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修飾研究的最新篇章

2020-12-05 生物谷


蛋白質修飾的重要性

蛋白質是執行細胞功能的基本功能單元,其表達受基因組和

表觀遺傳學

的調控。通常,蛋白質在表達以後還需要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飾才能發揮所需要的功能。這種翻譯後修飾過程受到一系列修飾酶和去修飾酶的嚴格調控,使得在某一瞬間細胞中蛋白質表現出某種穩定或動態的特定功能。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通過共價添加官能團或蛋白質,調節亞基的蛋白水解切割或整個蛋白質的降解來增加

蛋白質組

的功能多樣性。

這些修飾包括磷酸化,糖基化,亞硝基化,甲基化,乙醯化,脂化和蛋白水解,並且影響正常細胞生物學和發病機理的幾乎所有方面。蛋白質磷酸化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PTM,已在大約17,500種人類基因產物中檢測到。翻譯後修飾是增加蛋白質組多樣性的關鍵機制。儘管基因組僅包含20,000至25,000個基因,但估計蛋白質組包含超過100萬個蛋白質。轉錄和mRNA水平的變化增加了轉錄組相對於基因組的大小,並且無數的不同翻譯後修飾指數增加了蛋白質組相對於轉錄組和基因組的複雜性。因此,識別和理解PTM對

細胞生物學

和疾病治療和預防的研究至關重要。  

 

(蛋白修飾3d示意圖) 

蛋白質修飾研究進展

基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不均一性及相對豐度低的特性,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現有的蛋白質組學技術體系包括電泳、色譜、

生物質

譜以及

生物信息學

工具,對修飾蛋白質或肽段進行富集分離,消除修飾引起的不均一性並標記修飾位點,使之與理論質 量有一個差異,通過質譜檢測這種差異,從而鑑定蛋白質,並通過串聯質譜鑑定修飾位點。PTMs 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生物中,對生物體的信號傳導以及生命活動至關重要,但是 PTMs 鑑定往往比未修飾多肽 鑑定更加困難。

蛋白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最為普遍也是研究最為深入的修飾方式,而其中的酪氨酸磷酸化,特別是酪氨酸激酶受體的磷酸化已經被證明對癌細胞的誘發和生長有關鍵作用,多種針對不同酪氨酸激酶受體的小分子抑制劑和單克隆抗體也已經被開發成為治療癌症的一線藥物。目前研究較多的蛋白翻譯後修飾包括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和泛素化四類修飾。 

(基本修飾類型)

磷酸化的研究方法及關鍵技術有:免疫沉澱法、流式細胞分析、雙向凝膠電泳法、固相金屬親和色譜等。針對乙醯化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生物質

譜鑑定乙醯化修飾位點、基於特異性識別乙醯化賴氨酸殘基的乙醯化抗體鑑定乙醯化修飾位點、以標記底物為基礎的方法鑑定乙醯化修飾位點等。針對甲基化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甲基化特異性的 PCR、亞硫酸氫鹽測序法、高解析度熔解曲線法。



而糖基化的研究方法及關鍵技術有:放射性標記法、分子螢光標記法、電泳法、凝集素標記法、抗體標記法、化學酵素法等。目前所具有的對泛素蛋白探究的技術類型比較單調。對泛素蛋白的檢測、泛素作用靶點的定位以及泛素蛋白本身性質的探究方法中,這些技術還必須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譬如,傳統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主要依賴於基於特異性抗體的免疫檢測技術或放射性標記技術。這些方法對研究由單一位點翻譯後修飾介導的細胞信號轉導過程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於上述技術存在操作要求高、特異性抗體製備周期長等缺點,很難實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大規模檢測。



蛋白質修飾檢測技術進展


近年來,基於液相色譜與

生物質

譜聯用技術( LC-MS) 的蛋白質組學策略發展迅速,為系統水平上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工具。且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大大擴展了人們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的發生和動態的了解。到目前為止,定量蛋白質組學主要用於研究細胞培養模型中的PTM調控,為異常PTM模式在人類疾病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見解。質譜庫已被廣泛應用於準確研究各種蛋白質定量分析,在定量已知蛋白質的應用研究中尤為突出。


(儀器設備)


目前,利用單克隆基序抗體對含有PTM肽段進行免疫親和富集並聯合液相色譜-質譜(LC-MS/MS)分析的PTMScan新技術策略在多種翻譯後修飾研究中引起了關注。PTMScan技術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利用9M 尿素裂解液,對疾病細胞系或患者組織塊(足夠提 取10 mg蛋白)進行裂解獲取蛋白裂解物,經過蛋白內切酶(通常使用胰酶)消化後獲得蛋白肽段混合物,利用C18純化柱對肽段混合物進行純化,然後利用CST公司獨有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motif抗體分別對含有不同蛋白後修飾的肽段進行親和富集並純化,利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進行半定量分析。


此外

生物信息學

的分析方法也在PTM研究領域取得進展,近年來,隨著蛋白質組學技術的發展,基於蛋白質組尤其是修飾蛋白質組學數據的生物信息學研究可以對翻譯後修飾提供整體和更深層次的認識。1999 年,丹麥生物序列分析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Sequence Analysis, CBS)的 Nikolaj Blom等使用當時已知的、實驗證實的 210 個酪氨酸 (Tyrosine)、584個絲氨酸(Serine)和108 個蘇氨酸 (Threonine)磷酸化位點作為訓練集,利用神經網絡 (Neural network) 算法首次實現了非特異性的 (Non-specific)蛋白質磷酸化位點的預測。此後類似實驗逐漸開展,陸續研究逐漸問世。國外一項比較小鼠正常皮膚與皮膚癌組織的工作中,結合定量蛋白質組與定量磷酸化組數據,通過比較發現 47.3%的蛋白質在蛋白和磷酸化水平都受到調控,而超過一半的蛋白質僅在磷酸化水平受到調控。可以預見計算與實驗合作, 通過實驗學的方法驗證或至少部分驗證預測結果,已成為領域的研究趨勢。 

(生物信息學解碼蛋白修飾)

生物谷將於2018年10月26至27日,在上海舉辦2018蛋白質修飾與疾病研討會。此次會議將邀請該領域的國內專家,圍繞蛋白質修飾的種類方式、作用機制,與疾病及藥物研發的關係等,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呈現蛋白質修飾的基礎研究、調控方法、檢測手段、分析技術等最新進展,為與會者提供一個前沿的交流平臺,促進基礎研究向實際應用轉化。歡迎大家過來與會交流。
 
會議官網:http://meeting.bioon.com/2018promd 


1. 劉婷, 馬鋮傑, 袁必鋒,等. 修飾組學:解析修飾生物分子功能[J]. 中國科學:化學, 2018(5).
2. 李振亞, 顧宏博. 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新技術策略[J]. 生命的化學, 2014, 34(2):000214-220.
3. 唐佳. 基於功能化材料的磷酸化與糖基化蛋白質高效富集及鑑定新方法研究[D]. 復旦大學, 2010.
4. 林琳, 羅樹生, 王靈珏,等. 色譜與質譜聯用技術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中的進展及應用[J]. 分析化學, 2015, 43(10):1479-1489.
5. Lundell L S, Savikj M, Kostovski E, et al. Protein translation, proteolysis and autophagy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 Acta Physiologica, 2018, 223(3):e13051.
6. Huang G, Li J. Feature Extractions for Computationally Predicting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J]. Current Bioinformatics, 2018, 12.
7. Johnson E S. Protein modification by SUMO.[J].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2004, 26(5):332-333.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關注蛋白質修飾研究最新進展與應用前景
  • 關注蛋白質修飾研究最新進展與應用前景—新聞—科學網
  • 蛋白質修飾研究現狀與未來
    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在很長時間內蛋白質修飾與降解的研究並未引起足夠重視,近年來由於對蛋白修飾重要性的重新定位,導致了疾病相關的蛋白修飾蛋白組學研究的迅速崛起,可以預期在未來的3-5年時間內國際上將會產生大量的疾病相關的蛋白修飾譜蛋白組研究成果,並最終導致大量新的疾病標誌物和疾病特異藥靶蛋白的發現。大量研究成果在路上,而更多的研究發現擺在眼前,我們來盤點一下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
  • 蛋白質修飾與腫瘤研究
    除了一些傳統的磷酸化和泛素化,硝基化、乙醯化、SUMO化引發關注外,還有一些修飾策略,如PEG化修飾、脂質體化、糖基化,這些複雜的調控作用在眾多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心血管、內分泌等)以及一些炎症等中都起到關鍵調控作用。通過對蛋白質修飾的調控和反調控可能給眾多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契機。生物谷整理了一些蛋白質修飾在癌症方面的研究。
  • 水生所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乙醯化等,是調節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的關鍵步驟,是蛋白質動態反應和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分子基礎,也是細胞信號網絡調控的重要靶點。由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在樣本中含量低且動態範圍廣,其研究極具挑戰性。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員學科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及其功能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程金科: 蛋白質SUMO修飾與炎症
    2015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6月4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在上海波斯特大酒店隆重開幕來自科研及醫療領域的科學家及醫生學者們共聚一堂,對蛋白質修飾與降解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交流探討。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程金科教授作為第一個演講嘉賓,圍繞著"蛋白質SUMO修飾與炎症"帶來了精彩的演講。程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SUMO修飾通過改變靶蛋白的位置與活性,以及與其他蛋白質幾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成為了蛋白質調控的一種新的機制。
  • 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圓滿落幕
    蛋白質的修飾與降解,和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
  •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定位研究取得進展
    蛋白質在發生翻譯後修飾後,理化性質會發生顯著改變,從而實現了蛋白質功能的指數級擴增。
  • 年終盤點:2018蛋白質修飾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包括磷酸化、甲基化,乙醯化等。蛋白質表達受基因組和表觀遺傳學的調控,並且在表達以後還需要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飾才能發揮所需要的功能,PTM研究至關重要。下面讓我們看看2018年蛋白質修飾領域有哪些重要研究。
  • 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今在滬隆重開幕
    來自科研及醫療領域的科學家及醫生學者們共聚一堂,對蛋白質修飾與降解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交流探討。本次會議為期兩天,本次會議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程金科教授、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張令強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曉峰  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衛研究員等眾多領域專家。
  • 中外專家紀念蛋白質SUMO修飾發現20周年 —新聞—科學網
    日前,第八屆「泛素、類泛素蛋白質修飾研究與應用進展」國際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行。
  • 蛋白質的甲基化修飾
    蛋白質的甲基化(methylation)是指將甲基酶促轉移到蛋白質的某個殘基上,通常是賴氨酸或精氨酸,也包括組氨酸、半胱氨酸和天冬醯胺等。蛋白質的甲基化是一種普遍的修飾,在大鼠肝細胞核的總蛋白提取物中,大約2%的精氨酸殘基是二甲基化的。
  • 新研究揭示亞硝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蛋白質合成的速度與精確性
    人基因組編碼38種氨基醯-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 aaRS),負責細胞質與線粒體兩套蛋白質合成系統。aaRS催化tRNA的氨基醯化反應保證蛋白質合成的速度,催化編校反應保證蛋白質合成的精確性。蛋白質合成的速度與精確性受營養、環境、病原體感染等因素的調控。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基於該團隊已有研究基礎,近日其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影響肉品質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梳理,綜述了蛋白質磷酸化、乙醯化、亞硝基化和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的影響,重點討論了蛋白質磷酸化對肉品嫩度、色澤、持水性的影響以及影響蛋白質磷酸化功能的機制和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合評論》。
  • 蛋白質的脂化修飾
    #蛋白質翻譯#蛋白質的脂化(lipidation)修飾是指脂類分子與蛋白質共價結合,從而改變其結構與功能。很多人將脂化修飾看作一種翻譯後修飾(PTM),其實有些脂修飾可以是共翻譯過程,如NMT催化的豆蔻醯化等。與糖基化相比,脂修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樣性,這與兩種生物分子的結構特點直接相關。在生化中,糖與脂是處於兩個極端的分子。
  • 鑑定蛋白質功能性修飾的新方法問世
    鑑定蛋白質功能性修飾的新方法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 17:56:12 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Raymond E.
  • 研究揭示蛋白質泛素化與SUMO化修飾交互作用在減數分裂中的新機制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重要調控方式,蛋白質的泛素化(Ubiquitylation)與SUMO化修飾(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ylation)是當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領域的熱點
  • 耶魯大學劉延盛團隊發現磷酸化修飾對蛋白質表達穩定性的影響
    高分辨質譜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宏觀層面的整體蛋白修飾研究成為現實,然而,在蛋白質組範圍內磷酸化修飾位點對蛋白更新和表達穩定性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該課題利用最新的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定量技術,在組學層面系統評估了磷酸化修飾對蛋白質表達穩定性的影響,為了蛋白質降解速率和翻譯後修飾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該研究的主要發現有:1.
  • 代謝物在蛋白質修飾組學及細胞生長信號中的調控作用
    ,一些代謝物也可以通過非酶促反應修飾蛋白質。與修飾過程不同的是,代謝物修飾蛋白質則必須依賴酶功能,其中,HDACs和SIRT是負責去乙醯化作用的酶[2]。實際上,無論是乙醯基轉移酶亦或是去乙醯化酶,都能調控除乙醯化修飾之外的PTMs。
  • 研究揭示蛋白質SUMO化修飾精細調控植物次生細胞壁增厚新機制
    1月18日,PLOS Genetic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題目為SUMO modification of 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