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亞硝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蛋白質合成的速度與精確性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6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小龍研究組、王恩多研究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陳暢研究組合作研究成果"Nitrosative stress inhibits aminoacylation and editing activities of mitochondrial threonyl-tRNA synthetase by S-nitrosation"。

人基因組編碼38種氨基醯-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 aaRS),負責細胞質與線粒體兩套蛋白質合成系統。aaRS催化tRNA的氨基醯化反應保證蛋白質合成的速度,催化編校反應保證蛋白質合成的精確性。蛋白質合成的速度與精確性受營養、環境、病原體感染等因素的調控。例如,在細菌感染時,人細胞質甲硫氨醯-tRNA合成酶(MetRS)被磷酸化修飾,誤氨基醯化若干非tRNAMet,在非甲硫氨酸密碼子上誤參甲硫氨酸,介導適應性翻譯(adaptive translation);在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條件下,細菌蘇氨醯-tRNA合成酶(ThrRS)編校活性位點的半胱氨酸(Cys)會被次磺酸化修飾,導致編校活性喪失,造成錯誤翻譯(mistranslation);沙門氏菌苯丙氨醯-tRNA合成酶(PheRS)在氧化應激情況下發生氧化修飾,卻促進編校反應。但長期以來,硝化應激(nitrosative stress)對於蛋白質合成的潛在調節作用一直未知。

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發現:活性氧H2O2引起的氧化應激不能調節人或鼠線粒體及細胞質ThrRS的活性;與之相反的是,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一氧化氮供體GSNO卻顯著下調線粒體ThrRS的氨基醯化與誤氨基醯化能力;通過自主優化的不可逆Biotin-Switch方法(Irreversible Biotin-switch Procedures, IBP),結合質譜分析,鑑定了線粒體ThrRS上4個Cys殘基被亞硝基化修飾,其中一個殘基(Cys409)是胺基酸活化的活性中心;通過一系列突變體的構建,結合生化分析,發現發生在每一個Cys殘基的亞硝基化修飾均不同程度地下調了酶的氨基醯化與編校反應活力;進一步分別從人源細胞線粒體和小鼠皮層組織中鑑定到8種線粒體aaRS和14種細胞質aaRS被亞硝基化修飾。進一步研究發現在亨廷頓疾病(Huntington disease)小鼠模型中檢測到皮層組織線粒體ThrRS亞硝基化修飾顯著降低,提示線粒體蛋白質合成調控在疾病中的潛在作用。

該研究首次發現硝化應激對ThrRS氨基醯化與編校反應的抑制作用;首次繪製了人源細胞和小鼠皮層組織中細胞質與線粒體的aaRS亞硝基化修飾網絡,揭示了亞硝基化修飾對哺乳動物細胞蛋白質合成的速度與精確性的調控;為揭示亨廷頓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

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上海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鄭文強、生物物理所張玉英博士、研究生姚勤及陳於哲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周小龍研究員、陳暢研究員、王恩多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生物物理所王曦博士在蛋白質自由巰基分析方面的大力支持;華中科技大學李和教授惠贈亨廷頓R6/1模型小鼠。本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的經費資助。

圖:RNS介導的亞硝基化修飾對於線粒體ThrRS活力的調節作用示意圖

論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aa471/5850316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研究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調控植物脅迫反應研究中取得...
    甲基化修飾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依賴的亞硝基化修飾是高度保守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這兩類修飾參與調控眾多生物學過程,包括調控非生物脅迫反應。但二者調控非生物脅迫的分子機制不甚清楚。
  • Molecular Cell: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調控植物脅迫反應
    甲基化修飾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依賴的亞硝基化修飾是高度保守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這兩類修飾參與調控眾多生物學過程,包括調控非生物脅迫反應。但二者調控非生物脅迫的分子機制不甚清楚。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從分子水平揭示生鮮肉品質形成與劣變的代謝通路,精準控制生鮮肉劣變和靶向調控肉品質,是我國肉類產業亟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 研究揭示胺基酸接受末端在蛋白質合成中作用
    近日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tRNA 胺基酸接受末端在蛋白質生物合成及其精確性調控中的作用。
  • 蛋白質修飾研究現狀與未來
    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在很長時間內蛋白質修飾與降解的研究並未引起足夠重視,近年來由於對蛋白修飾重要性的重新定位,導致了疾病相關的蛋白修飾蛋白組學研究的迅速崛起,可以預期在未來的3-5年時間內國際上將會產生大量的疾病相關的蛋白修飾譜蛋白組研究成果,並最終導致大量新的疾病標誌物和疾病特異藥靶蛋白的發現。大量研究成果在路上,而更多的研究發現擺在眼前,我們來盤點一下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
  • 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該研究發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過磷酸化增加內質網錨定蛋白Insig的活性,進而抑制肝臟脂質合成的功能,揭示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肝臟脂肪酸從頭合成的增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AMPK是真核生物主要的能量感應因子,在能量應激的情況下感應細胞內升高的AMP:ATP和ADP:ATP水平,通過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使能量達到穩態。AMPK作為機體重要的能量感應因子,調控著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等過程。二甲雙胍是臨床中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能夠通過激活AMPK改善機體糖脂代謝紊亂。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葉邦策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的調控新機制,研究工作發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
  • 蛋白質修飾研究的最新篇章
    這些修飾包括磷酸化,糖基化,亞硝基化,甲基化,乙醯化,脂化和蛋白水解,並且影響正常細胞生物學和發病機理的幾乎所有方面。蛋白質磷酸化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PTM,已在大約17,500種人類基因產物中檢測到。翻譯後修飾是增加蛋白質組多樣性的關鍵機制。儘管基因組僅包含20,000至25,000個基因,但估計蛋白質組包含超過100萬個蛋白質。
  • ...調控創新團隊在食品領域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綜述文章「蛋白質翻譯...
    我國生鮮肉加工、貯藏、流通過程存在品質劣變快、損耗高的突出問題,由此造成的重量損耗和質量損耗達8%以上,遠高於發達國家1-3%的水平,從分子水平揭示生鮮肉品質形成與劣變的代謝通路,精準控制生鮮肉劣變和靶向調控肉品質,是我國肉類產業亟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 研究揭示蛋白質SUMO化修飾精細調控植物次生細胞壁增厚新機制
    1月18日,PLOS Genetic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題目為SUMO modification of 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O-糖基化修飾是一類新發現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其是否參與植物生物鐘精細調控及其相關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雷研究組通過植物活體發光實驗結合生物鐘表型的計算分析發現,與動物中作為O-β-N-乙醯葡糖胺修飾轉移酶(O-GlcNAc)的SEC參與調控生物鐘周期不同,在植物中則主要是作為O-巖藻糖基化(O-Fucrose)修飾轉移酶的SPY特異調控生物鐘周期。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其恩課題組以小鼠為模型,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的新機制。成體幹細胞命運決定受到特殊微環境調控,在大多數組織中,微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並不明確。精原幹細胞是一類經典的成體幹細胞,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的基礎。精原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間的精準平衡依賴於體細胞信號,尤其是支持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如GDNF、FGF2和CXCL12等。精原幹細胞命運決定異常引起的生殖細胞枯竭導致不育,而生殖細胞過度增殖導致腫瘤的出現。
  • 代謝物在蛋白質修飾組學及細胞生長信號中的調控作用
    、胺基酸等物質,還能通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 (protein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s) 調控細胞生長相關信號通路,影響生長發育過程。與修飾過程不同的是,代謝物修飾蛋白質則必須依賴酶功能,其中,HDACs和SIRT是負責去乙醯化作用的酶[2]。實際上,無論是乙醯基轉移酶亦或是去乙醯化酶,都能調控除乙醯化修飾之外的PTMs。
  • 研究發現泛素修飾調控植物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研究較為深入,但轉錄後、翻譯及翻譯後的修飾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在真核細胞中,目標蛋白的周轉主要由泛素/26S蛋白酶體系統途徑完成,這也是植物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主要調控機制。已有研究表明,E3泛素連接酶是調節蛋白質泛素化和降解的關鍵因子,種類最多、結構最為複雜,但由於對E3泛素連接酶組分的鑑定仍較為困難,因此對它在類黃酮合成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 ABA等植物激素調控與蛋白翻譯後修飾研究
    從植物激素信號的產生,包括激素的合成、活性與水平的調節及運輸,到與膜受體結合,引起信號的感知和傳遞,最終誘導激素響應基因的表達和特定的生理反應,是一個連續和相互影響的過程,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受到多種內外因子在多個層次上的調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蛋白質的動態變化,尤其是蛋白質修飾水平的動態變化,是激素調控響應中的重要過程。
  • 研究揭示穀胱甘肽化修飾調控Hsp70功能的機制
    蛋白質半胱氨酸Cys上的穀胱甘肽化修飾作為一種可逆的氧化還原修飾,一方面可以保護蛋白免於發生磺酸化(-SO3H)等不可逆的氧化損傷,另一方面和磷酸化修飾一樣發揮信號轉導功能,傳遞氧化還原信號。Hsp70是蛋白質質量控制體系中的核心分子伴侶,對於生命體穩態平衡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Nature | 宋保亮組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的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該修飾並不影響USP20酶活性,但促使USP20結合HMGCR蛋白複合物,穩定HMGCR蛋白,上調膽固醇合成。
  • 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圓滿落幕
    蛋白質的修飾與降解,和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
  • 蛋白質修飾與腫瘤研究
    除了一些傳統的磷酸化和泛素化,硝基化、乙醯化、SUMO化引發關注外,還有一些修飾策略,如PEG化修飾、脂質體化、糖基化,這些複雜的調控作用在眾多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心血管、內分泌等)以及一些炎症等中都起到關鍵調控作用。通過對蛋白質修飾的調控和反調控可能給眾多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契機。生物谷整理了一些蛋白質修飾在癌症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