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 | 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
-
科研人員發現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物理所成功製備微納米金屬玻璃纖維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課題組易軍等人發展了一種新的工藝方法,成功製備出金屬玻璃纖維。相關結果發表在Adv Eng Mater 12, 1117 (2010)上。金屬纖維和玻璃纖維不僅在工程應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玻璃光纖),在科研領域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工程金屬材料由於不具有超塑性變形的能力,它的製備效率低而且能耗很高。由於玻璃在其過冷液相區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所以能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熱塑性成型的方法製備出表面光滑且尺寸均勻的玻璃纖維。金屬玻璃像普通玻璃一樣在其過冷液相區也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
-
新方法成功製備金屬玻璃纖維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課題組易軍等人發展了一種新的工藝方法,成功製備出金屬玻璃纖維。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高性能離子傳導膜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或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其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
金屬所研製出世界上玻璃形成能力最強的鎂合金
Li教授合作研究出目前世界上玻璃形成能力最強的鎂合金(一種鎂、銅、銀、釓四元合金),銅模澆鑄的金屬玻璃圓棒直徑可達到25毫米,斷裂強度約1000兆帕。在現已發現的塊體金屬玻璃形成合金中,僅有價格昂貴的鈀、鋯、釔合金的玻璃形成臨界尺寸可達到這一量級,而鎂元素則被視為真正的「工程金屬」。此項成果將登載於10月31日出版、由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應用物理快報》上。
-
半個月,中科院金屬所兩篇Science
10月30日,Science在線發表中科院金屬所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CdPS3 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
-
中科院金屬所等發現室溫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馬秀良、朱銀蓮和唐雲龍博士與國際團隊合作,在PbTiO3/SrTiO3超晶格中發現了室溫穩定存在的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4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
-
中科院金屬所訪問我校 材料科學英才班啟動招生
12月4日上午,中科院金屬所楊銳副所長一行7人訪問我校,與我校就材料科學英才班招生工作進行商討和交流。副校長陳初升、教務處、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與科學工程系相關負責人參加了座談會。 4日下午,金屬所楊銳副所長、周延春、徐堅研究員等專家一行在東區5102教室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
中科院金屬所研究生培養紀實
在第四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又有兩篇博士論文入選,至此,金屬所已經連續四屆共有7篇論文獲此殊榮,列中科院各研究所榜首,該所也是迄今為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論文最多的單位。
-
物理所首次發現由過渡金屬元素構造的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高鴻鈞研究組在Ir(111)襯底上成功製備出矽烯,並深入研究了它的幾何、電學性質以及和基底的相互作用 【Nano Letters 13, 685 (2013)】。這一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製備高質量矽烯的方法,被Nature 【495, 152(2013)】在其News中報導,指出是目前國際上報導的製備矽烯的三種方法之一。
-
中科院物理所懷柔園區啟用
昨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懷柔園區正式啟用,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與研發平臺率先進入科研狀態。物理所5個研究組、近150名科研人員入駐開展科研工作,年底將超過200名。當天,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凝聚態物理卓越創新中心掛牌,北京物科儀器研發中心揭牌。
-
中國科學家:發現塊狀金屬玻璃複合材料的新變形機理
塊狀金屬玻璃複合材料(英語:Bulk metallic glass composites ,縮寫:BMGCs),又稱為非晶態金屬(英語:Amorphous metal),指在原子尺度上結構無序的一種金屬材料。大部分金屬材料具有很高的有序結構,原子呈現周期性晶體排列。
-
中科院發現新一類三重簡併拓撲半金屬—新聞—科學網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2019-04-02 金屬研究所 【字體: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院士盧柯、研究員李秀豔在這一問題上取得新的進展。他們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
-
敲開非晶金屬玻璃的結構之門
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科技部「973」計劃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研究組和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李茂枝研究組、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劉凱欣研究組在該領域進行合作,發現了金屬玻璃衍射數據當中所隱含的結構上的拓撲序,終於揭開了這一謎團的研究序幕。而他們的成果也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通訊》所接收發表。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2020-11-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然而最近幾年,關於Au與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繼2012年臺灣大學牟中原研究組發現了Au與ZnO納米棒間存在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後,喬波濤與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王軍虎合作,相繼發現並報導了Au與非氧化物載體羥基磷灰石之間由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以及Au與TiO2之間的經典SMSI,並據此開發了兼具高活性與高穩定性的Au催化劑。