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相分離 遇上 新冠病毒 ......

2020-10-18 Life Science 醫學生


相分離(Phase Separation)現象是近來在生物學領域研究的十分火熱的前沿研究熱點,目前已經有大量生物學過程被報導與相分離相關。而與此同時,該物理現象是否真的在生物學過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也備受質疑。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的傳染病,目前正在全球引起大流行。近期與該病毒以及其導致的疾病的相關研究正在迅速增長,從該病毒的序列分析,到病毒蛋白特性及病毒進入人體的機制,最後引起的疾病及相關免疫應答和治療策略。這一系列的研究都加速了人類對SARS-CoV-2及COVID-19的認識。

然而,作為目前前沿的兩個研究熱點,當它們結合在一起,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認識、思考及啟示呢?

一、新冠病毒的蛋白能形成相分離

隨著SARS-CoV-2的基因組及相應蛋白的解析,研究人員近期對SARS-CoV-2病毒相關蛋白展開了大量研究,其中就包括有病毒蛋白的相分離相關的研究。

2020年06月10日,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線了題為「SARS-CoV-2 nucleocapsid protein undergoes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stimulated by RNA and partitions into phases of human ribonucleoproteins」的研究,該研究發現:

來自SARS-CoV-2的多價RNA結合蛋白--核衣殼蛋白N--能夠通過液液相分離(LLPS)的形式包裝RNA,且該相分離過程可被RNA及pH調節;此外,該N蛋白能夠進入人類核糖核蛋白TDP-43, FUS, 及hnRNPA2形成的相分離中。因此,該研究表明LLPS可能對於SARS-CoV-2及其他RNA病毒的基因組包裝、與宿主蛋白的共存、病毒的複製和感染功能等都十分必要。

類似地,2020年06月12日,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又上線了一篇題為「Specific viral RNA drives the SARS CoV-2 nucleocapsid to phase separate」的研究,該研究同樣發現:

SARS-CoV-2的N蛋白能夠與病毒基因組經歷LLPS的過程。具體來說,N蛋白在生理條件下能夠與病毒基因組5『端前1000個核苷酸中的特定RNA序列發生相分離,且在人體上呼吸道溫度的條件下可以得到增強。此外,作者進一步發現,N蛋白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形成的相具有濃度依賴性,且可以被小分子影響。因此,該研究揭示了SARS-CoV-2的N蛋白所形成的相具有序列和結構特異性、對人體溫度敏感、且用小分子可控,這為抗SARS-CoV-2病毒的有效小分子篩選提供了篩選基礎。

二、新冠病毒的靶向藥物能參與相分離

2020年06月19日,來自美國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的

Richard A. Young團隊在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Partitioning of cancer therapeutics in nuclear condensates」的報導文章:

該文章指出靶向腫瘤的一些合成化合物藥物能夠參與形成相分離過程,這一發現為腫瘤藥物發揮效應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解。而靶向新冠病毒的藥物是否也類似能夠通過參與相分離發揮作用,以及如何篩選能夠靶向特異性相分離區域的藥物仍有待探究。

據2020年06月18日來自Nature News的報導介紹:

目前已有研究組正在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的複製過程中的病毒蛋白的相分離,並且也有靶向抑制該複製過程且能夠特異性地參與其相分離過程的小分子篩選研究。

最後

目前,相分離仍然是許多生物學過程中的研究熱點,而新冠病毒SARS-CoV-2也正處於研究火熱的時期,這使許多研究人員嘗試將相分離現象與新冠病毒結合起來開始研究,包括病毒本身蛋白和RNA的相分離現象,以及靶向小分子藥物靶向參與特定相分離過程。然而,因為近年來相分離現象被用於解釋許多生物學過程,相關數據和結論仍有大量值得商榷,使得相分離近期一直備受討論甚至質疑。所以,當該現象與新冠病毒研究結合時,其意義與價值將更值得研究人員進一步深入思考與討論,而不能使熱點僅僅只能存在於實驗室數據及理論模型之中。

參考資料: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6.09.141101v1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6.11.147199v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838-z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7/1386

相關焦點

  • 高福:青島冷鏈食品外包裝首次分離新冠活病毒意義何在
    導讀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向財新記者介紹,過去講「檢測出」指的是樣本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核酸不一定是活病毒,而此次「分離到」活病毒,意味著一定存在活病毒,且能造成傳播或傳染
  • 新冠病毒最近的這幾個發現,可能會對新冠病毒的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青島冷凍海鮮外包裝分離到新冠活病毒,有什麼意義10月1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官網發布消息,在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 抓住新冠病毒的尾巴
    揭秘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原理核酸檢測其實是檢測受測者體內是否有新冠病毒的核酸(RNA)。每種病毒的核酸內部都含有核糖核苷酸,不同的病毒所含的核糖核苷酸數量和排列順序不同,使得每種病毒都具有特異性。新冠病毒的核酸也是獨特的,核酸檢測就是對新冠病毒的核酸進行特異性檢測。
  • 廣東分離出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說明什麼?
    就在剛剛,1月6日晚,廣東分離出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 其實這也不奇怪,該病例是南非籍飛行員。如果要感染新冠病毒,最大可能也是南非變異株病毒。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這個常識在近幾個月的科普過程中大家都有所知曉。所謂RNA病毒,就是一個蛋白質外殼包裹一團RNA,RNA是其遺傳物質。
  • 新冠病毒長這樣!我國科研人員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近日,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全球首個解析真實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這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目前關於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組調查數據表明,病毒存在著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此前尚無研究表明突變與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改變直接相關。不過,儘管新冠病毒具有大量的變異性,一個關鍵的問題仍然是:這些突變是否對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有任何真正的功能影響?研究人員認為,上述問題對理解病毒感染機制至關重要,並指導藥物和疫苗的開發戰略,為應對疫情大流行下一階段做準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從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患者中分離出11株新冠病毒毒株。
  • 世界衛生組織:不應把新冠病毒同特定種族相聯繫
    世衛組織:不應把新冠病毒同特定種族相聯繫新華社日內瓦2020年3月18日電(記者劉曲)世界衛生組織18日說,應避免將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這不利於團結合作共同抗擊疫情。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當天的例行記者會上說,病毒沒有國界,它影響的對象也不分種族、膚色、財富多少,所以應避免將病毒與某些人聯繫起來。瑞安說:「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起源於北美,我們沒有稱它為『北美流感』。所以涉及其他病毒時,我們採用同樣的命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世衛組織呼籲所有人避免將病毒同某個地域聯繫起來。
  • 抗擊新冠病毒進展:毒種首次分離,30 種潛力藥被發現
    IT之家1月26日消息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仍在全國持續蔓延,奮鬥在一線的除了醫護人員,還有為抗擊新冠病毒不懈努力的醫學家們,而他們在短短的時間裡也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根據中國經營報的報導,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抗2019-nCoV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正在緊密開展抗2019-nCoV藥物研究。好消息是,前期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有起到重要作用。
  • ...清華團隊從新冠患者血漿中分離到高效抗新冠病毒抗體,可將S蛋白...
    前段時間,隨著大量的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康復者的血漿一時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因為,從理論上講,這些從新冠肺炎中康復過來的患者,體內有對抗新冠病毒(SARS-CoV-2)的「特效藥」——抗體。▲ 新冠病毒(圖源:NIAID-RML)不過,關於「新冠病毒康復者的血漿究竟能不能用於治療」的爭論一直存在,之前我們曾寫過一篇文章詳細的介紹過。總之就是,前路漫漫,道阻且長。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超連結查看。
  • 新冠病毒長這樣!我國科研人員揭示全球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據國內媒體報導,近日,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全球首個解析真實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這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 新冠發現近一年,病毒傳播有哪些規律?
    相較而言,2003年SARS病毒SARS-CoV雖然也出現了跨國傳播,但在近半年的時間裡就差不多被控制住了,最終造成八千多人感染,七百多人死亡。兩種基因序列有八成相似、命名又幾乎相同的病毒卻給世界帶來了極為不同的影響。為什麼新冠病毒的傳染能力如此之強?
  • 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是什麼關係?
    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有記載的冠狀病毒研究始於1937年,最初由研究病毒的科學家從雞身上分離出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單鏈RNA(核糖核酸)病毒,因該類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日冕的棘突或者是王冠而得名,在病毒中屬於體型的大塊頭。
  •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可能是蝙蝠疫情期間,我們最不該覺得陌生的一串英文無疑是新冠病毒的國際通用名稱 SARS-CoV-2。雷鋒網此前報導過,國際範圍內病毒的命名均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負責,此次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之所以被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命名為 SARS-CoV-2,原因就在於新冠病毒 SARS-CoV-2 與多年前的「非典」病毒 SARS-CoV 之間的關係——二者存在明顯區別, SARS-CoV-2 有其新穎性,但同時二者屬於同一類型,具有親緣性。
  • 新冠病毒正式命名SARS-CoV-2,國際委員會稱新冠與SARS病毒是「姐妹...
    「根據該病毒的系統發生(phylogeny)、分類學和已建立的實踐,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正式認定該病毒為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CoVs)的姐妹病毒,」ICTV冠狀病毒研究小組的一篇論文顯示。也就是說,新冠病毒不但與我們所知道的SARS病毒屬於同一物種,還是官方認可的「近親」。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科學家需要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基因組分析、宿主(中間宿主和自然宿主)篩查認定、野外取樣、病毒分離株同源性研究以及最終的生物信息學分析認證等多個環節,才能追蹤到病毒的源頭。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說,病毒溯源本身是科學問題。從病毒溯源科學研究全過程來看,這是一項科學難題,需要較長時間,需要各國科學家深入研究。
  • 有關新冠病毒…
    日前,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開展水貂新冠病毒的感染性、致病性和傳播性的系統實驗研究,為防控水貂新冠病毒提供理論依據,為儘快研發安全、有效疫苗,阻斷新冠病毒在水貂的傳播奠定基礎。重組新冠病毒S蛋白疫苗接種水貂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在呼吸系統的複製,成功預防肺部嚴重病理損傷發生。
  • 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能維持半年以上是怎麼會回事 新冠病毒抗體有什麼...
    近期,上海的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後仍在人體內穩定存在。其中,抗新冠病毒IgG抗體相較於病毒感染後2個星期至1個月仍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
  • 新研究:「沉默突變」或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11月5日消息,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溶酶體是新冠病毒「逃離」細胞的關鍵
    2020-11-03 05:14:40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張佳欣)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10月28日最新消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新冠病毒退出細胞的生物途徑,即病毒可通過溶酶體從受感染的細胞中分離出來。
  • 張鋒團隊推出新冠病毒CRISPR檢測技術
    在檢驗12個新冠病毒陽性和5個新冠病毒陰性樣本的實驗中,這一檢測達到100%的特異性和97%的靈敏度。不過科學家們也強調,這一檢測方法還沒有獲得FDA的批准,尚不能用於臨床上對新冠病毒感染的診斷。根據新冠病毒的RNA序列,研究人員們精心設計了能夠靶向新冠病毒特異性序列的嚮導RNA。理論上講,只要樣本裡有新冠病毒所對應的RNA,嚮導RNA就能對其進行精準的識別,並激活與其結合的Cas13a蛋白酶。Cas13a是一種很有趣的酶,一旦被激活,它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切開所遇到的任何RNA分子。也正是利用這種特性,研究人員們在樣本裡還會添加一種通過RNA相連接的特殊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