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中科院金屬所兩篇Science

2020-11-14 研之成理

10月30日,Science在線發表中科院金屬所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CdPS3 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 或 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並且Science同期發表了Perspective,以「Speeding protons with metal vacancies」為題對該工作進行了介紹。

剛好半個月,金屬所再次在Science發表文章——「Constrained minimal-interface structures in polycrystalline copper with extremely fine grains」,本文將對這一成果進行介紹。

DOI: 10.1126/science.abe1267


金屬通常以多晶體形式存在,即許多金屬原子按一定規則整齊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個有序區域,稱為晶粒,晶粒與晶粒之間由幾個原子層厚的界面相連接,在三維空間中構成了宏觀金屬固體。由於晶粒之間存在晶體學取向差,晶界中原子的排列往往雜亂無序,這種無序晶界的存在使多晶體的穩定性遠低於完整晶體(單晶體)。例如,當把多晶體金屬加熱到不足熔點一半時,晶界便開始失穩遷移導致晶粒長大,材料性能變化(如軟化)。在受力時晶界也會發生遷移使多晶體結構失穩。


晶粒尺寸越小晶界上原子比越多,多晶體的穩定性就越下降,當晶粒尺寸降為納米尺度時,有些金屬在室溫下便會出現晶粒長大。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或稱為玻璃態)。非晶固體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通常認為,完整單晶體和亞穩非晶固態是金屬固體的兩個極端狀態,多晶體結構是一種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不穩定結構。然而,非晶固態只有在有限的合金成分範圍內才能形成,對於絕大多數合金和純金屬,無論晶粒多麼細小也無法形成非晶固態。所以,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長期以來存在一個重要的基礎性問題:在多晶體晶粒尺寸不斷減小接近某極限值(如原子尺寸)前是否還存在別的亞穩態結構?11月13日出版的Science周刊報導了關於這問題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研究員、盧柯研究員、周鑫特別研究助理與上海交通大學金朝暉教授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Schwarz crystal(受限晶體)結構,這種具有極小界面(minimal interface)的三維結構表現出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力學穩定性,在純銅的熔點以下不發生晶粒長大,其強度接近理論強度。這一重要發現表明除非晶固態外,多晶體金屬在晶粒極細時還存在另外一種亞穩固體狀態,其穩定性甚至遠高於非晶固體。


研究者利用兩步低溫塑性變形技術,成功地將純銅薄片的晶粒尺寸降低到10 nm以下。顯微結構觀察發現,這種極細的多晶體中呈現出典型的類似水油不互溶雙連續相中常見的流形結構,經系統表徵納米晶粒的尺寸、形態、取向及分布等,許多極小晶粒具有規則的Kelvin截角八面體形態,並且存在相當數量的低能界面(如孿晶界和重位點陣界面),結合這些結構特徵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發現這種極細晶粒之間的界面具有一種極小界面結構特徵,這種被稱為Schwarz-D界面的平均曲率為零,結構穩定性很強。同時,極細晶粒中大量低能孿晶界又進一步約束了這種極小界面,使其穩定性更高。因此,這種具有受限極小界面結構的多晶體(簡稱為「受限晶體」)能夠表現出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力學穩定性。

受限晶體結構的發現為探索固態物質結構基本特徵及其新性能開闢了一個全新空間,也為研發高穩定性金屬材料及製造工藝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本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工作室計劃的資助。

▲圖1 左上:純銅中受限晶體的TEM明場像;右上:高分辨透射電鏡觀察顯示受限晶體顯示出近截角八面體特徵;下:MD模擬顯示受限晶體特徵。

▲圖2 A 晶粒尺寸分別為10nm、25nm、50nm的純銅晶粒尺寸隨退火溫度的變化情況;B 純銅受限晶體加熱到接近熔點溫度(1348K)晶粒尺寸沒有明顯變化;C和D分別為純銅中晶粒粗化溫度與強度隨晶粒尺寸的變化圖,受限晶體呈現出接近熔點的超高穩定性和接近理想強度的高強度。


本文來源於中科院金屬所官網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831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再度發力,獲得了這樣的科研佳績!任文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於2020年3月完成兩篇論文並投稿至Science,隨後皆被錄用。第一篇於8月7日刊發,第二篇於10月30日刊發。
  • 中科院金屬所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b9704背景介紹在1-100 nm尺度的孔道內流動的納米流體會由於分子和離子所受的強限域作用而產生非常規的流體效應。近年來,已經發展了Nafion膜、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生物衍生材料、二維材料等用於質子交換膜。其中,Nafion膜是目前商業化最成功的質子交換膜,在相對溼度較高時質子傳導率可達0.2 S/cm-1。但是Nafion膜在高溫(> 80℃)和低溼條件下,含水量會降低,導致傳導性和效率嚴重下降。對於二維材料組裝成的薄膜,納米孔道內產生的類毛細作用力,可以顯著增強離子的傳輸性能。
  • 中科院金屬所研究生培養紀實
    在第四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又有兩篇博士論文入選,至此,金屬所已經連續四屆共有7篇論文獲此殊榮,列中科院各研究所榜首,該所也是迄今為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論文最多的單位。
  • MXene再發《Science》:中科院金屬所任文才、成會明團隊發現二維層...
    8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在新型二維材料方面的最新進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layered two-dimensional MoSi2N4 materials」。
  • 中科院金屬所任文才再發《Science》:超高質子電導率的質子交換膜
    因此,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尋找基於不同材料的質子交換膜,包括有機聚合物、有機無機納米複合物、金屬有機骨架、生物衍生材料以及二維層狀材料(石墨烯、石墨炔等)。然而,上述膜材料的質子導電率(10-5到10-2S/cm),比商業化的Nafion膜要低得多。
  • 半月之內,中科院金屬所成果再登《科學》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研究員、盧柯院士、周鑫特別研究助理與上海交通大學金朝暉教授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
  • 中科院黨組巡視組向金屬所反饋巡視情況
    12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黨組巡視組向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反饋巡視情況。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科院紀檢監察組副組長、院黨組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孫中和在會上講話,巡視組組長甘建國反饋巡視情況,瀋陽分院分黨組副書記、紀檢組組長郭秀銀對巡視整改提出要求。會議由金屬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徐巖主持。
  • 中國科大少年班師兄妹5月齊發Science
    在當今凝聚態物理研究領域,有許多至關重要的議題,第二類外爾半金屬就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個關鍵。第二類外爾半金屬被認為存在高能物理中所不存在的多種新型費米子,其能帶中的拓撲性質引發的獨特光學、電學和磁學特性與傳統材料截然不同。第二類外爾半金屬在凝聚態物理,尤其是量子力學和高溫超導領域前景遠大,是未來有可能引發新一輪材料革命的關鍵領域之一。
  • 一個idea衍生兩篇Science:石墨烯納米帶的有機合成
    2010年,Roman Fasel等人報導了一種兩步法策略 (Nature, 2010, 466, 470–473),可在貴金屬表面上合成GNRs。但是,金屬基底的固有性質也會給後續GNRs的結構研究及應用帶來麻煩,通常需要將GNRs轉移到半導體或絕緣基底上之後再進行詳細表徵或原型器件製造,這帶來了不小的限制。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日在Science連發兩篇重要成果
    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B類先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的資助。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2016年7月22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施一公研究組於《科學》(Science)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發表兩篇長文  剪接體是一個由大量蛋白因子介導、核酸(RNA)催化的金屬核酶(protein-directed metalloribozyme)。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甲烷乾重整三篇1.Science: 穩定在單晶氧化鎂載體上的鎳-鉬納米催化劑催化甲烷乾重整等離激元活性金屬納米粒子具有強的吸光能力,其與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屬可以構成「天線-反應器」,單原子合金可以在幾乎不減弱表面等離激元共振效應的同時發揮單原子位點的催化活性。萊斯大學Naomi J. Halas,Peter Nordlander,普林斯頓大學Emily A.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非晶合金的形成液體屬於簡單原子體系,近年來,該體系中有關液液相變的工作常被報導,但缺乏對液液相變產物——金屬冰川玻璃態的研究。一些研究認為它具有「超穩定」性質,也有研究認為這是納米晶效應。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沈傑在中科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員汪衛華,物理所研究員白海洋和特聘研究員孫永昊的共同指導下,製備出以鑭鈰基非晶合金為前驅體的金屬冰川玻璃(圖1顯示了冰川相的二十面體結構序)。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論文第一位作者、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的Jongeun Park博士說,「我們繪製出首個人類胸腺細胞圖譜,以了解從發育到成年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健康胸腺所發生的情況以及它如何為支持T細胞形成提供理想的環境。這種公開可獲得的資源將使得全世界的科學家們能夠了解免疫系統如何發育來保護我們的身體。」
  • 金屬所最新《Science》:66GPa高強度、高穩定二維層狀材料
    過渡金屬碳化物和氮化物是單層形式的、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電子和化學性質的非層狀材料,其單層通常是通過化學蝕刻製成的,然而化學蝕刻產生的薄片在空氣和水中具有穩定性差的表面缺陷。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任文才團隊(通訊作者)在非層狀氮化鉬(MoN2)化學氣相沉積生長(CVD)過程中引入了矽(Si)元素,其可以有效鈍化非分層2D MoN2的表面,從而製備了釐米級的MoSi2N4單層膜。
  • 金屬所實現晶界的三維原子級成像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238520305014l 歡迎在文後留言申請長期轉載授權l電子層析三維重構近日,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材料結構與缺陷研究部杜奎課題組與合作者實現了原子解析度電子層析三維重構技術,並成功地解析了金屬晶界的三維原子結構,包括大角的結構單元型晶界和小角的位錯型晶界。
  • 2019年10月25日Science期刊精華,浙江大學同時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兩篇Science:揭示共生細菌在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發育中的作用doi:10.1126/science.aax6624; doi:10.1126/science.aaw2719; doi:10.1126/science.aaz4014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mucosa-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 MAIT細胞)在黏膜穩態中起著重要作用
  • 11月份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中科院共23篇
    近日,軟科公布了11月份內地高校在Nature& Science的論文數量統計,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42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1篇。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高性能離子傳導膜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或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其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