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7日電(記者李斌)經過多年攻關,中國科學家近年來在金屬玻璃的製備和機理研究上獲得一系列重大進展,並成功製備出用於衛星太陽能電池等伸展機構的非晶合金材料。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由於其不同於晶體的特殊原子排列結構,表現出超高比強、大彈性變形能力、低熱膨脹係數等特異性能,受到各國科學家重視,成為當今最活躍的材料學研究領域之一,孕育著繼鋼鐵、塑料之後的第三次材料工業革命。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都加大了對這一領域的支持力度,設立了相關重大研究項目。
2007年起,在中國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支持下,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金屬所、北京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所的科學家,組成國家「973」計劃「高性能輕質非晶態合金若干關鍵基礎問題研究」項目研究團隊,向高性能非晶態合金領域發起了科研攻關。
47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張濤是塊狀非金屬合金的開創人之一。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在日本留學時探索發現了稀土基和鋯基等塊狀非晶態合金,成為塊體非晶態合金研究的開端,受到國際材料界的關注。他還將鐵、鎳、銅等合金製備成了高強度的金屬玻璃。
「和相應的晶態合金比,非晶合金具有高強度、熔點低、流動性好等特點,幾乎可以像塑料一樣成形,能夠實現短流程精密製備複雜形狀的零部件。」張濤說。
2003年,張濤回到祖國,並在北航建立了非晶態合金實驗室。近年來,他的團隊進一步發現了多種新型非晶態合金體系,而且在金屬玻璃形成機理上取得了進展,成功將鋁、鎂、鈦等輕質合金也製備成金屬玻璃。
大型太陽能電池陣伸展機構、空間探測器的盤壓伸杆等零部件是衛星關鍵部件,要求材料有高強度高彈性等特性。由於中國沒有這種高性能材料,這些部件往往要依靠進口。張濤的團隊成功製備出用於衛星太陽能電池陣伸展機構的非晶合金材料,為應用創造了可能。在實驗室,記者見到了這種用鈦基金屬玻璃製成的衛星太陽能電池用的盤壓伸杆,20釐米長螺旋狀的盤壓伸杆打開後能達2米長。
「這意味我國的大型太陽能電池陣,今後有可能插上用金屬玻璃製作的"中國式翅膀"飛上太空。」張濤高興地說。
科學家還將金屬玻璃粉體用於潤滑等領域,利用其高硬度、高彈性、低摩擦係數等特性,提高了潤滑油的性能。
「金屬玻璃的研究還剛起步,尚有大量基礎和應用問題有待研究。」張濤說,課題組將在加強基礎研究的同時在航天航空等領域進行更多的應用研究。
作者:李斌
(責任編輯:UN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