噬活性的調控依賴於轉錄因子TFEB的活性。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TFEB是調控自噬-溶酶體通路相關基因的關鍵轉錄因子,目前已發現多種信號通路通過影響TFEB的磷酸化水平,來控制其入核轉運進而調控自噬。然而,IPMK敲除不影響TFEB的磷酸化和入核水平。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 20名諾獎得主 34個關鍵詞:他們給未來科學「劃重點」
    原標題:20名諾獎得主,34個關鍵詞:他們給未來科學「劃重點」   一場長達42小時的科學馬拉松還在上海繼續。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 Nat Comm|鄧新/嚴健合作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轉錄因子作為調控基因表達的關鍵元件,在轉錄調控介導的生物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先前國內外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些控制丁香假單胞菌致病性的轉錄因子,但缺乏一個全基因組水平的轉錄調控網絡,這對全面防治該類病害的大規模暴發產生了很大障礙。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調控可誘導基因轉錄的機理。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MYB轉錄因子調控苦蕎蘆丁合成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茉莉酸誘導的MYB轉錄抑制子調控苦蕎蘆丁生物合成的新機制。  蕎麥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糧食作物,不僅富含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還富含其他糧食作物所不具有的生物黃酮類活性物質,其中蘆丁是最主要的抗氧化、降三高、通血管的活性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