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玻璃形成合金液體獲證存在液液相變

2021-01-09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柳林團隊、中科院物理所汪衛華團隊等利用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的高溫核磁共振平臺,並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揭示出玻璃形成合金液體確實存在「液液相變」。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碳元素可具有多種同素異構體,既可以形成石墨,也可形成金剛石。這種化學成分相同,但晶體結構不同的現象稱為「多晶型」現象。在適當的溫度與壓力條件下,「多晶型轉變」可以具有一級相變的特徵,即從一種晶相經過兩相共存轉變為另一晶相。

類似的現象及相應的相變是否也會在液體中發生?這種假設就被稱為「液液相變」。但此前,從未有人從實驗中驗證過「液液相變」現象。

此前,研究非晶合金液液相變存在兩個難點:一是所有被懷疑是非晶合金液液相變的跡象都出現在過冷液態區,亞穩態液體的晶化問題阻礙了從實驗上仔細觀察和證實液液相變的發生,並且容易被晶化效應的假象所誤導。二是不同晶相具有明顯的結構差異,但相同組份的不同液相的結構特徵差異往往非常微小,加之液體的長程無序結構,液液相變很難用傳統實驗手段探測到。

科研人員對一種非晶合金液體進行了精細的觀察,探測到該體系在熔點以上溫度存在「液液相變」,並且具有一級相變特徵的過冷現象。他們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發現整個相變過程中液體的密度並未發生明顯變化。研究結果還表明,局域結構序參量對確定液體結構和動力學性質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也極有可能對描述玻璃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報》 (2015-07-27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進展 | 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
  • 科研人員發現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金屬液體結構與性能研究的新進展
    如在 H2O,P,Si,Al2O3-Y2O3等一些網狀玻璃物質中已報導存在液—液轉變。在液態金屬材料中,Wei等人在強金屬玻璃形成體系Zr41.2Ti13.8Cu12.5Ni10Be22.5中發現由溫度誘導的一級液—液轉變(圖3(a)),該過程伴隨著液體內局域原子結構和粘度急劇變化但未有密度的突變。這也給「高溫易碎性(fragile)液體在玻璃轉變溫度以上可能發生λ相變」假說提供支持。
  • 研究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3 13:21:59 在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Elaine Fuchs及其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液-液相分離促進皮膚屏障的形成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理論物理所建立解析模型研究凝膠網絡彈性介導的液-液相分離現象
    最新研究表明,無膜細胞器具有能夠流動、融合、形變等液態特徵,而液-液相分離被認為是無膜細胞器形成的物理機制。無膜細胞器處在由細胞骨架構成的彈性網絡中,細胞骨架對無膜細胞器的形成與尺寸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彈性介導的液-液相分離對理解無膜細胞器的物性具有重要意義。
  • 新型玻璃合金韌性大大提升
    實際上,玻璃合金同普通玻璃一樣,並無晶體結構。不同之處在於其中加入了鋯、鈦、銅、鎳、鉑等多種金屬,是諸多元素的無規排列形成的合金。儘管金屬容易產生永久性形變,但玻璃合金在形變被釋放後可以恢復到初始狀況,不過,這也是有限度的。這正如一根鬆緊帶,如果拉得太長以至於超過限度,就會「啪」的一聲斷掉。
  • Nature:液-液相分離直接控制自噬機制
    2020年2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微生物化學研究所、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大學、金澤大學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通過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聚集Atg蛋白的液體狀凝聚物(liquid-like condensate,即液滴,liquid droplet
  • Nature:液-液相分離調控染色質泛素化修飾
    但是,自然界找到了一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解決方案是液體。DNA被摺疊成染色質,染色質主要由包裹在組蛋白周圍的DNA組成。酶可以修飾組蛋白,因而影響染色質結構,這接著影響基因是否活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Alwin Köhler及其團隊報導作為一種利用泛素修飾組蛋白的酶,Bre1以一種特殊的物質狀態存在。Bre1結合另一種稱為Lge1的蛋白。
  • 科研前沿 | 生物學中的液-液相分離:機制、功能和疾病長篇綜述
    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RNA)的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是近幾年來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新興熱點。異常的相分離和過渡與多種人類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有因果關係。這篇綜述總結了最近LLPS在各種生物學途徑和疾病中的作用方面的主要進展。
  • 廈門大學侯旭課題組綜述:液基多孔膜,微納孔道藏世界,液體門控通乾坤
    液體門控膜(LiquidGating Membrane,液門)的概念被提出,液體由於毛細力作用而穩定地填充在多孔膜孔道中,形成閉合狀態的液門。在一定壓力下,液門可以迅速打開,形成孔道內壁有液體層的通路(liquid-lined pore),壓力釋放時液門閉合,從而實現液門可逆開關功能。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柏林4月27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利用歐洲同步加速器的X射線研究了金屬玻璃的形成過程,從微觀角度揭示了合金從液體到固體的「玻璃化轉變」過程。這一認識上的飛躍將給世界金屬玻璃及其他玻璃材料研究帶來重要影響。 金屬玻璃(又稱非晶合金)是在快速(例如不到1秒)冷卻時不結晶的合金。與緩慢冷卻並結晶的傳統合金不一樣,金屬玻璃的原子不形成規則的晶體結構,而是大致保持其在熔融體中的位置。這使金屬玻璃既像鋼一樣堅固,又像塑料一樣具有彈性。
  • 高效液相色譜儀的原理
    特點  1.高壓:液相色譜法以液體為流動相(稱為載液),液體流經色譜柱,受到阻力較大,為了迅速地通過色譜柱,必須對載液施加高壓。一般可達150~350×105Pa。  2.高速:流動相在柱內的流速較經典色譜快得多,一般可達1~10ml/min。高效液相色譜法所需的分析時間較之經典液相色譜法少得多,一般少於1h 。  3.
  • 水的形狀:新研究細節水的神秘相變
    在科學雜誌(3月9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Angell及其同事第一次觀察到水理論家預測的一個更有趣的特性——即在足夠的超冷和在特定條件下,它會突然從一種液體變成另一種液體。新的液體仍然是水,但現在它的密度較低,並且氫鍵合分子排列不同,鍵合更強,使其成為更粘稠的液體。這與'聚水'無關,幾十年前的一場科學慘敗。
  • 從一種液態到另一種液態的奇妙相變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東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描述了純物質中罕見液相轉變現象通過展示由一種分子組成的液體如何在液體和玻璃態之間切換,這項研究可能會帶來一種控制液體輸運特性的新方法。相變包括諸如冰融化(固態到液態),或從茶壺中冒出的蒸汽(液態到氣態)等現象。然而,對分子排列如何變化的研究揭示了分子間相互作用強度的複雜細節。在傳統相變過程中,就像鐵棒熔化成熔化的金屬一樣,增加的熱量會使原子劇烈地振動,從而打破它們的固態晶格結構,呈現出液態。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或有助新材料創建
    科技日報柏林4月27日電 近日,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利用歐洲同步加速器的X射線研究了金屬玻璃的形成過程,從微觀角度揭示了合金從液體到固體的「玻璃化轉變」過程。這一認識上的飛躍將給世界金屬玻璃及其他玻璃材料研究帶來重要影響。金屬玻璃(又稱非晶合金)是在快速(例如不到1秒)冷卻時不結晶的合金。
  • 鋁基金屬玻璃過冷液態: 接近液體脆度的理論極限
    鋁基非晶合金具有密度低、強度高、耐腐蝕等諸多優異性能; 然而,鋁基非晶合金形成能力差,一般需要非常高的冷卻速率,這限制了鋁基非晶合金應用。玻璃形成理論認為形成能力與過冷液體密切相關。但在一般升溫測量時,鋁基非晶合金不顯示玻璃轉變或過冷液體,而是直接變成晶態。目前為止,關於鋁基非晶合金的玻璃轉變和過冷液體屬性仍然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