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anotech.: 六十年來再突破,無限長的微納金屬玻璃問世

2020-08-22 木木西裡Janthy

研究亮點:

1. 通過控制流體失穩和晶化失穩,採用極其簡單、高度可拓展的熱拉方法在聚合物纖維中製備出長度無限長的微納金屬玻璃。

2. 微納金屬玻璃縱橫比高於1010,形態均勻且規則有序,形貌結構複雜多樣,特徵尺寸達到40納米左右。

3. 結合流體動力學模擬和原位透射電鏡表徵技術闡明了流體不穩定性和晶化動力學的相互作用,解釋了特徵尺寸形成的原因。

4. 微納金屬玻璃可以單片集成式的與纖維中其他功能材料組裝,形成新穎的金屬玻璃基的電子和光電子柔性纖維器件,首次證實器件在傳感、智能穿戴和神經科學的獨特應用。

金屬材料領域世界頂級科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與冶金系A. Lindsay Greer教授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多功能纖細纖維」的評述盛讚該工作!

微納金屬玻璃面臨的挑戰

微納金屬玻璃的製備是一個十分有趣且富有有挑戰的課題,其功能應用的開發長期受到限制。金屬玻璃是一類非平衡的非晶態金屬合金。該材料展現出金屬態的電子結構,但是其原子結構卻是雜亂無章的。

1960年Duwez和其同事利用105−106 K/s的冷卻速度製備了世界上第一塊Au80Si20塊體金屬合金(W. Clement, R.H. Willens, P. Duwez. Nature 187 (1960) 869)。塊體金屬玻璃展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例如彈性應變極限、拉伸屈服強度、楊氏模量、硬度等等。

由於這些性能都優於同組分的金屬態合金,長期以來金屬玻璃被當做一類特殊的結構材料來研究和使用(M. Li, S. Zhao, Z. Lu, A. Hirata, P. Wen, H. Bai, M. Chen, J. Schroers, Y. Liu, Wei-Hua Wang. Nature 569 (2019) 99; J. Pan, P. Ivanov, W. H. Zhou, Y. Li A.L. Greer. Nature 578 (2020) 559)。另一方面,當塊體金屬玻璃的尺寸減小到微納級別,其表現出許多有趣的物理性能(例如和尺寸相關的力學性能和晶化)和功能應用(例如生物可降解植物器件、電催化劑、微機電系統)。但是微納金屬的相關研究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其原因主要有兩個:1)製備微納金屬玻璃是一個重大挑戰;2)將微納金屬玻璃和其他功能材料組裝成器件更是難上加難。

成果簡介


傳統的微納金屬玻璃製備方法包括基於聚焦離子束的微納加工技術、微納壓印、電鍍技術、物理氣象沉積、氣體霧化等。儘管這些方法都有著各自的優勢,但是總體而言它們都需要嚴苛的加工工藝(例如微納壓印需要高分辨光刻技術),所製備的微納金屬表現出有限的特徵尺寸、單一的形態、簡單的幾何結構、可重複度低和難以批量生產等缺點。同時使用這些微納金屬玻璃需要利用嚴苛的後處理方法。所有這些都嚴重地限制了微納金屬玻璃的功能應用。


鑑於此,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Prof. Fabien Sorin 課題組採用工業界製備光纖的熱拉工藝在聚合物纖維中製備了長度無限長,縱橫比高於1010,形態均勻且有序,形貌結構複雜多樣,特徵尺寸達到40納米左右的微納金屬玻璃。所製備的金屬玻璃基的光電子纖維器件展現出優異的光電性能,甚至超出以矽晶片為載體的平面光電子器件。所製備的金屬玻璃基的大腦神經探針展現出神經元電刺激、電信號記錄和局部藥理學操縱的多模態功能。首次實現纖維類探針對大腦神經元電刺激的功能。該類探針在大腦深部區域可以長期有效使用達三月之久。

圖1. 製備方法和金屬玻璃形態。


要點1:控制流體失穩和晶化失穩,採用極其簡單、高度可拓展的熱拉方法在聚合物纖維中製備出長度無限長的微納金屬玻璃。


由於金屬玻璃在玻璃化轉變溫度和晶化溫度(過冷區間)之間表現出超塑性流動,在外加載荷的作用下其可被塑性加工。

該研究首先將塊體金屬玻璃包覆在聚合物中製備出一個預製棒。然後預製棒被加熱到過冷區間,在外部拉伸力的作用下,預製棒拉伸成細小的纖維絲(圖1a)。必須指出的是該聚合物必須和金屬玻璃有著類似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和粘度。由於該聚合物的存在,在熱加工過程中金屬玻璃表面的流體失穩被顯著地壓制了。

另一方面,通過控制熱拉溫度和速度,金屬玻璃在過冷區間的晶化失穩也同時可以被控制。結果通過三次熱拉,聚合物中的金屬玻璃的特徵尺寸可達到40納米(圖1b)。通過熱拉一片長度為5釐米的大塊金屬玻璃,最終可以生產3200千米的納米金屬玻璃(圖1c)。其形態均勻規則且有序。


要點2:和尺寸相關的晶化動力學與和尺寸相關的分裂


流體動力學模擬揭示金屬玻璃的特徵尺寸最小可達到30 納米左右。實驗結果發現金屬玻璃在40納米左右發生斷裂而不再連續(圖2)。該研究利用透射電鏡原位加熱技術系統地研究了納米金屬玻璃的晶化動力學。

其發現納米金屬的晶化溫度隨著特徵尺寸的增大而升高,晶化時間隨著特徵尺寸的減小而顯著降低。當特徵尺寸減小到~45納米時,其晶化時間只有32秒。由於這個時間低於第三次熱拉時金屬玻璃的熱加工工時間,金屬玻璃發生晶化從而失去了熱塑性而最終發生分裂不再連續。


圖2. 金屬玻璃在特徵尺寸40納米左右斷裂。

圖3. 原位加熱透射電鏡揭示和尺寸相關的晶化動力學。


要點3:形態極其複雜的微納金屬玻璃


由於可以精準地控制流體失穩和晶化失穩,金屬玻璃的特徵尺寸和其在纖維中的位置從而可以得到很好地調控,進而製備出形態極其複雜的微納金屬玻璃(圖4)。

例如,納米金屬玻璃和納米聚合物交替的超材料結構,暴露於纖維表面的金屬玻璃的納米電極,呈圓柱狀的納米金屬玻璃光纖,開縫的納米金屬玻璃磁性共振器,以及集光纖、金屬玻璃納米圓柱絲、金屬玻璃納米薄膜於一體的複合纖維。由於傳統晶態金屬表現出嚴重的流體不穩定性,所有這些器件用傳統的晶態金屬都沒法製備。


圖4. 結構複雜多樣的微納金屬玻璃。


要點4:高性能金屬玻璃基光電器件和智能織物


導電材料是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纖維電子器件中的導體表現出電導率低或者表面積小的特徵,這嚴重限制了器件的使用性能(Wei Yan,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31 (2019) 1802348)。

金屬玻璃一方面表現出優異的電導率,另一方面可以在纖維中形成極大的表面。鑑於此,該研究首次製備了纖維基的金屬玻璃-半導體 節 (metal-semiconductor junction)。該器件表現出優異的光電性能,顯著高於許多平面狀的矽晶片基的納米器件。結合其小尺寸、高橫縱比和柔性的特徵,該纖維在智能穿戴、機器人和健康醫療等領域有著潛在的應用(Wei Yan, et al. Materials Today 35 (2020) 168)。

圖5. 高性能金屬玻璃基光電器件和智能織物。

要點5:獨特的金屬玻璃基大腦神經探針


探究複雜的神經電路對於理解神經元的功能與解析心理紊亂和神經相關的疾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Andres Canales, Xiaoting Jia,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33 (2015) 277)。纖維類大腦神經探針由於其高度集成的特徵,可以多模態探究大腦神經元的活動。但長期以來,電極材料具有導電性差、不穩定和特徵尺寸龐大的劣勢(Gabriel Loke, Wei Yan,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32 (2020) 1904911)。

該研究表明金屬玻璃表現出極其優異的抗電化學反應和抗氧化性特徵,其穩定性可以和石墨烯、碳管等無機材料媲美,其導電性不亞於最好的晶態金屬材料。研究人員製備出含有多個金屬玻璃電極和輸藥微流體管道的細小纖維探針,並將其植入大鼠的中腦運動區域的腳橋神經核。通過電刺激,該探針成功誘發熟睡的大鼠前肢和後肢肌肉的運動並致其正常行走。同時,通過記錄電信號,探針可以實時監測神經元的活動。

通過微流體的藥物傳遞,前肢或者後肢的皮層運動區活動同時可以被精準的控制。探針在大鼠深度腦部區域可以長期工作,時間長達三個月左右。所有這些性能優於傳統的晶態金屬、金屬納米線和聚合物材料。


圖6. 金屬玻璃基大腦神經探針在神經電刺激、信號記錄和局部藥物操縱的應用。

小結

該研究利用簡單的可拓展的熱拉方法製備超級長、形態規則有序的微納金屬玻璃。通過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了和尺寸相關的斷裂現象。

通過控制晶化誘導的斷裂和流體不穩定性誘導的斷裂,可以大批量製備具有複雜結構和任意截面的微納金屬玻璃。

金屬玻璃可以和纖維中的其他功能材料組裝,形成新穎的纖維器件。其在傳感、智能穿戴和神經科學領域展現出獨特應用。該工作為研究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領域的很多基礎科學問題和開發微納金屬玻璃獨特的功能應用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AI「魔法」助金屬玻璃問世
    現在,由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和西北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科學小組報告,他們找到了發現和改進金屬玻璃的捷徑,僅用較少時間和成本,就能發現新材料。  發現新材料速度快200倍  理想的狀況是,將兩種或三種金屬融合在一起,會得到看起來像金屬的合金,其原子排列成剛性幾何圖形。
  • 機器學習的發展使新型金屬玻璃問世速度加快
    如果將兩種或三種金屬結合在一起,就會得到一種通常看起來像金屬一樣的合金,其原子排列成剛性。但是在特殊的條件下,我們也許可以得到一些全新的東西:一種稱為金屬玻璃的未來派合金。其原子排列的方式與玻璃的原子排列非常相似。但它的玻璃狀性質使其比現在最好的鋼材更堅固更輕,而且更耐腐蝕和耐磨。
  • 新方法成功製備金屬玻璃纖維
    金屬纖維和玻璃纖維不僅在工程應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玻璃光纖),在科研領域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工程金屬材料由於不具有超塑性變形的能力,它的製備效率低而且能耗很高。由於玻璃在其過冷液相區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所以能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熱塑性成型的方法製備出表面光滑且尺寸均勻的玻璃纖維。金屬玻璃像普通玻璃一樣在其過冷液相區也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
  • 「離子束加工」引領微納製造產業下一波突破
    打開APP 「離子束加工」引領微納製造產業下一波突破 發表於 2016-12-13 01:48:11 北京埃德萬斯公司,一家不到百人的小公司,不聲不響地持有這一前景無限、體現國家頂級加工能力的利器。 初冬,中關村環保園一間工廠裡,幾十臺離子束刻蝕機、鍍膜機正在運行。所謂離子束刻蝕,就是用電磁場剝離氬氣的電子,剩下的氬原子核被電場加速,衝向靶材料,逐個擊出靶件表面原子。 離子束是原子級的加工手段,無論刻蝕納米紋路、製造微納米薄膜,還是要絕對零件做表面拋光,都要用離子束。
  • 物理所成功製備微納米金屬玻璃纖維
    金屬纖維和玻璃纖維不僅在工程應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玻璃光纖),在科研領域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工程金屬材料由於不具有超塑性變形的能力,它的製備效率低而且能耗很高。由於玻璃在其過冷液相區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所以能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熱塑性成型的方法製備出表面光滑且尺寸均勻的玻璃纖維。金屬玻璃像普通玻璃一樣在其過冷液相區也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
  • 《Nature》子刊:實現具有微納結構表面的功能纖維的大規模製備
    因此,基於熱拉法在纖維表面製備可任意設計的微納結構仍是挑戰。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儲能研發中心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團隊聯合研發了一種在熱拉縴維成型的過程中直接壓印(DITD)的工藝。該工藝在熱拉縴維的同時製備表面微納結構,從而實現具有微納結構表面的功能纖維的大規模製備。
  • 西湖大學突破「冰刻」三維微納加工技術
    新華社杭州12月3日電(記者朱涵)在僅有頭髮絲八分之一粗細的光纖末端進行「冰刻」加工,且一次雕刻上百件作品,這是西湖大學仇旻實驗室團隊近期發布的一項三維微納加工技術。近兩個月內,該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上述發現系統闡明了界面結構設計在微納結構材料性能調控中的重要意義。微納器件的飛速發展對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人居學院應邀參加第五屆國際微納尺度傳熱傳質會議
    本屆MNHMT會議主題涉及微納流體動力學、納米流體、微納尺度的界面輸運現象、微納尺度傳熱傳質等13個領域。由於微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相關高科技領域發展的迫切需求,微納尺度流體流動/傳熱/傳質這一前沿交叉科學的研究和教育過去十幾年在全球範圍迅速成長,對許多科學和工程領域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本次會議旨在為全球微納尺度傳熱傳質研究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並指引新的研究方向。
  • 回顧手機20年歷史,塑料、金屬、玻璃……材質真是一個輪迴嗎?
    作者:數碼雜談(胖哥)俗話說得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高科技領域這句話似乎也適用。從最近洩露的諜照來看,三星下一代摺疊屏手機將採用超薄玻璃保護材質而非第一代 Galaxy Fold 的塑料材質。
  • 【納米】超長金屬納米線
    超長金屬納米線靠著它獨特的光學電學以及力學特性,廣泛運用於各種產業,例如微納光學纖維、微納電子纖維、透明電極、光學超材料、傳感器平臺等等
  • 西湖大學突破三維微納加工技術
    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套「wafer in, device out.」(材料進,成品出)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其實我們只是把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中的『光刻膠』換成了冰。」仇旻說。但這一換,換出了一片全新的想像空間。
  • 以十年致敬未來,小米手機工藝探索歷程
    不斷蛻變的材質加工金屬到玻璃的升級玻璃到陶瓷的升華工藝一定離不開材質,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機身材質大致經歷了聚碳酸酯、金屬、玻璃的三代變革。小米4首次將金屬元素引入到機身設計中來,採用加工難度極高的奧氏體304不鏽鋼進行加工。
  • 溫度壓力雙向調控金屬玻璃結構序—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的這種雙向調控揭示了金屬玻璃結構態的豐富性和自由調控性,將推動對金屬玻璃結構的理解和應用。相關研究發表於近期的《自然—通訊》 。 金屬玻璃兼具金屬和玻璃兩種材料的特性,具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同時為玻璃態物質的基礎研究提供了特殊的模型體系。
  • 「玻璃心」碎了?其實是「液態金屬心」碎了-虎嗅網
    一款液態金屬製作的吉他已經悄然問世,世界上第一款液態金屬智慧型手機也早已進入市場。那麼,液態金屬到底是什麼?它和我們今天的主角玻璃又有怎樣的關係呢?從這個角度理解,我們可以認為玻璃就是玻璃熔體經過過冷,然後再進行快速冷卻得到的物體。
  • 金屬所《Nature》85年來加工硬化機理的重新認識!
    加工硬化或形變硬化,即金屬材料隨塑性變形而引起強度升高的行為,反映材料在均勻塑性變形中抵抗進一步變形的能力。它是工程材料力學行為最重要的現象,也是金屬作為結構材料被廣泛應用的重要依據。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與傳統晶體材料不同,它們的變形高度局域化,表現為以剪切帶主導的非均勻變形。這直接導致了其室溫脆性,成為非晶合金的瓶頸問題。
  • 中國蓋板玻璃材料新秀,彩虹電子玻璃十年磨一劍
    任何核心技術突破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彩虹在電子玻璃材料領域持續耕耘,十年來不斷攻堅克難,在技術、工藝、市場上不斷突破,為中國在電子玻璃領域打開新的局面,續寫新的篇章。十幾年前,彩虹初涉基板玻璃及蓋板玻璃行業時,中國顯示產業剛剛發芽,基板玻璃及蓋板玻璃市場基本被美國、日本廠商壟斷。作為後來者的彩虹深知自己起步晚,與國際廠商存在巨大差距,但是仍然聚焦國家戰略產業,肩負重任,成功地讓電子玻璃在中國這片產業沃土上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近年來,伴隨著中國顯示產業的崛起,全球顯示產業重心正在向中國加速轉移。
  • 西安交大微納中心發現金屬室溫塑性變形新機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的一篇論文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10.1038/ncomms4297)。該工作藉助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定量變形技術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在金屬鎂中發現了除位錯滑移和形變孿晶外的第三種室溫塑性變形的新機制。
  • 微納功能表面及製造研究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無線傳感網事業部副研究員周曉峰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王鑽開,一直以來在微納仿生功能表面研究及製造領域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日前,上海微系統所無線事業部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英國諾森比亞大學和美國利哈伊大學合作,在微納米仿生表面液體驅動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