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推進材料素化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
該文以通過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為基本主線,闡述了材料素化原理及該團隊在推動材料素化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長期以來,工程合金材料的性能提升往往依賴於合金化來實現。但是,隨著材料合金化程度不斷提高,材料加工成本和回收利用難度也在不斷攀升。同時,由於納米金屬材料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較差,導致其規模化製備難以實現,材料可持續發展面臨了新的挑戰。
-
金屬所研製出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純銅
然而,在常規金屬材料中這兩種性能往往相互牴觸,不可兼得。純金屬(如銀、銅等)具有很高的導電率,但其強度極低(均小於100MPa)。通過多種強化手段可以提高金屬的強度,如合金化(添加合金元素),晶粒細化或加工強化,但這些強化技術往往導致金屬材料電導率的大幅度降低。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高效非貴金屬乙炔加氫...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張炳森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學者合作,發現在鎳基八面體間隙位點引入碳原子可有效調控鎳的原子間距離和電子結構,提高其在乙炔選擇性加氫反應中的選擇性和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
中科院金屬所盧柯院士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榮獲「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提高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在提高材料強度的過程會造成材料本身的塑形和導電性的下降。
-
半個月,中科院金屬所兩篇Science
10月30日,Science在線發表中科院金屬所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CdPS3 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
-
半月之內,中科院金屬所成果再登《科學》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研究員、盧柯院士、周鑫特別研究助理與上海交通大學金朝暉教授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
-
物理所金屬納米結構中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和納米結構中的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s)具有眾多獨特的物理性質,在集成光子學、生物傳感、精密測量、信息處理和清潔能源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金屬微納結構中光和原子、分子、量子點等物質的量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微納光學領域的一個核心科學問題。
-
新型金屬強度極高但重量超輕
新型金屬強度極高但重量超輕 2015-12-27 科技日報 劉園園 【字體:大為了製造這種新型金屬,科研人員將納米陶瓷粒子分散在液態的鎂鋅合金中,使它們依靠自身動能分散並避免了相互凝聚。它們還使用了一種高壓扭轉技術進一步增加金屬的強度。憑藉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將大量小於100納米的碳化矽粒子均勻地加入到鎂當中,增加了鎂的強度、剛度、可塑性和耐熱性。 這種新型金屬所展示出的比強度和比模量均打破了紀錄。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
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是多相催化領域中一類重要的催化劑,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生物質轉化、精細化工等各種催化過程。浸漬法是製備負載型金屬催化劑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可控性差,得到的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較大、粒徑分布廣、合金程度低,從而導致催化性能差,金屬利用率低。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英國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與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合作發表的論文
-
中科院瀋陽金屬所發現 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人民網瀋陽11月3日電(蔣山)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著名的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磊研究員與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教授合作發表的論文「不受歷史循環變形影響的納米孿晶金屬」。他們發現具有晶體學對稱結構的納米孿晶金屬與傳統金屬材料不同,不但具有循環穩定響應而且疲勞累計損傷非常有限。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現有技術可通過引入可逆孿生和可逆相變等塑性變形機制實現一定的循環變形能力,然而其適用範圍較為有限。探索一條普適的材料微結構設計思路,可控調節金屬納米結構的循環變形行為,對於提升微納器件的可靠性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指導意義。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2019-04-02 金屬研究所 【字體: 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在拉伸、壓縮、壓痕等變形條件下均有大量實驗和相關計算模擬結果的報導。
-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覃勇/張斌: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
將不同功能的金屬組裝成串聯催化劑,實現多個反應一步串聯,有望達到優化過程、節能轉化的目的。然而,傳統方法常採用機械混合的方式構築串聯催化劑,造成催化劑結構複雜,不同金屬組分間距隨機,產物選擇性調控困難。為揭示雙金屬串聯催化的間距效應,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覃勇研究員和張斌副研究員團隊,利用模板輔助的原子層沉積方法設計出五夾層雙金屬催化劑,實現了雙金屬層間距在亞納米尺度上的精準調控。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AFM》,高性能鋰金屬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可攜式智能器件與長續航電動汽車的發展,對可充電的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鋰負極與硫正極相匹配時,組成鋰硫電池的容量高達2600 Wh kg-1,這將適用於未來高能量密度需求的電動汽車。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實驗室李志遠課題組和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夏幼南課題組合作,在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前兩種方案結構複雜,機械穩定性差,而且hot spots區域很小,所佔空間比例很低,不利於信號的觀測。第三種方案需要用到複雜的裝備,而第四種方案增強因子有限。為解決以上的困難,實現單分子檢測的根本目標,一個理想的方案是設計和合成具有足夠大局域場增強因子的單個金屬納米顆粒。李志遠研究員通過理論計算發現,限制單個納米顆粒的電磁場增強因子的根本性因素為金屬材料對光的吸收損耗效應。
-
中科院金屬所研究生培養紀實
在第四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又有兩篇博士論文入選,至此,金屬所已經連續四屆共有7篇論文獲此殊榮,列中科院各研究所榜首,該所也是迄今為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論文最多的單位。
-
金屬所研製出窄帶隙分布半導體性單壁碳納米管
單壁碳納米管(swcnt)因碳原子排布方式不同可表現為金屬性或半導體性,其中半導體性swcnt具有納米尺度、良好的結構穩定性、可調的帶隙和高載流子遷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