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發現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

2020-12-15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冰川玻璃態既有非晶的結構,又像晶體一樣能夠熔化;冰川玻璃態具有與玻璃態完全不同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脆度、密度、反射率和分子結構。因此,研究冰川玻璃態既有科學意義,又有應用價值。

非晶合金的形成液體屬於簡單原子體系,近年來在該體系中有關液液相變的工作常有報導,但缺乏對液液相變產物——金屬冰川玻璃態——的研究。有實驗工作認為它具有「超穩定」性質,但也有工作認為這是納米晶效應。有分子動力學模擬工作發現銀液體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附近等溫退火後會轉變為一種新的「G」相,該相在徑向分布函數中表現為非晶態;同時在升溫過程「G」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熱峰」;這些都是冰川玻璃態的特徵。

近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汪衛華院士、雙聘研究員白海洋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孫永昊共同指導博士生沈傑,成功製備了以鑭鈰基非晶合金為前驅體的金屬冰川玻璃(圖1顯示了冰川相的二十面體結構序)。首先,他們製備了成分為La32.5Ce32.5Co25Al10(原子百分比)的非晶合金,並發現該樣品在差熱分析上表現出一個明顯的放熱峰(圖2a);隨後,它們對加熱過程進行了原位表徵,發現新樣品的硬度和結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圖2b-d),但轉變產物仍為非晶結構(圖3);通過將樣品在放熱峰後快速冷卻,他們發現該樣品具有新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由此證實新樣品可能是一種潛在的金屬冰川態。在本工作中,研究團隊利用閃速差示掃描量熱儀(FDSC)研究La32.5Ce32.5Co25Al10非晶合金在一系列升溫速率下的相變路徑(圖4),發現當升溫速率達到400至2000 K/s時,放熱峰後會出現一個面積相當的吸熱峰;通過調控吸/放熱峰後的冷卻可以實現冰川玻璃態到初始玻璃態的可逆轉變,排除了納米晶效應。

金屬冰川玻璃態的結構,序參量,熱力學,動力學表徵

金屬冰川玻璃態的發現有力地支持了在非晶合金中存在液液相變的觀點,提供了一個研究金屬液體液液相變的理想體系,為後續研究提供了理想載體。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併入選為封面文章;受理專利:202010636902.X。

本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B3000000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A07036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1790291, 61999102, 61888102, 51971239)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19B030302010)等的資助。

相關焦點

  • 進展 | 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研究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俄提出改善金屬玻璃特性新方法
    科技日報莫斯科10月25日電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大學科研人員通過選擇合金成分和煉製合金系統,開發出一種處理立體金屬玻璃的獨特方法,由此可擴大金屬玻璃材料的應用範圍。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合金與化合物》期刊上。
  • 美研究人員發現新雙金屬合金 硬度可與鑽石媲美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8月19日報導,美國輔助核武器系統的主要供應商、美國新墨西哥州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雙金屬合金。據報導,這種合金非常堅硬,在抗磨能力上只有鑽石能夠與之進行比較。
  • 蘋果iPhone 6新專利曝光:整合液態金屬合金與藍寶石玻璃
    蘋果iPhone 6新專利蘋果iPhone 6新專利【TechWeb報導】5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專利和商標局近日批准了蘋果公司的一項與iPhone 6有關的專利,該專利呈現了一種將液態金屬合金(LiquidMetal)與藍寶石玻璃進行融合的技術
  • 新型玻璃合金韌性大大提升
    文章第一作者、該校材料科學系研究生Douglas Hofmann聲稱,他們研製的玻璃合金不但具有上述優良特性,而且價格低廉。 玻璃合金(metallic glass)又稱液態金屬(Liquid metal),由於其良好的硬度和彈性,在幾年前投放市場並用於高爾夫球棍及棒球球棒的製造。不過,由於它比較脆,無法承受過大的力。
  • 在合金系中發現新的固體物質形態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何戰兵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孫俊良、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馬秀良、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沃特·斯陶爾合作,在Al-Cr-Fe-Si合金系中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晶體學報A卷》。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類半金屬
    記者從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田明亮研究員課題組通過對層狀結構的PtBi2在40特斯拉高磁場下的量子輸運特性測量及第一性原理能帶計算研究,發現層狀結構的PtBi2是新一類三重簡併拓撲半金屬,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合肥研究院發現新的三重簡併拓撲半金屬
    2017年,我國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理論報導並實驗發現三重簡併費米子(該發現也被評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之一),但是目前人們僅在鎢-碳型材料WC和MoP中確認存在三重簡併費米子。因此,探索包含三重簡併費米子的拓撲半金屬材料,對探索基本粒子性質,了解電子拓撲物態,進而開發新型電子器件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發現新一類三重簡併拓撲半金屬—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強磁場中心
  • 新型鎂鈦合金玻璃問世
    **近,日本的科學家設計出了一種用鎂鈦合金作為可變換層的新玻璃,能使透明的窗戶隨用戶需要而變為鏡子。     一般而言,可變換的玻璃只能調整透明度和顏色,而在這種鎂-鈦合金玻璃中,折射率是可變化的,其原理是利用鎂鈦合金作為可變換層,提升了原有玻璃的特性。
  • 中國科學家成功製備系列高性能「金屬玻璃」
    新華網北京8月7日電(記者李斌)經過多年攻關,中國科學家近年來在金屬玻璃的製備和機理研究上獲得一系列重大進展,並成功製備出用於衛星太陽能電池等伸展機構的非晶合金材料。  2007年起,在中國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支持下,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金屬所、北京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所的科學家,組成國家「973」計劃「高性能輕質非晶態合金若干關鍵基礎問題研究」項目研究團隊,向高性能非晶態合金領域發起了科研攻關。  47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張濤是塊狀非金屬合金的開創人之一。
  • 俄學者發明能夠違背冶金學規範改善金屬玻璃的方法
    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大學(NUST MISIS)的學者們發明了一種處理立體金屬玻璃的獨特方法。研究者們說,他們成功找到了能夠極大提高這些富有前景的材料的質量的處理條件。研究結果發表在《合金與化合物雜誌》上。與結晶形態不同的是,金屬玻璃(無定形或非晶金屬)是一種彼此互相遠離的原子缺乏排列規律性的材料。
  • 高熵合金相結構新發現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戰兵教授、武漢理工大學納微結構研究中心胡執一副研究員、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田鶴教授、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勇教授合作,綜合利用準晶結構相似性的結構特點及高熵合金的設計判據,在Al20Si20Mn20Fe20Ga20甩帶樣品中
  • 浙江大學研製成功世界尺寸最大的金屬玻璃
    本報訊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日前報導了一項突破性的科研進展:浙江大學新結構材料國際研究中心蔣建中教授組織研製成功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稀土基金屬玻璃材料——直徑為35毫米的鑭基金屬玻璃體系。其博士生曾橋石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大塊金屬玻璃材料在14GPa(1GPa相當於1萬個大氣壓)壓力出現一個壓縮率突變的新現象的論文。
  • 機器學習的發展使新型金屬玻璃問世速度加快
    如果將兩種或三種金屬結合在一起,就會得到一種通常看起來像金屬一樣的合金,其原子排列成剛性。但是在特殊的條件下,我們也許可以得到一些全新的東西:一種稱為金屬玻璃的未來派合金。其原子排列的方式與玻璃的原子排列非常相似。但它的玻璃狀性質使其比現在最好的鋼材更堅固更輕,而且更耐腐蝕和耐磨。
  • 蔣建中小組成功研製世界最大新型金屬玻璃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日前報導了一項突破性的科研進展:浙江大學新結構材料國際研究中心蔣建中教授組織開發了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稀土基金屬玻璃材料——直徑為35毫米的鑭基金屬玻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