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2020-12-05 科學網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3 13:21:59

在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Elaine Fuchs及其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液-液相分離促進皮膚屏障的形成。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3月1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絲蛋白通過液-液相分離組裝透明角質顆粒(KG)。相分離動力學控制著終末分化,並被人類皮膚屏障疾病相關的突變所破壞。研究人員使用螢光傳感器來研究小鼠內源性相行為。表皮分層過程中的相變使細胞空間充斥著液體狀KG,其聚結受到角蛋白絲束的束縛。對靠近皮膚表面的細胞進行成像,研究人員發現環境調節的KG相動力學推動了鱗片的形成。因此,表皮的結構和功能受相分離動力學的調控。

據了解,在身體表麵皮膚分層鱗狀上皮受到極端環境的威脅。皮膚表面由無核且扁平的皮膚鱗片組成。它們來源於潛在的、具有轉錄活性的角質形成細胞,這些細胞含有功能未知的絲蛋白透明角質顆粒。

附:英文原文

Title: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drives skin barrier formation

Author: Felipe Garcia Quiroz, Vincent F. Fiore, John Levorse, Lisa Polak, Ellen Wong, H. Amalia Pasolli, Elaine Fuchs

Issue&Volume: 2020/03/13

Abstract: AbstractAt the body surface, skin’s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is challenged by environmental extremes. The surface of the skin is composed of enucleated, flattened surface squames. They derive from underlying, transcriptionally active keratinocytes that display filaggrin-containing keratohyalin granules (KGs) whose function is unclear. Here, we found that filaggrin assembles KGs through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The dynamics of phase separation governed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and were disrupted by human skin barrier disease–associated mutations. We used fluorescent sensors to investigate endogenous phase behavior in mice. Phase transitions during epidermal stratification crowded cellular spaces with liquid-like KGs whose coalescence was restricted by keratin filament bundles. We imaged cells as they neared the skin surface and found that environmentally regulated KG phase dynamics drive squame formation. Thus, epiderm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re driven by phase-separation dynamics.

DOI: 10.1126/science.aax9554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3/eaax9554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Nature:液-液相分離直接控制自噬機制
    2020年2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微生物化學研究所、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大學、金澤大學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通過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聚集Atg蛋白的液體狀凝聚物(liquid-like condensate,即液滴,liquid droplet
  • 科研前沿 | 生物學中的液-液相分離:機制、功能和疾病長篇綜述
    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RNA)的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是近幾年來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新興熱點。異常的相分離和過渡與多種人類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有因果關係。這篇綜述總結了最近LLPS在各種生物學途徑和疾病中的作用方面的主要進展。
  • ...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
    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敲除IPMK也顯著提高自噬活性,並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IPMK調控自噬-溶酶體通路的活性依賴於IPMK的細胞核定位,但並不依賴其酶活性。進一步研究發現,IPMK對自噬活性的調控依賴於轉錄因子TFEB的活性。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
  • 生物物理所揭示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
    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敲除IPMK也顯著提高自噬活性,並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IPMK調控自噬-溶酶體通路的活性依賴於IPMK的細胞核定位,但並不依賴其酶活性。進一步研究發現,IPMK對自噬活性的調控依賴於轉錄因子TFEB的活性。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
  • :液-液相分離介導的肽超分子組裝成核-生長新機制
    因此對超分子納米纖維形成機制的研究,不僅有助於加深對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認知,促進纖維化相關疾病新型治療策略的開發,也為複雜仿生體系的設計和構建提供新的思路。納米纖維的形成一般包含成核和生長兩個階段。作為溶液中新相形成的初始孕育階段,成核對超分子納米纖維的結構和性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已有相關的理論研究發現,成核可以通過經典的單步成核或者由亞穩相參與的兩步成核來實現。
  • 上海科學家在蛋白質液液相分離領域取得突破 為小分子藥物治療提供新策略
    圖說:疾病中突變SHP2蛋白獲得異常相分離能力並促進MAPK信號通路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RNA)的液液相分離(LLPS)是近幾年來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新興熱點。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蛋白質相分離廣泛存在於細胞中,驅動多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液液相分離在生物學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生命的運行規律,闡明了許多之前難以解釋的生物學現象。重要的是,人們逐漸認識到,液液相分離不僅在生理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也與人類多種重大疾病的病理過程密切相關,包括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 理論物理所建立解析模型研究凝膠網絡彈性介導的液-液相分離現象
    最新研究表明,無膜細胞器具有能夠流動、融合、形變等液態特徵,而液-液相分離被認為是無膜細胞器形成的物理機制。無膜細胞器處在由細胞骨架構成的彈性網絡中,細胞骨架對無膜細胞器的形成與尺寸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彈性介導的液-液相分離對理解無膜細胞器的物性具有重要意義。
  • 分合之間藏「玄機」:我國科學家揭示蛋白異常「液液相分離」導致人類發育性疾病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 朱繼東與研究員 劉聰團隊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類發育性疾病如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SHP2蛋白的異常液液相分離,並將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離體系中,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和下遊的MAPK信號通路,解答了為何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不同類別的SHP2突變卻導致相似臨床表型的分子機制,並為小分子藥物治療與
  • Nature:液-液相分離調控染色質泛素化修飾
    在在顯微鏡下觀察時,Lge1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行為:Lge1形成液滴,這些液滴碰撞並聚結在一起。相關研究結構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hase separation directs ubiquitination of gene-body nucleosomes」。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097-z。
  • 科學網—玻璃形成合金液體獲證存在液液相變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柳林團隊、中科院物理所汪衛華團隊等利用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的高溫核磁共振平臺,並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揭示出玻璃形成合金液體確實存在
  • 相分離組織自噬體形成
    相分離組織自噬體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0 9:55:13 日本微生物化學研究所Nobuo N.
  • 板層小體在皮膚滲透屏障形成中的作用
    板層小體的作用LB內的脂質是角質形成細胞外脂質的前體,這些脂質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顆粒層-角質層分界面的細胞間隙,形成脂質板層膜。皮膚滲透屏障主要由角質層中角質細胞及細胞間脂質組成,形成「磚-灰漿」結構。
  • 新技術探測液—液界面化學過程,為回收鈷的化學分離提供了新視角
    液界面難以捉摸的化學過程。Dept. of Energy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研究人員捕捉到的實時測量數據,為回收鈷的化學分離提供了新視角。鈷是一種用於現代電池和磁鐵的關鍵原材料。近日,發表在《ACS應用材料和界面》上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從含有相似物質混合物的溶液中獲取鈷的分子動力學機制。「理解分離元素所需的分子事件是優化或創造新的、量身定製材料回收技術的關鍵。」
  •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05:09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 Cell;背靠背 | 相分離促進緊密連接形成的機制
    近些年,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教授課題組2016年在Cell上報導了PSD中高豐度表達的兩個蛋白PSD-95與SynGAP在體外較高濃度下可以發生液-液相分離,為神經科學領域長期存在的關於PSD形成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Cell丨張明傑組破解突觸的建立與可塑性調節的機制——溫文玉解讀)。那麼是否緊密連接胞內區也以同樣的方式通過一些蛋白的相分離完成這些蛋白的有序組織和高度聚集?
  • 高效液相色譜儀的原理
    對於高沸點、熱穩定性差、相對分子量大(大於400 以上)的有機物(這些物質幾乎佔有機物總數的 75% ~ 80% )原則上都可應用高效液相色譜法來進行分離、分析。據統計,在已知化合物中,能用氣相色譜分析的約佔20%,而能用液相色譜分析的約佔70~80%。
  • 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蛋白質
    高效液相色譜法蛋白質混合物分離固定相材料和硬體可利用率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液相色譜系統在蛋白質純化中的性能表現。儘管完整蛋白質的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還不是蛋白質組學分析中最常用的技術,但它非常適用於在初始階段分離蛋白質混合物。有多種色譜分離法可供選擇,包括反相色譜法、陰陽離子交換法、尺寸排除法和親和色譜法。後者作為一種從複雜混合物中提取蛋白質子集的方法,應用廣泛。在將蛋白質混合物分離這個步驟中,高效液相色譜法與製備型等電聚焦電泳法(IEF)一樣有用。
  • 鹽誘導液-液相分離:水-乙腈-鹽混合物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鹽誘導液-液相分離:水-乙腈-鹽混合物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3 15:37:58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的Yuyuan Lu課題組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Zhen-Gang
  • 重建皮膚屏障,這4種成分對你的敏感肌非常友好!
    由於天生角質層較薄,平時護膚一樣要注意修復肌膚屏障、增強肌膚耐受性,避免肌膚遭受刺激。很大一部分「敏感肌」都是因為自己後天亂用護膚品,皮膚屏障被破壞,出現不良反應。只有極少數的敏感肌是真的皮膚很薄,導致屏障也容易受損。Q3:敏感肌日常護膚重點?護膚的重點就在【皮膚屏障】。
  • 專業皮膚屏障修復品牌「海說」告訴你,如何修復敏感肌、痘痘肌...
    專業皮膚屏障修復品牌「海說」告訴你,如何修復敏感肌、痘痘肌,紅血絲等受損皮膚。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Pillemer博士首次發現並報導酵母細胞壁中有一種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之後,經過圖倫大學Diluzio博士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酵母細胞壁中提高免疫力的物質是一種多糖—β-葡聚糖,並從麵包酵母中分離出這種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