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在蛋白質液液相分離領域取得突破 為小分子藥物治療提供新策略

2020-10-01 新民晚報

圖說:疾病中突變SHP2蛋白獲得異常相分離能力並促進MAPK信號通路 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RNA)的液液相分離(LLPS)是近幾年來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新興熱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朱繼東課題組與劉聰課題組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類發育性疾病,如努南症候群和豹皮症候群中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SHP2蛋白的異常液液相分離,並將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離體系中,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和下遊的MAPK信號通路。

這一發現解開了該領域中的一個長期未解之迷:為什麼努南症候群和豹皮症候群中不同類別的SHP2突變卻導致相似臨床表型的分子機制,並為小分子藥物治療與SHP2突變相關的人類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相關成果於今天凌晨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細胞)。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蛋白質相分離廣泛存在於細胞中,驅動多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液液相分離在生物學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生命的運行規律,闡明了許多之前難以解釋的生物學現象。重要的是,人們逐漸認識到,液液相分離不僅在生理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也與人類多種重大疾病的病理過程密切相關,包括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闡明相分離在病理過程中的作用將為人們治療一系列重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策略和手段。

圖說:努南症候群 來源/東方IC

據介紹,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RAS/MAPK信號通路傳導中起關鍵作用。「SHP2磷酸酶活性受其自身構象變化調節,當蛋白處於「關閉」狀態,磷酸酶活性被抑制;當蛋白處於「打開」狀態,磷酸酶活性被激活。」SHP2蛋白的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有關,包括50%的努南症候群(特徵表現包括獨特面貌、矮身高、胸腔畸形和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具有完全外顯率但表達可變的常染色體顯性疾病)和90%的豹皮症候群(為一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主要特點為多發性黑痣、心電圖異常、先天性心血管異常、眼異常、生殖器異常、骨骼異常、身體發育障礙、神經性耳聾、中樞神經異常、全身斑疹近似「豹皮」色素斑)患者都攜帶SHP2的胚系雜合突變。

努南症候群中的SHP2突變使SHP2處於「打開」的構象,導致SHP2酶活激活。而豹皮症候群中的突變位於SHP2催化結構域上,使SHP2磷酸酶功能失活。然而,努南症候群和豹皮症候群兩種發育障礙的患者卻有著極其相似的臨床症狀。為什麼酶活缺失的SHP2突變與酶活增強的SHP2突變會導致臨床表型如此相似的疾病?這一直是生物學上尚未解決的棘手難題。找到這一難題的答案,也許就能幫助人們開發治療這類疾病的小分子藥物,為患者帶來曙光。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朱繼東研究員和劉聰研究員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發現,在努南症候群和豹皮症候群中存在的SHP2突變,都能夠促進SHP2蛋白在體外和細胞中發生異常的液液相分離。研究發現,突變的SHP2蛋白相分離是由磷酸酶催化結構域表面電荷的靜電相互作用介導,並且SHP2相分離的能力受蛋白的構象變化調控。更重要的是,SHP2突變體的相分離對於RAS-MAPK通路的活化是至關重要的,SHP2突變體所形成的相分離能夠招募野生型的SHP2蛋白,在局部提高酶濃度,促進SHP2磷酸酶功能,從而激活MAPK信號通路。

該工作首次報導了磷酸酶蛋白能夠發生相分離現象,暗示相分離可能是細胞調節磷酸酶活性的一個重要調控方式。該研究發現基因突變可直接改變蛋白的相分離能力,進而改變蛋白功能,並導致人類疾病的發生,進一步揭示了相分離在人類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研究發現SHP2變構抑制劑ET070通過將SHP2蛋白鎖定在「關閉」構象,抑制SHP2突變蛋白的相分離能力,為小分子藥物調控磷酸酶功能和相關疾病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關焦點

  • 分合之間藏「玄機」:我國科學家揭示蛋白異常「液液相分離」導致人類發育性疾病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 朱繼東與研究員 劉聰團隊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類發育性疾病如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SHP2蛋白的異常液液相分離,並將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離體系中,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和下遊的MAPK信號通路,解答了為何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不同類別的SHP2突變卻導致相似臨床表型的分子機制,並為小分子藥物治療與
  • 科研前沿 | 生物學中的液-液相分離:機制、功能和疾病長篇綜述
    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RNA)的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是近幾年來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新興熱點。異常的相分離和過渡與多種人類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有因果關係。這篇綜述總結了最近LLPS在各種生物學途徑和疾病中的作用方面的主要進展。
  • 科學家發現導致人類發育性疾病新機制
    該工作解開了該領域中的一個長期未解之迷:為什麼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不同類別的SHP2突變卻導致相似臨床表型的分子機制。並為小分子藥物治療與SHP2突變相關的人類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生物大分子的液液相分離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 是近幾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突破性的發展方向。
  • :液-液相分離介導的肽超分子組裝成核-生長新機制
    因此對超分子納米纖維形成機制的研究,不僅有助於加深對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認知,促進纖維化相關疾病新型治療策略的開發,也為複雜仿生體系的設計和構建提供新的思路。納米纖維的形成一般包含成核和生長兩個階段。作為溶液中新相形成的初始孕育階段,成核對超分子納米纖維的結構和性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已有相關的理論研究發現,成核可以通過經典的單步成核或者由亞穩相參與的兩步成核來實現。
  • ...Chemistry | 醒醒,蛋白質!用於腫瘤靶向治療的酶促級聯反應新策略
    細胞和活體層次蛋白質的功能調控對於研究蛋白質參與生命過程的化學機制,發展蛋白質生物治療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在疾病靶向治療中對蛋白質活性的選擇性控制是蛋白質療法的一個重要難題。特別是,能夠選擇性地控制蛋白質活性,使其在被外源性刺激或惡性細胞微環境(內源性因素)「激活」之前保持「惰性」,這種技術非常有限。因此,研究設計功能蛋白質的可控激活新策略勢在必行。
  • 中國人類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題:「發現肝細胞癌精準治療潛在新靶點!」——中國人類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 陳芳、胡喆  近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再傳喜訊!我國科學家通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上線發表了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的論文,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 中國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究取得突破
    原標題:中國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究取得突破  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胡浩)據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網站13日消息,中國自主研製的用於治療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藥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批准上市,這是中國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  靶向DNA甲基化酶或者組蛋白修飾酶的數個新藥獲批用於治療癌症,表觀遺傳學影響基因表達的化學幹預研究已經成為國際上藥物新靶標研究的活躍領域。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發現高質量化學探針,靶向性幹預m6A修飾,不但可以加速表觀轉錄學基礎研究,同時將推動m6A調控蛋白質的靶標成藥性確證,在生命科學和新藥發現領域同時展現重要科學意義。
  • 當 相分離 遇上 新冠病毒 ......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的傳染病,目前正在全球引起大流行。近期與該病毒以及其導致的疾病的相關研究正在迅速增長,從該病毒的序列分析,到病毒蛋白特性及病毒進入人體的機制,最後引起的疾病及相關免疫應答和治療策略。這一系列的研究都加速了人類對SARS-CoV-2及COVID-19的認識。
  • ...涵蓋納升級至微升級的超高效液相色譜系統——ACQUITY UPLC M...
    將此系統與沃特世質譜儀聯用,能夠對複雜樣品體系中含量極低的分子進行鑑定和定量,提供前所未有的高靈敏度。ACQUITY UPLC M-Class系統可用於蛋白質組學、代謝分析、代謝物鑑定和藥代動力學研究等各個領域。同時,全新設計的可耐受15,000psi壓力的亞2μm色譜柱,提供更快的分離速度、更高的峰容量和靈敏度。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在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s)-小分子配體相互作用機制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作為Back Cover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發表。NMDAR複合物是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等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解析小分子與膜蛋白受體的相互作用機制目前仍然面臨巨大挑戰,是小分子藥物開發中的難點之一。該方法為研究小分子-膜蛋白受體分子識別和結構調節機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質譜分析新方法,有望應用於靶向小分子藥物的篩選、評估和優化。
  • 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蛋白質
    高效液相色譜法蛋白質混合物分離固定相材料和硬體可利用率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液相色譜系統在蛋白質純化中的性能表現。儘管完整蛋白質的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還不是蛋白質組學分析中最常用的技術,但它非常適用於在初始階段分離蛋白質混合物。有多種色譜分離法可供選擇,包括反相色譜法、陰陽離子交換法、尺寸排除法和親和色譜法。後者作為一種從複雜混合物中提取蛋白質子集的方法,應用廣泛。在將蛋白質混合物分離這個步驟中,高效液相色譜法與製備型等電聚焦電泳法(IEF)一樣有用。
  • 小分子,大功能——Science發表藥學院焦寧團隊氮化反應新突破
    該研究不僅使施密特反應擺脫了對疊氮試劑的依賴,解決了醯胺合成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對硝基化合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並有望為進一步新反應的發現提供新的策略。特別是,簡單的環己酮原料經過該方法就可以被高效地轉化為製備尼龍6的單體己內醯胺,從而為該重要的工業化工品的製備提供了新的合成路徑。同時,新方法在藥物活性分子的合成和結構修飾中展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在硝基甲烷小分子活化的基礎上,該研究所發展的「級聯活化策略」有望為更多有機小分子活化以及新反應的發現提供思路。
  • 我科學家在氮化反應領域實現新突破
    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焦寧研究團隊日前在《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硝基甲烷作為氮供體的施密特類型反應製備醯胺和腈》研究論文,報導硝基甲烷作為氮供體的施密特類型反應。該研究首次利用常用溶劑硝基甲烷,以「級聯活化策略」對其進行活化,在重要化合物醯胺及腈的合成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小分子、大分子藥物生物分析及表徵技術進展
    結構確認、生物分析、表徵和質量控制方法等的研究是藥物研發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些研究必須儘可能準確、靈敏且具有選擇性。在過去30年裡,液相色譜和串聯質譜(LC-MS-MS)技術一直是許多小分子藥物分析的首選方法。在此期間,分析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靈敏、可靠方法的開發提供了支持。
  • 蛋白質修飾研究的最新篇章
    蛋白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最為普遍也是研究最為深入的修飾方式,而其中的酪氨酸磷酸化,特別是酪氨酸激酶受體的磷酸化已經被證明對癌細胞的誘發和生長有關鍵作用,多種針對不同酪氨酸激酶受體的小分子抑制劑和單克隆抗體也已經被開發成為治療癌症的一線藥物。目前研究較多的蛋白翻譯後修飾包括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和泛素化四類修飾。
  • 西北工大欽傳光教授團隊在多肽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多肽合成載體(GPS),成功地實現了藥物分子普卡那肽(Plecanatide,商品名稱:Trulance)的液相全合成。普卡那肽是由Synergy Pharmaceuticals公司開發的口服鳥苷酸環化酶C(GC-C)激動劑,於2017年1月19日在美國首次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胃腸道疾病,如便秘的腸易激症候群(IBS-C)和慢性特發性便秘(CIC)。目前作為候選藥物正在進行IBS-C適應症的第三期臨床療效試驗。
  • 藥物和基因的細胞效應發現並提供對蛋白質功能的見解
    對於這個新平臺,研究人員還改進了其對科學界的可及性,使小分子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成為可能,並為臨床試驗提供信息。這個「下一代」CMap包含超過130萬個基因表達譜,並通過NIH LINCS聯盟開發,可以通過全新的基於雲的分析環境由全球研究人員進行探索,使其能夠在功能上注釋疾病基因的遺傳變異,發現無特徵小分子的作用機制,並產生新的治療假設。「擴展的連接圖是基因組學研究新方向的一個例子。
  • 河北大學在色譜分離分析新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整體柱製備常用的離子液體結構歸納 記者11月22日從河北大學獲悉,該大學喬曉強教授團隊在色譜分離分析新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基於離子液體的整體色譜柱:研究概況及其應用於高效色譜分離和富集」(Ionic liquids-based monolithic columns: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high-efficiency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的綜述,近日在國際分析化學期刊《分析化學趨勢》(TrAC-Trends
  • 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
    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為惡性膠質瘤治療防復發提供了新思路眾所周知,中國近代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導致各方面都落後世界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而近代神經外科更是落後了世界神經外科數個十年。然而近期,中國科學家卻在膠質瘤研究領域中奪得了先機。2020年,1月初,中國科學院在膠質瘤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篩選並發現用於治療惡性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