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2020-10-18 材料科學與工程

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上述發現系統闡明了界面結構設計在微納結構材料性能調控中的重要意義。

微納器件的飛速發展對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長期服役過程中應力/應變誘導的不可逆微結構損傷往往導致器件功能退化甚至失效,因此提高納米結構的循環抗力和損傷容限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納米尺度材料變形時極易發生非均勻的缺陷形核(如表面位錯形核),大量缺陷的非保守運動容易誘發剪切局域化和結構失穩,使得調控微納結構材料的可逆塑性變形仍面臨諸多挑戰。現有技術可通過引入可逆孿生和可逆相變等塑性變形機制實現一定的循環變形能力,然而其適用範圍較為有限。探索一條普適的材料微結構設計思路,可控調節金屬納米結構的循環變形行為,對於提升微納器件的可靠性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指導意義。

6月18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澤院士王江偉研究員團隊與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楊衛院士、周昊飛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並以面心立方金屬納米結構為例,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該機制在不同的傾轉角度、晶體長徑比、加載速率、加載溫度、加載模式(如剪切和拉壓)等條件下都能有效抑制缺陷的非均勻形核和非保守運動,維持納米結構的循環穩定性。相關成果以「Metallic nanocrystals with low angle grain boundary for controllable plastic reversibility」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869-3

受塊體金屬材料疲勞性能的界面調控啟發,研究人員利用原位納米技術將晶界引入納米結構材料,製備了一系列包含<110>傾轉小角晶界的Au納米雙晶體,並開展循環加載測試。以13.5° [1-10]小角晶界為例(圖1a),在循環載荷作用下,由位錯構成的小角晶界(圖1j)通過晶界位錯的保守滑移可實現多周次的往復遷移,其間納米雙晶體的幾何結構保持穩定(圖1a-i)。定量統計結果表明,晶界遷移-剪切位移曲線在循環加載各周次內幾乎一致,進一步證實了小角晶界主導的循環變形的穩定性(圖1k)。

圖1. Au納米雙晶中13.5° [10]小角晶界在循環剪切加載下的往復遷移過程。(a-e) 小角度晶界在第1個加載周期內的往復遷移過程。(f-h) 第2-5個加載周期內小角度晶界的往復遷移。(j) 13.5° [1-10] 小角度晶界的原子結構。(k) 5個循環加載周期內晶界遷移-剪切位移關係的統計。圖(a)的標尺為5nm;圖(j)的標尺為2nm。

原子尺度分析發現,晶界位錯在往復遷移過程中分解成兩個Shockley不全位錯構成的偶極子,其連續的滑移系分別位於兩側晶粒內,在循環載荷作用下可在兩個晶粒內實現連續運動,因而表現出良好的可逆變形行為(圖2a-c)。這種小角度晶界的保守遷移行為從根本上抑制了晶格缺陷的非均勻表面形核,可有效維持金屬納米雙晶的結構穩定性,從而實現穩定的循環變形。分子動力學模擬進一步驗證,小角度晶界在500個加載周期後仍然具有穩定的往復遷移能力,且納米雙晶未出現結構損傷(圖2f-g)。

圖2. (a-c) 13.5° [1-10] 小角度晶界往復遷移過程中的分解構型。(d) 分子動力學模擬構建的Au雙晶三維結構。(e) 單一周期剪切循環載荷下小角度晶界的往復遷移。(f-g) 第50和500周期循環剪切載荷下小角度晶界的往復遷移。圖(a)的標尺為2nm;圖(e)的標尺為5nm。

大量實驗和模擬表明,位錯型晶界的分解及其可逆遷移行為普遍存在於多種FCC金屬的納米結構中。然而,伴隨晶界傾轉角(θ)的增大,晶界分解寬度逐漸減小,晶界能量升高(圖3b-c),使得晶界遷移速率降低,剪切耦合因子增大(圖3d)。基於統計分析,研究人員定量確定了8°-24°的理想傾轉角區間,在此區間內不同FCC金屬納米雙晶中的位錯型晶界均可實現穩定、可控的往復遷移,使得納米雙晶表現出良好的循環變形能力。對非對稱小角晶界在循環加載過程中所受正向/反向切應力的定量分析也證實了晶界調控在循環變形中的重要作用(圖3e-f)。

圖3. 位錯型晶界的循環變形能力。(a) 分解前後小角度晶界結構的幾何模型。(b) Au雙晶中<110>晶界隨傾轉角變化的分解寬度和晶界能量。(c) FCC金屬中普遍存在的晶界分解。(d)晶界遷移速率和剪切耦合因子隨傾轉角的變化趨勢。(e-f) 晶界在等應變幅往復遷移過程中所受切應力的範圍與幾何模型預測。

由於晶界分解位錯的滑移系分別位於兩側晶粒內,位錯型晶界的可逆變形能力不受晶界傾斜角(α)和對稱性的限制(圖1和圖4a-b),因而具有良好的普適性和穩定性。實驗和理論模擬也進一步證實,改變納米雙晶長徑比(圖4c)、加載速率(圖4d)、加載溫度、加載模式(如拉-壓)等並不影響納米雙晶體通過晶界往復遷移發生穩定、可控的循環變形。

圖4. 晶界結構設計調控金屬納米晶體的循環變形能力。(a-b) 包含18° [10] 晶界的Au納米雙晶在低應變率下(610-3 s-1)由晶界遷移主導的循環變形。(c)大長徑比納米雙晶穩定的循環變形。(d) 高應變率下(610-1 s-1)納米雙晶穩定的循環變形。(e) 晶界結構設計調控金屬納米晶體的循環變形行為的新思路。圖(a, c, d)的標尺為2nm。

基於實驗觀察和理論分析,研究人員提出一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以晶界位錯為基本單元,設計具有穩定往復遷移能力的晶界,針對性調控FCC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能力(圖4e),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上述發現系統闡明了界面結構設計在微納結構材料性能調控中的重要意義,對NEMS晶片、柔性器件、減震/能量耗散部件等高性能器件的開發和極端環境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本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博士生祝祺、黃綺珊和曹廣為論文共同一作,王江偉研究員、周昊飛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張澤院士、楊衛院士對本工作提出了寶貴指導意見,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安祥海博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毛星原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華健教授參與了本工作。

*感謝王江偉研究員團隊和周昊飛研究員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光明日報】中科院金屬所:納米金屬強度或可大幅度調控
    據盧柯介紹,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他們利用電解沉積方法製備出晶粒尺寸從30納米到3.4納米變化的一系列Ni-Mo合金樣品,發現當晶粒尺寸小於10納米時合金出現軟化行為。
  • 科學家發現晶界穩定性控制的硬化和軟化行為
    而當晶粒尺寸低於某臨界晶粒尺寸(通常為10-30納米)時,金屬的強度會偏離Hall-Petch關係,有些金屬的強度不再升高甚至下降,這種納米尺度下的軟化現象通常歸因於納米金屬中大量晶界的遷移。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柯研究組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
  • 2020年金屬材料領域,15篇《Nature》、《Science》!
    納米晶金屬的高壓強化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員團隊等合作,在《Nature》上發表題為「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首次將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高壓實驗方法引入到了納米材料研究中,創造性地解決了納米材料強度表徵的技術難題。首次報導了晶粒尺寸在10納米以下的納米純金屬的強化現象。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基於納米複合晶界能量調控制備高強韌金屬銅:顯微組織與力學性能>界面能的實驗測定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碳納米相的晶界能量調控行為強度是衡量材料技術發展的主要指標之一,高強金屬的應用對實現結構輕量化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導讀:通過有目的地調節原子尺度結構和局部應力狀態來控制剪切帶動力學來設計具有增強的可變形性的延展性非均質金屬玻璃(MG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將冷卻至低溫時的局部原子結構變化與觀察到的改善的剪切穩定性相關聯。與短程級(SRO)和中程級(MRO)的非仿射熱收縮有關的增強的原子級結構和彈性異質性改變了剪切轉變區(STZs)活化過程的特徵。
  • 金屬所等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
    晶界作為材料中廣泛存在的重要缺陷,它的結構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多晶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晶界結構和行為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學的研究焦點之一。雖然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已將材料研究推進到亞埃尺度,但是由於晶界結構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傳統透射電鏡二維投影成像模式的限制,人們對實際晶體材料中的晶界結構的認知極其有限。
  • 工程金屬材料的結構納米化科學與技術
    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人員提出了利用具有優異性能的梯度納米結構表層提高整體材料性能的新思路。梯度納米結構層使材料的拉伸屈服強度提高一倍,而梯度納米結構的表層在拉伸真應變高達100%時仍保持完整未出現裂紋,表明其拉伸塑性變形能力優於粗晶銅。這種優異的塑性變形能力源於梯度納米結構獨特的變形機制,微觀結構研究表明,梯度納米結構在拉伸過程中其主導變形機制為機械驅動的晶界遷移,從而導致伴隨的晶粒長大。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 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
    完成人:武曉雷、魏悅廣、洪友士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納米晶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是國際固體力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項目完成人通過對納米晶鋁和鈷的拉伸實驗及電鏡觀測,首次觀測出孿晶和偏位錯沿晶界的形成過程及與晶界的交互作用機制。
  • 《Nature》子刊:準確預測多晶溶質原子在晶界的偏析傾向
    晶界溶質原子的偏析對金屬合金的結構性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引發了從強化到脆化的各種效應。而且,儘管已知是各向異性的,在整個多維晶界空間中,對溶質分離傾向變化的認識是有限的,而這在多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多晶的大部分空間都位於這裡。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
    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焦增寶團隊以NiAl納米析出強化鋼為模型,探索了高強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發現調控Cu元素的晶內配分和晶界偏析,可以消除晶界處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促進NiAl納米相的均勻析出,顯著提高材料的強韌性。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2 月 24 日,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院團隊等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論文,該研究結果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重要進展。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在晶界調控提高釹鐵硼熱變形磁體磁性能研究方面...
    釹鐵硼熱變形磁體由於具有磁能密度高、稀土用量少、製備流程短、易於實現近終成型等優點,在變頻家電、綠色交通、智能製造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巨大的應用需求也反向推動了提高熱變形磁體磁性能的研究。然而,熱變形磁體內顆粒界面處存在的無取向粗晶區對剩磁和矯頑力都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 納米金屬穩定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晶粒細化至納米尺寸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強度和硬度,但是由於引入了大量的晶界,納米金屬材料的結構穩定性變低,晶粒長大傾向明顯。在一些納米金屬,如純銅中,納米晶粒甚至在室溫條件下即發生長大。這種固有的不穩定性一方面給納米金屬材料的製備帶來困難,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納米金屬的實際應用。
  •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多種共刺激和抑制相互作用調控T細胞Drew M. Pardoll. The blockade of immune checkpoint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2, 12, 252-264.
  • 科學家實現梯度納米孿晶金屬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同步提高
    梯度納米結構是指材料的結構單元尺寸(如晶粒尺寸或層片厚度)在空間上呈梯度變化,從納米尺度連續增加到宏觀尺度。自然界中這種梯度結構無處不在。近來,微觀結構梯度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工程材料中。鑑於其獨特的變形機制,梯度結構材料普遍表現出較好的強度、硬度、加工硬化及抗疲勞性能等。
  • 金屬所《Science》: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但如何理解結構梯度對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長期以來面臨巨大挑戰。其原因之一是現有技術很難製備出結構梯度精確可調控的塊體材料,如表面加工或機械處理技術所獲樣品梯度層體積分數及結構梯度均有限,從而嚴重限制了人們對梯度結構金屬內在梯度與力學性能相關性以及其本徵變形機制的理解。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磊研究員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教授研究組合作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