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2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於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Post-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lipogenesis via AMPK-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insulin-induced gene該研究發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過磷酸化增加內質網錨定蛋白Insig的活性,進而抑制肝臟脂質合成的功能,揭示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

  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全球範圍所佔比例越來越高,並且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非酒精性脂肪肝與2型糖尿病、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重大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肝臟脂肪酸從頭合成的增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AMPK是真核生物主要的能量感應因子,在能量應激的情況下感應細胞內升高的AMP:ATP和ADP:ATP水平,通過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使能量達到穩態。AMPK作為機體重要的能量感應因子,調控著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等過程。二甲雙胍是臨床中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能夠通過激活AMPK改善機體糖脂代謝紊亂。二甲雙胍在改善肝臟脂質沉積、降低人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方面同樣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作用分子機制仍需要進一步闡明。

  帶著這一科學問題,李於團隊博士研究生韓亞美、胡志敏等人構建了二甲雙胍給藥的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通過篩選小鼠肝臟中的差異蛋白,發現二甲雙胍處理能夠在激活AMPK的同時顯著地增加肝臟細胞內錨定於內質網的Insig-1Insig-2的蛋白水平,與肝臟內甘油三脂含量呈負相關。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AMPK能夠磷酸化修飾Insig,抑制InsigE3泛素連接酶gp78的相互作用,通過抑制Insig泛素化水平和蛋白酶體降解途徑,增加其蛋白穩定性;進而抑制SREBP-1的剪切活化,降低脂質合成基因表達和肝細胞脂質積累。蛋白質譜檢測和生化分析表明,Thr222位點介導了AMPKInsig-1活性增強的作用,以及對SREBP-1剪切和脂質合成基因表達水平的抑制作用。同時,研究人員發現利用腺病毒過表達Insig-1可以緩解肝臟特異性AMPKα2缺失引起肝臟脂質沉積增加的作用。這些研究表明Insig是AMPK新的靶蛋白,在介導二甲雙胍-AMPK信號通路抑制肝臟脂質從頭合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最近,李於團隊發現新型代謝因子CREBZF能夠感應胰島素信號,通過抑制Insig的轉錄水平,使胰島素髮揮促進肝臟脂質合成的功能,從而揭示了肝臟中為什麼會發生選擇性胰島素抵抗的科學問題(Zhang F, et al, Hepatology, 2018);另外,研究發現AMPK能通過磷酸化SREBP,抑制肝臟脂質合成(Li Y, et al, Cell Metabolism, 2011)。在生理條件下,這些複雜的營養感應機制和代謝調控途徑,可以有效維持機體在能量缺乏或者充足條件下的脂代謝動態平衡;然而,在長期肥胖和營養過剩條件下,這些代謝調控分子網絡受阻或紊亂,引起肝臟脂代謝失衡和功能障礙,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這些研究成果表明,CREBZF和AMPK介導的Insig轉錄調控和翻譯後修飾在脂質代謝中起關鍵作用,為臨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該研究得到武漢大學教授宋保亮、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教授範建高、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佳和李靜雅、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方靖、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魏春的支持和幫助。該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科研基金、王寬誠教育基金等的支持。

  博士研究生韓亞美、胡志敏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於為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圖:AMPK通過磷酸化修飾Insig調節脂肪酸合成。二甲雙胍、A769662等在激活AMPK的情況下,能夠磷酸化Insig-1 Thr222位點,抑制其與E3泛素連接酶gp78的相互作用,降低泛素化水平,從而增加蛋白穩定性,抑制SREBP的剪切和活化,進一步抑制脂質合成基因表達和肝臟脂肪酸合成,改善肝臟脂質沉積和脂肪肝。該研究揭示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為臨床中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和相關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新靶點和新思路。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泛素修飾調控植物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研究較為深入,但轉錄後、翻譯及翻譯後的修飾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在真核細胞中,目標蛋白的周轉主要由泛素/26S蛋白酶體系統途徑完成,這也是植物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主要調控機制。已有研究表明,E3泛素連接酶是調節蛋白質泛素化和降解的關鍵因子,種類最多、結構最為複雜,但由於對E3泛素連接酶組分的鑑定仍較為困難,因此對它在類黃酮合成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 ABA等植物激素調控與蛋白翻譯後修飾研究
    從植物激素信號的產生,包括激素的合成、活性與水平的調節及運輸,到與膜受體結合,引起信號的感知和傳遞,最終誘導激素響應基因的表達和特定的生理反應,是一個連續和相互影響的過程,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受到多種內外因子在多個層次上的調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蛋白質的動態變化,尤其是蛋白質修飾水平的動態變化,是激素調控響應中的重要過程。
  • 蛋白質修飾與腫瘤研究
    除了一些傳統的磷酸化和泛素化,硝基化、乙醯化、SUMO化引發關注外,還有一些修飾策略,如PEG化修飾、脂質體化、糖基化,這些複雜的調控作用在眾多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心血管、內分泌等)以及一些炎症等中都起到關鍵調控作用。通過對蛋白質修飾的調控和反調控可能給眾多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契機。生物谷整理了一些蛋白質修飾在癌症方面的研究。
  • 年終盤點:2018蛋白質修飾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包括磷酸化、甲基化,乙醯化等。蛋白質表達受基因組和表觀遺傳學的調控,並且在表達以後還需要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飾才能發揮所需要的功能,PTM研究至關重要。下面讓我們看看2018年蛋白質修飾領域有哪些重要研究。
  • 研究揭示蛋白質泛素化與SUMO化修飾交互作用在減數分裂中的新機制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重要調控方式,蛋白質的泛素化(Ubiquitylation)與SUMO化修飾(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ylation)是當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領域的熱點
  • 泛素化及去泛素化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細胞的信號傳導是一個調控精密的過程,其中各種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在調節細胞信號轉導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泛素化、磷酸化、SUMO化、甲基化等翻譯後修飾
  • 蛋白質修飾研究的最新篇章
    通常,蛋白質在表達以後還需要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飾才能發揮所需要的功能。這種翻譯後修飾過程受到一系列修飾酶和去修飾酶的嚴格調控,使得在某一瞬間細胞中蛋白質表現出某種穩定或動態的特定功能。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通過共價添加官能團或蛋白質,調節亞基的蛋白水解切割或整個蛋白質的降解來增加蛋白質組的功能多樣性。
  • 水生所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乙醯化等,是調節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的關鍵步驟,是蛋白質動態反應和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分子基礎,也是細胞信號網絡調控的重要靶點。由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在樣本中含量低且動態範圍廣,其研究極具挑戰性。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員學科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及其功能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中山大學研究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植物細胞內,蛋白質的降解主要通過泛素-26S蛋白酶體(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液泡分選 (endosomal sorting) 和自噬 (autophagy) 等途徑來進行。目前,植物細胞三種蛋白質降解途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理已較為清晰,而對於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所知甚少。
  • 我院肖仕課題組揭示蛋白質降解途徑對話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平衡,是真核生物細胞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植物細胞內,蛋白質的降解主要通過泛素-26S蛋白酶體(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液泡分選(endosomal sorting)和自噬(autophagy)等途徑來進行。目前,植物細胞三種蛋白質降解途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理已較為清晰,而對於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之間的交互對話機制所知甚少。
  • 上海生科院發現泛素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感應泛素脅迫新機制
    絕大多數實驗室在研究胞內特定蛋白質泛素化及其功能性影響時都會涉及到過表達帶標籤的泛素,而該研究發現,在幾乎所有研究的細胞類型內,如果過表達泛素蛋白,無論有無標籤,到一定的水平都可以導致人為的泛素正向脅迫而激活細胞自噬。很顯然,無論泛素領域內外的人們,都普遍忽略了自噬被人為激活的可能,從而在解釋很多實驗現象時,欠缺完整考慮甚至造成完全的誤導。
  • 【學術前沿】張令強/謝萍團隊發現Neddylation修飾的PTEN蛋白的抑...
    已知胞漿中PTEN蛋白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其脂質磷酸酶活性,調節第二信使PIP3的磷酸化水平,阻斷Akt/PKB通路,PTEN的失活將導致PI3K/Akt通路處於持續性活化狀態。核內PTEN蛋白可以與p53形成核內複合體,抑制p53降解並增強p53的轉錄活性;能夠與組蛋白H1結合,影響組蛋白H1的動態活性,與RAD51相互作用調節DNA同源重組修復,調控PARP1參與DNA雙鏈斷裂修復通路,從而調節染色體重塑和基因表達,因此PTEN缺失的細胞對於DNA損傷極其脆弱。核內PTEN蛋白的缺失會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表明核內PTEN也主要發揮抑癌功能。
  • 科學家發現去泛素化酶ATXN3L通過穩定KLF5促進乳腺癌細胞增殖
    泛素蛋白酶體途徑(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UPP)是蛋白質功能重要的調節者,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所導致的蛋白降解的動態平衡在KLF5蛋白水平的精細調節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多數重要的轉錄因子如p53、c-Myc和β-catenin等都受到泛素化/去泛素化調節,KLF5也不例外。
  • 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圓滿落幕
    蛋白質的修飾與降解,和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
  • 菸草所首次揭示植物蛋白質的巴豆醯化修飾—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菸草病蟲害防控科研團隊在菸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菸草蛋白質巴豆醯化參與細胞碳代謝等多種生物學進程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在生物體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過程中,醯基-CoA扮演的角色一直被認為是聚酮類、生物鹼類、脂肪酸類及異戊二烯類等多種重要天然產物的合成前體,然而目前人們對其作為醯化修飾供體調控次級代謝產物合成過程的作用認知明顯不足。
  • 新研究揭示亞硝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蛋白質合成的速度與精確性
    例如,在細菌感染時,人細胞質甲硫氨醯-tRNA合成酶(MetRS)被磷酸化修飾,誤氨基醯化若干非tRNAMet,在非甲硫氨酸密碼子上誤參甲硫氨酸,介導適應性翻譯(adaptive translation);在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條件下,細菌蘇氨醯-tRNA合成酶(ThrRS)編校活性位點的半胱氨酸(Cys)會被次磺酸化修飾,導致編校活性喪失,造成錯誤翻譯(mistranslation
  • 中外專家紀念蛋白質SUMO修飾發現20周年 —新聞—科學網
    在蛋白質SUMO修飾發現20周年之際,來自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以色列、瑞典、日本和中國等200位專家學者圍繞泛素與類泛素蛋白質修飾的研究最新進展,以及在人類健康中的應用與前景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與研討。包括兩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博士和阿弗拉姆-赫爾什科博士和中國、美國、法國科學院院士等20多位知名教授在大會上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 蛋白質的脂化修飾
    #蛋白質翻譯#蛋白質的脂化(lipidation)修飾是指脂類分子與蛋白質共價結合,從而改變其結構與功能。很多人將脂化修飾看作一種翻譯後修飾(PTM),其實有些脂修飾可以是共翻譯過程,如NMT催化的豆蔻醯化等。與糖基化相比,脂修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樣性,這與兩種生物分子的結構特點直接相關。在生化中,糖與脂是處於兩個極端的分子。
  • Nat Chem Biol:新研究揭示蛋白泛素化的信號傳導機制
    2019年4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人體細胞具有先進的調節系統:用小分子泛素蛋白標記蛋白質。第一,來自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團隊成功地在試管和活細胞中以有針對性的方式用泛素標記蛋白質。泛素分子包含76個胺基酸的序列,使其成為相對較小的生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